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是病句,是吗?

如果把这句话单独提出来分析,毫无疑问,是个不折不扣的病句。但是如果放原文里分析,就是非常传神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个非常有技巧性且无限灵活的学问,一个词语一句话,它的表达效果可以有很多种,就看你使用在什么语境中,一个我们所说的病句往往就像豪华的大厅摆上一株枯枝嶙峋的梅花,一件昂贵的牛仔裤特意戳几个像老鼠啃出的破洞。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是病句,是吗?

“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我们修改病句的时候,肯定会说这是个病句,没错,掐头去尾,单独把这一句话摆出来分析,没读书的老汉都会说“你这话有毛病”。但是当你,进入文章所描述的孔乙己所在的生存环境:周围是一群,思想麻木、毫无同情心、漠不关心、对社会问题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锅里碗里的人时。作为作者本人,他也是其中之一,他也同样不关心孔乙己的死与活,的确已经死了,是其它的人表现出来看法与行为动作,作者在猜测别人的“的确”,自己并没有心思去考证,也跟着人云亦云而已,又肯定又不能肯定。这种说不清也不想说清的矛盾思想状态,更能够刻画自己,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麻木心理。更加增强了那种落后可悲的社会氛围。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是病句,是吗?



一句话,只有放在一个语境里才有生命力,才有特色,改病句那是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在一个语境中,不能那样刻板的分析。比如国歌的最后一句“前进前进前进进”,如果就看这句话,难道不是啰嗦重复?再比如鲁迅的《野草》里一句话"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都不是标准的语言表达。但是,假如作者用了正儿八百的表达方式,那么效果就差了去了。

其实,高明的作者,往往会出现“低档”的“败笔”,但是你仔细体会,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要是把它换回正常描述方式,效果马上打折,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精妙所在。比如“大败”与“大胜”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但是他们也可以是同义词。“甲大败乙”“甲大胜乙”,都是一个意思。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是病句,是吗?

因此我们分析一个词语恰不恰当,一个句子有没有毛病,一定要在它的原文中分析,不能还停留在小学生改病句的初级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病句   人时   掐头去尾   鲁迅   技巧性   枣树   反义词   漠不关心   语境   词语   麻木   说是   效果   语言   思想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