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清朝的康熙皇帝,文才武略、治国有道,是一位非常全面而且极其通达的君王。对于刚刚覆灭的朱明王朝,他一点也不敌视,反倒敬重追思,相当看重。比如,朱明皇帝皇帝当中,居然有些角色,康熙非常认可,即便他们已经成为隔世君王,仍需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朱棣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他堪称明朝文武全才的当家人啊。世人很难想象,康熙皇帝作为取代的角色,为什么要位朱瞻基抱打不平呢?(下图:明宣宗与康熙皇帝画像。)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永乐九年,也就是1411年,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决定立孙子朱瞻基为“皇太孙”。1424年朱棣归天,太子朱高炽继承;巧得很,不到一年时间,26岁的朱瞻基便主宰起大明的浮沉。毋庸置疑,皇宫内院肯定离不开五花八门的政治追杀,想不到,朱瞻基是一位颇具心胸与头脑的政治家,他处理难题,果断迅速,随即躲过了汉王朱高煦预设在山东的伏击谋害。当年六月十二日,朱瞻基正式即皇帝位,明年改称“宣德”。

据《明末纪事本末》评价:“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看来,官方史料非常看中朱瞻基的个人素质与治国才能。(下图:迷恋诗书画的朱瞻基。)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著名学者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也推崇道:“他(朱瞻基)的艺术天才与宋朝的赵佶相比,尚可能比赵佶更优秀。他的作品至今还收藏在美国麻省剑桥的福格博物馆,堪萨斯城的勒尔生美术馆和纽约之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等处。”显然,政治殿堂与文化精英绝非官方意志或者民间思想所能把控的,大量史实证明,朱瞻基不但是一位治国高手,更是一位远超同侪的文艺名家。

很小,朱瞻基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天赋,他写文章才思敏捷,诗歌水平更是独树一帜。尤其显现出他卓越的绘画才能,《无声诗史》记载:“(朱瞻基)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

朱瞻基亲身参与道朱明王朝的领袖选拔过程里,12岁,他就协守北京。16岁时,跟着祖父朱棣出征。1417年,他陪着父亲朱高炽留守南京,深得家人喜爱。类似的实战过程,使他脱身与圈养禁锢,反倒使自身的实干精神得到了历练。可惜,短短一年,朱高炽就去世。接下来,朱瞻基只能亲自登场,实战治国了。(下图:朱瞻基的书画作品。)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平心而论,朱瞻基属于少有的贤君明主,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建立了极为醒目的建树。理政期间,没有压倒一切的外忧内患,没有党派之争,更不存在政策纷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显然,这是朱明当家人最显著的功劳。他主持的“宣德”时代,的确变成明代的黄金盛世。

很遗憾,编修《明史》的大清官吏并无这种认可的眼光,他们多指责明氏朝廷误国误民、执政无道,即便对朱棣、朱瞻基或者朱由检这些皇帝,都没有公正的评价。对此,康熙皇帝极为反感。他觉得,历史必须公证,即便对于覆灭的大明王朝,也应摒弃各种偏见,通过漫长而复杂的事实,给予理性的评价。(下图:朱瞻基的从政生涯。)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康熙,凭什么替明宣宗“喊冤”?

接下来,《明史》对朱瞻基等人不再持有訾议,各方面的评价也越来越公正客观,甚至褒扬他:“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对这种论述,康熙皇帝仍不称心,末了,他推出了一句高度颂扬的话:“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显然,那位正德皇帝不但长得帅,而且还具备世人仰慕的文韬武略,差不多能跟朱太祖划等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堪萨斯   正德   治平   汉王   麻省   康熙   大明   宣德   王朝   明史   君王   下图   公正   皇帝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