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最近,由孙俪和罗晋主演的热播剧——《安家》逐渐走红,这部电视剧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城市中房产中介与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孙俪时隔六年再次接拍都市剧,而搭档的是在前段时间《鹤唳华亭》中亮眼表现的小生罗晋,在主创赚足大家眼球的同时,这部剧能在近期火爆也离不开它切入了到中国人住房的痛处这一敏感话题,同时,它也新颖地将中介里发生的职场故事插入其中。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关注普罗大众关心的话题,将视野聚焦到真实的生活,没有职场神话和海归等华丽的光环,电视剧《安家》说的是我们大众每个人的故事。

01

这部剧除了是一部现实的都市剧,它还是一部真实的职场剧。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很多我们自己在职场了看到的同事又或者这其中又有我们自己的原型。

有上了年纪的老油条类型,在房产中介就像在体制内上班,工作缺少积极性,时常倚老卖老。(不过这次出演过古装职场喜剧《龙门镖局》的杨皓宇倒是成了这部剧的搞笑担当)说他没有能力,也不是,毕竟人家能在这里待了十几二十年,一定有其过人之处。但人到中年早已没了年轻人的干劲,除了经验,一无所有。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虽然是高学历出身,但是在职场里却如同个小透明的名校毕业男。同样,现实中有多少名校毕业自以为能在职场中大干一场的学生最后在公司默默无闻,有时候高学历不一定在职场适用,必要的人际交往与应酬能力在这瞬息万变的职场或许比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些也才是可以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出生农村,不被看好,唯唯诺诺但也十分具有上进心的沪漂族。他们活像刚刚进入职场的我们,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过人的才能,空有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好的方法,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也有混吃等死,只吃基本工资,上班就是来混日子的"小公主"。这类人可能是很多人在职场上最看不得的一类人。我们拼死拼活加班,别人却可以穿着精致的衣服早早的下班,工作没有业绩,却能一直留在这里,人设十分的真实。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形形色色的员工,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态度。而最为亮眼的是是剧中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位店长。

一个是好好先生,不争不抢,能和员工打成一片,甚至每天的早会都会变成一场演唱会,可以说是很多人梦想中领导的样子了。他卖房子十分注重客户的感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业绩。但这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佛系的态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销售行业生存,而业绩不断的下滑时最好的证明。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而另一面孙俪饰演的房似锦则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形象。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一来就要整顿整个中介所的风气,每天任务目标总结要及时汇报(有没有在其中看到自己领导的影子呢?)在剧中,她截胡自己公司人的客户,抢走了同事的房源,但却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认为能力比一切都更加重要。她可以信誓旦旦的说:"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自己每天打仗似的解决早餐租住在闹鬼的"凶宅"。这样一个形象是一个优秀的销精英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可以服众的好店长。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剧中对于中介行业的刻画也让人不禁直呼:"真实!"早上打鸡血似的早操和企业文化;同行之间的明争暗斗;中介和小区物业之间的人情世故,让我们明白除了买房,房子背后更是一条利益争夺的产业链,没有一行是容易的。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02

聊完了职场,我们来看一看这部剧的核心:买房。除了十一年前那部《蜗居》,就极少有国产剧涉及这个题材。巧合的是,这两部剧都处于同一个编剧之手:六六。六六写的剧一般是婆媳、买房、小三、医患,深刻切入社会病症中心,客观而不失火力地讨论社会矛盾,稳准狠地打击社会痛点。《蜗居》中海藻不忍心看姐姐因为没钱交房贷如此,问有钱有权的宋思明拿了这钱,最后却成了宋思明的小三,可谓社会的直击痛处。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催婚、催生、催买房,是当代人的三大焦虑。而其中买房最为迫切。让人不禁想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看重买房?

《安家》中作为两个博士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工程师。这么优秀的两个人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无法实现"房子自由",宫夫妇两人内心都有着些许清高,非常注重精神空间的塑造。但在上海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他们的精神诉求是被有限的物质现实所打压的。又要朝阳,又要是孩子的学区房,必须得有个储物间……这些需求无疑与现代大众对于房子的要求不谋而合。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有研究表明:调查发现,63.3%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为高品质的物业付费,比例高于医疗配套、交通条件等。然而高的生活品质却意味着更高的投入,这无疑又成为压在人们心上的一座大山。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而另一边卖包子的老夫妇辛苦了大半辈子就为了攒钱给自己的孩子买一套房子。许多观众看了不禁想问:大半辈子的心血就搭在了一套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上值得吗?

用女主角的话来解释就是:"也许买了房会过的苦一点,但是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大大超过现在的预期,优秀的人是会被眷顾的,卖房子买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多一点的房子,会逼自己变得更优秀。"

中国人所谓的爱买房,其实是一种"无房羞耻感"。对于宫医生,以及大量靠独立打拼、在异乡漂泊的人来说,房子不仅是生活中实打实的硬性需求,更关乎到生活的体面与尊严。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结婚意味着法律层面上的安定与责任。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婚买房便是夫妻二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保证。在当今社会的更多观念下,房子更多的还是结婚而且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人或者是关系到下一代的事情。如果没有买房的话,孩子不能落户,也连上学都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根据一份最新的中国当今社会的房价数据报告,从2005年起,我国就产生了房价疯涨的势头,很多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一些中西部城市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房价的增长速度也非常的快。房子很多时候又变成了投资的手段。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无房羞耻感",这是一个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被放大出来的新概念,分房-买房-买不起房的三步发展路径似乎出现在了每一个曾经有过共有产权住房的国家。"居者有其屋"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之前提出的理想,但如果买到房子的代价是大半生的幸福,买房的目的是为了 虚荣、攀比、投机,这些说到底只是附加之物。毕竟在最初的时候,买房子,只是为了一个家。

03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又关安家与现实的话题也被顶上了微博热搜。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最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点就是老严夫妇攒了大半辈子的钱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却在最后要求在房产证上加上儿媳妇的名字,对于房产证上是否该加上儿媳妇的名字很多人也又自己的看法。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而在某一期的《奇葩说》里正好也出现了这个辩题。正反的观点非常的浪漫:"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目光所及,都是你。"而反方则理性的直接抛弃所有的美丽的修饰词,把世俗的婚姻血淋淋地撕开给人看,他说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结婚两个人的资源包就是不一样,发挥功效的时间也不一样。蔡康永则直接抛弃所有的世俗,把最高的姿态摆到世人面前,他说房子这个事情真的不重要,如果你要房子,你的出发点就错了,你对人生的想象就已经错了。人生,远可以比你想象的精彩博大许多许多。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很难说何者是对还是错,我只是希望,在婚姻面前,我们既不能做一个只知风花雪月的傻瓜,也不能只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商人。

此外,认真追剧的伙伴们也一定发现像很多职场上的女强人一样,房似锦也有一个糟心的家庭,房似锦的母亲在开头就像她狮子大开口索要一百万,不给钱就要到工作单位来闹。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都挺好》里苏明玉的父母,这种种让原本将极具有热度的有关原生家庭的话题再次上了热搜。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圆桌派》里有一期就聊到了原生家庭的恩怨。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

"原生家庭问题,其本质是因为权力结构。权力是中国家庭绕不过去的东西,基本上在中国,如果有父母虐待孩子,记者都会说他的教育不当,如果父母怎么怎么样,都说这个父母本意是爱孩子的,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发泄自己。"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想要体验做皇帝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行了,像怎么对待都可以,这种心理完全是畸形的。很多时候在东西方的养育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异。东方文化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这个规则,你要符合他们的规律,这叫做让孩子从小围着父母的意志转,但是在西方的这些养育之中,其实是自律自制。英国的心理学温尼科特说,孩子的任何生理现象,如果你严重地管制他,都是一种虐待。

大卫芬奇执导的美剧《心灵猎人》里FBI调查的对象都是些变态或连环杀手。而每一个这种杀手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母亲。剧中的台词戏谑的说到:

"根源总是母亲,挺乏味的"

《安家》折射了哪些社会现实?从房子的背后,直击大众的痛处

可能这个例子有些过激,却不无道理。事实上,家庭和社会才是一对真正互为镜像的范畴,社会是放大版的家庭,家庭是缩小版的社会。

我们得承认,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家庭是幸福和睦的,而那些痛苦的家庭,除了遗传性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物质匮乏和心理失衡。而现实是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不要说报什么学习班之类,单是一个学区房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了。社会正是利用了家长"要让孩子过得比我好"的心理,将学区房的价格一再抬高的。才有了《安家》里为了寻找合适房子不断奔波的家长。

但最终我们都需要明白感情成本和时间成本,更是金钱无法穿越和取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大众   现实   羞耻感   房子   社会   学区   痛处   剧中   房价   父母   母亲   中介   能力   真实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