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作者 / 无念


本周五,又一部人物传记片要上映了,那就是《我的父亲焦裕禄》。加上此前的《守岛人》和《革命者》,这已经是这个暑期上映的第三部传记片了。


在国内,人物传记片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类型,无论从市场体量还是创作种类上来看,相比其他的主流类型而言,受众都比较有限。再加上,从形式和取材上来看,人物传记片的商业类型属性并不算强,且它的刻画对象一般都是社会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很容易带有比较强的主旋律说教意味,因而整体的票房收割能力并不显著。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但事实上,在国外,传记片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就拿好莱坞历年的颁奖季来看,往往杀入最后奥斯卡颁奖礼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传记类型,更别说传记片也是最能够衬托演员的片种之一。基本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好莱坞演员们,都曾出演过脍炙人口的传记片,《模仿游戏》《万物理论》《林肯》《至暗时刻》《女王》《铁娘子》……某种程度上看,传记片也是衡量优秀演员的演技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同样是“主旋律”影片,为什么国外的人物传记片往往更受欢迎?如今的人物传记片在国内还有多大市场?未来的传记片还可以有怎样的发展呢?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传记片的时代与题材


众所周知,传记片的主体一般都是社会历史上具有重要杰出成就或突出贡献的人物,剧情也一般围绕其生平的某一个或多个片段展开叙述。虽然不能凭空叙述,但是建立在一定史料依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合理润色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已经拍摄了大量的人物传记片。比如《董存瑞》《林则徐》《聂耳》《刘胡兰》《李时珍》等等。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从立意上也不免陷入某种人物符号单一化的问题,缺乏了电影艺术应有的审美情趣和戏剧张力。而且,一直以来,人物传记片大多用于展现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意识形态意味较浓,对于市场的贡献比较有限。


进入新世纪,传记片在人物刻画、叙事方式、影像呈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其中最重要的在于,加入了不同类型元素的融合。这一点,在日益发展的商业市场来看,无疑至关重要。


拍sir统计了自21世纪以来,国内公映的大部分重要中外传记类型片,得到了如下的表格。尽管作为一个体量比较有限的市场类型,但国内公映的传记片从数量上来看其实并不少。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整体看来,国产传记片在时代背景选择上大体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也就是广义上的古代和近现代。


关于古代的传记片包括《孔子》《关云长》《柳如是》等等。一般来说,古代人物传记片相比近现代传记片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时间距离如今较久远,需要查阅考证相当多的资料以确保真实度,同时要让古代人的思想价值观能够被现代观众所理解并接受,这在创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孔子》剧照


至于近现代的传记片,可选择的人物范围就大了很多,从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物,到知名的文学艺术科学家们,再到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体等等。不过,大多数的国产传记片仍然无法摆脱说教意味浓厚的特点,过分强调集体意识,忽视了其个体性的情感刻画。


考虑到传记片具备的主旋律政治意义,一般适逢重大节庆日,传记片也成为了献礼片首选的一大类型,比如开头提到的几部影片。而且,由于以往传记片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因而也成为很多片方的投资首选,即便上映后票房不佳,卖给电视台或视频平台依旧能够及时止损。


几个月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去世当天,湖南卫视停播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改播电影《袁隆平》。本来只是出于缅怀袁老的目的,但却没想到引发无数民众的强烈哀思,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同时段卫视台收视率第一的节目。豆瓣上本片也从此前的6.9被观众们刷到了如今的9.1分,从此前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顺利出圈。


由此可见,即便市场并不大,但广大观众对于这个类型仍然是有一定需求的,好的传记片对于史料的记载、艺术的传播,以及正向价值观的普及依旧意义深远。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传记片在国内卖座吗?


如今,传记片还卖座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光看票房最高的影片可能并不具备代表性,最重要的是看大部分的影片落在什么样的票房区间内。


坦白来看,传记片在国内不是一个卖座的类型。从表格可以看出,无论中外的传记片,真正能够实现破亿票房的,还是较少数。大多数影片的票房,落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范围内,好一点的能上亿,差一点的甚至只有几十万,极差很大。这其中,能够实现10亿+的,如表格里的《中国机长》《叶问4》《摔跤吧!爸爸》,更是凤毛麟角。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摔跤吧!爸爸》创下印度片在国内的票房纪录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爆款”级别的传记片,难道是因为它们的传记类型属性出圈的吗?


非也。《中国机长》有强大的阵容,受国庆档加持,以灾难片的类型属性为主;《叶问4》则是知名的IP系列,同样是受动作片+民族情怀的触发;至于《摔跤吧!爸爸》,口碑的积累发酵对于影片的后续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来看,尽管这些都属于传记片,但它们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沾了“传记”这一类型的光。


而这也是那些票房表现比较出色的传记片最大的特点。既然传记类型本身的票房收割能力并不高,那就让“传记”和其他类型元素相融合,放大影片中其他的商业属性,弱化人物传记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产传记片中,票房破亿的影片大多数都是强调动作类型的影片,角色也像是叶问、霍元甲,乃至关羽这样的“武将”们。一方面,功夫动作片在国内具有比较好的市场潜力,娱乐观赏性高;另一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这些人物可以进行的艺术加工范围也比较大,戏剧的张力冲突也较强。


同理,大多数好莱坞影片也都会采取类似的方式,用商业元素包裹传记题材:《绿皮书》是公路+喜剧;《血战钢锯岭》是战争+动作;《马戏之王》是音乐+歌舞;《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音乐元素为主。只不过,由于好莱坞的类型产业更为成熟,商业化水准也更强,这其中有很多“奥系影片”,尽管在国内票房止步几千万,但其实在欧美市场仍获得了可观的成绩。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绿皮书》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肤色和性向的友谊,票房成绩不错


从电影的豆瓣评分也可以看出,进口传记片相比国产传记片整体要高一个台阶。国产片中,豆瓣能破7分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进口片里8分以上的传记片大有所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创作形式所致。


国产传记片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容易陷入俗套的政治宣教中,让观众感到有距离;同时,人物的符号化刻板化塑造,情节上的平淡处理,这些都让传记片很难拥有更广的受众。


而进口传记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虽然同样是国外的“主旋律”,但商业化的处理、丰富的细节呈现、强戏剧性的情节架构、流畅成熟的故事,以及充沛的情感营造,这些都让影片具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普通百姓也更容易接受。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传记片?


既然传记片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卖座的类型,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投拍传记片呢?


简单看来,不同类型的影片对于整个市场的多元生态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补足作用;而且,某种程度上看,人们都需要所谓“榜样”的力量。传记片所选取的人物,其实不一定只能是革命先烈或者是政治人物,完全可以涵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尽管专业不同,但是他们的事迹以及成功的经历,对于人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能够鼓舞人心,激发共情。


而且,那些取得不错票房的人物传记片,也恰好证明了,优质的传记片在国内依旧是拥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重要的在于,所讲述的事迹经历是否能引起共鸣,以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


从目前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总结,一部好的传记片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避免符号化、刻板化,乃至说教化的讲述方式。要尽可能激发典型人物身上普世的一面,去展现他们褪去人物光环后,回归一个“普通人”的状态。就算是其中的时代背景和政治事件难以避免,也要尽量采取一种生动的讲述方式,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加以解读理解,避免平铺直叙。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万物理论》避免了抽象的科学公式和理论概念的讲述,而是让霍金褪去伟大科学家的光环,讲述他作为“普通人”的爱情故事


其次,传记片中,如何平衡“真实”和“虚构”,这一点尤为重要。传记片不应该完全沦为“流水账”式的情节刻画和史料堆砌,也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罔顾事实依据的改编,这就要求创作者去平衡好这两点。


一方面,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点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稍有争议性的人物和事件,也要适当考虑观众的看法,避免出现曲高和寡或是完全扭曲事实的情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于,表格中的影片告诉我们,好的传记片一定是强化类型元素,弱化传记属性的。虽然完全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市场,但在通过不同类型元素的糅合及加工后,完全可以创作出一部具备较高商业价值的类型片。


从这点上来看,国产传记片完全可以适度向好莱坞学习其长处,发挥人物本身性格以及其所在专业的特性,结合不同的类型,创作出一部多类型融合的优秀商业片。


市场受众有限、票房极差较大,国内公映传记类型片生态观察

《血战钢锯岭》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只不过将故事置于宏大的战争背景下,全方位动用观众紧张情绪,讲述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奇迹经历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有各种震古铄今的历史人物,也有引领时代的革命志士,更有无数千千万万不知道姓名却孜孜不倦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行业精英们。从这点上来看,这些理论上都应该成为人物传记片取之不尽的广泛素材。


因此,如果能够适当放宽政策限制,弱化意识形态表达,回归电影创作本身,并尊重商业市场规律的话,当下还是很有可能诞生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传记片佳作的。我们也期待,未来传记片类型整体的市场表现会有质的飞跃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票房   传记   传记片   类型   好莱坞   卖座   市场   受众   主旋律   属性   元素   较大   观众   生态   影片   人物   方式   商业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