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聊了工作,聊了现状,聊了未来,顺便还分享了自己最近在看的书。


朋友一听我读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直接说了一句:“不能学心理学,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这么说我一点都不意外。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街头采访,记者随机问经过的路人“你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很多被采访者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会学习心理学。


生活中大部分人对心理学的了解,是从催眠、读心、精神疾病这类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信息。


心理学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它就像弗洛伊德意识的冰山,小小地露出一角,主体却隐没在水下,静静地朝我们招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你对心理学的那些“感人至深”的误解!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心理学的人,会有这种想法。


有一部分因素是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


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但现实的情况是,影视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心理学的冰山一角,不能笼统的归结为心理学。


学心理学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动力源,完善修正自我的同时,也可以到帮助别人。


同理,学习心理学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像医生学了医学知识一样会生病。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心理学只研究变态、有病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


去做心理咨询的都是“心理都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所有,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的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

而精神病属于医学范畴,精神学家是医生,他们面对的是心理失常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变态”者。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很多人把心理学妖魔化,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但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很多人对心理学家的认识,都是从影视中获得的。


《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精通心理学,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每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LIE TO ME》里的Lightman,能瞬间读脸,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发现真相。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但这并不是读心术。


Lightman可以瞬间读懂表情的能力,还需要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情绪和外在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他们或许通过某个人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这个人的心里特征。


比如:


他低头、眼睛看向别处,拒绝直接的眼神接触。

→ 他在退缩


他双手环胸、嘴角肌肉紧绷。

→ 他在刻意控制


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他在拒绝交流和掩饰什么!


所以,“读心术”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越的心理学家。


今后,不要再去为难学心理学的朋友了!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心理学就是算命?


作为一个时而理性又时而迷信的人,把算命和心理学放在一块儿,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但心理学绝非命里学科。


至于算命先生为何总能说道人心里去,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巴纳姆效应”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一般来说,求助算命的人,往往是迷失自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


算命先生正式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


因此,算命虽然用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绝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生活遇到滑铁卢,不妨转换一下思维,去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也许就能固有模式固有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困境,改写人生。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心理学家都会催眠?


“你是学什么的啊”

“心理学”

“你会催眠吗”

“不会”

“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

“谁说学心理学,就一定会催眠?”


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其一,可能因为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另外,可能是由于部分影视在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纯粹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夸大甚至歪曲。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结论,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


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


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心理学就像人生的指南针,有人的地方就会用到心理学。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科学地认识心理学。


今后:


不要在妖魔化心理学了,也不要在污名化心理学了。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有质量,让自己富有拥抱所有美好的正能量。


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弗洛伊德   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都会   催眠术   心术   笼统   嫌犯   心理学家   暗示   想法   状态   心理   方法   影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