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罗马尼亚电影《一个警官的控诉》与《复仇》作为具有上下集关系的两部电影,在中国放映的时间顺序,却是奇怪的颠倒的。


《复仇》公映于1980年,而《一个警官的控诉》直到八十年代最后一年才引进中国,中间相差了整整九年。


两部紧密相连的电影,在中国放映的时候,分别占据了八十年代的首尾,这要具有多么大的耐性与定力,才能产生这么一种奇怪的电影引进方案呢?


而且《复仇》放映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炙手可热,而《一个警官的控诉》放映的八十年代末期,罗马尼亚在中国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如果不是一个《复仇》的铁杆影迷,估计不会有观众,会想到《一个警官的控诉》是《复仇》的前集。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一个警官的控诉》结尾


实际上,《一个警官的控诉》对后来的续集《复仇》的铺垫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复仇》里的人物关系,都在前集中作了铺垫,主人公莫多万与对手巴拉班之间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只有看过《一个警官的控诉》,才能明白这种仇恨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与烈度。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复仇》片首


在《一个警官的控诉》里,促成莫多万决计实施自己的单枪匹马的复仇计划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死于纳粹分子之手,这是他在《复仇》里如此嫉恶如仇、与敌手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原因。


而当年看《复仇》的中国观众,显然并不了解这个存在于前集《一个警官的控诉》中的深刻背景,仅仅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激烈而火爆的枪战场面,而对这背后的较量动因,却虚若委蛇,了解不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警官的控诉》对于了解莫多万系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入门篇章,也是在对罗马尼亚电影《复仇》感兴趣的观众的观影体验之下必须经识的一个必备环节。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只是《一个警官的控诉》引进的年代,正值罗马尼亚发生剧变的过渡性时刻,这部影片已经是罗马尼亚电影大举进入中国的尾声部电影了。中国电影译制片在八十年代给予了罗马尼亚电影隆重的举荐地位,称得上是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放映的黄金十年,随着八十年代的结束,罗马尼亚国家转型,该国的电影产量锐减,而中国的电影观影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一个警官的控诉》可以堪称是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最后的余音,或者叫绝唱。虽然罗马尼亚电影也当不起这么高的评价,不过,它毕竟陪伴了中国观众在外来见识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的孤寂的娱乐生活,这样看来,《一个警官的控诉》迟滞到最后的罗马尼亚电影尾声部的时间段里进入中国,今天看来,有一种黯然神伤、怆然泪下的况味之痛。


《一个警官的控诉》整部电影,实际上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什么要“明火执仗对着干,独孤求败为复仇”。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而莫多万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复仇男神,在《一个警官的控诉》里作了详细的铺垫。


而《一个警官的控诉》作为该片导演塞尔玖拍摄的“莫多万系列”与前面他执导的另一个罗曼警长系列,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相异之处。


《一个警官的控诉》开启的莫多万警长系列与之前罗曼系列的最大不同,就是影片中引入了时代背景,将电影里的角色,与国家的时事政治密切关联起来,这样,莫多万系列的立意显然要比在纯粹的警匪片里小打小闹的罗曼警长系列,更具有扣合现实的力道与力场。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莫多万系列的编剧,并没有前面的罗曼系列的编剧蒂图斯·波波维奇的身影,而塞尔玖却是编剧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塞尔玖独立主导创作的一个系列。


《一个警官的控诉》与罗曼系列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影复现了一个属于大事件性质的屠杀史实。


这就是影片一开始详细交待的发生在1940年11月26日,由铁卫军党徒闯入监狱枪杀被关的政治犯的触目惊心的屠杀事件。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而这一事件,正是二战期间曾经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


在《欧洲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史》(1985版)中曾经对这一血案作了记载:“‘铁卫团’横行无忌,枪杀了康·达维德、奥·特雷扎以及著名社会活动家尼·约尔加、维·马杰亚鲁、格·阿尔杰沙努等人。1940年11月26日夜间,‘铁卫团’分子竟闯入监禁大批政治犯的拉瓦堡监狱,枪杀了70多名政治犯。”


再看看尼古拉·克莱伯著的《罗马尼亚史》(东方出版中心2016版)一书,对监狱血案有着同样的记载:

“事实很快证明,安东内斯库和(铁卫军头目)霍里亚·司马的铁卫军之间的政治联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司马抱怨安东内斯库过于宽容仁慈,并且阻碍他在罗马尼亚建立‘新秩序’。安东内斯库则指责司马对于犹太人过于残暴和掠夺,并认为司马在破坏他重建罗马尼亚的努力。这一紧张局势最终在11月26日达到高潮,一些铁卫军成员闯入监狱,将涉嫌卷入刺杀科尔内留·泽莱亚·科德雷亚努的64名前政治领袖和军官全部杀害了。这些铁卫军成员同时还将国家农民党领导人维吉尔·马达加鲁和历史学家、前民主民族主义党领导人尼古拉·约尔加从家中拖出并当场枪毙。他们认为,约尔加要对科德雷亚努的被捕、监禁以致最后被暗杀负责。”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这一段事实在电影里得到了基本对应的再现。不过,历史事实里提到的血案发生地叫拉瓦堡监狱,电影里称为“维拉格监狱”,而电影里在监狱外被铁卫军暗杀的政府前部长及教授,名字与史实中提到的也不尽相同,但多少能看出与原型的相似性。


真实历史的引入,反映出本片导演自《一个警官的控诉》开启莫多万系列之后对之前的罗曼系列的升级。导演让电影咬合进了罗马尼亚真实的历史风云,从而使电影依傍着一个真实的现实框架,使电影跳脱了架空,这是所有的历史题材作品能够立得住的底气与中气。


这是莫多万警长与罗曼系列的不同之处。而相同的地方,是莫多万的性格,与罗曼系列里的米克洛万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性。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莫多万警长不是一个罗共党员,但他富有正义感,履行职责中坚守真相底线,这必然要遭遇到与黑手势力的冲突,从而成为他曾经的委任上司亟欲清除的对象。


可以说,他是现行体制异化出来的一个反对力量,从奉命行事,到逆势而为,他走到了他委派他的力量的反面。


而他之所以反叛了重用他的势力与组织,是因为他凭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寻找到了真相与答案,当他不愿意扮演上司安排他的谎言中的一个角色,他必然要被排斥出这个体系。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所以, 《一个警官的控诉》里的莫多万的思路转变轨迹,并非空穴来风。


日后,罗马尼亚发生剧变时,对当时的领导人嗤之以鼻的人,正是他的体系下旧有的群体。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异化的扼杀现领导人的力量?不能不说可以在莫多万的价值逆转流变中,找到相似的肌理存在。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情节脉络映衬出的人物性格变迁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莫多万作为一个奉命查勘真相的警长,展开了他的福尔摩斯式的对现场的还原与复现。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最初他是被动介入血案的,上司安排他主导调查真相的时候,是利用他的聪明与积累下的声誉,能为一个谎言添枝加叶。


但是,莫多万并没有因循着上司安排的谎言套路,去鹦鹉学舌,配合表演。他来到所谓的发生屠杀案的监狱现场,调查子弹物证,走访报警警察,询问重点囚犯,跟踪预定嫌犯,最终他得出的结论,发生在监狱里的一场血腥屠戮,根本不是上司需要他作出的由政治犯发起的内应外合的劫狱事件,而完全是一场由铁卫军蓄意制造的枪杀正义人士的血腥屠杀。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这一部分,电影通过莫多万对物证、人证丝丝入扣的调查与寻访,逐步厘清了事实的真相,还原了他接手调查事件的真实过程。这是电影里从历史事件真实部分向电影里的主人公虚构形象进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真实的历史史实完成了触发故事导火线的使命,接下来,莫多万的命运开始了。


第二部分,莫多万找到了真相,却触犯了任命他的上司,成为异已力量置于清除的彼端。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莫多万追踪下去,直指铁卫军才是监狱屠杀案的罪魁祸首,但这一结论却遭到了铁卫军参议员瑙梅斯库、首都警察局总监纳沃德亚努以及委任他的保安局长丁卡的强烈反弹与反制,最终,这一帮凶案的幕后黑手,再次祭起了暴力制裁手段,对付调查真相的莫多万。


至此,莫多万命悬一线,不得不与庞大的黑幕团体展开生死对决。


而在这一过程中,莫多万也彰显了他的来自于罗曼警长系列里的人设特色,在罗曼系列中,与莫多万相似的角色米克洛万信奉的是以暴抗暴,寻求的是“黑暗中的公正”,用枪发言,用子弹说话,用暴力宣扬正义。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在《一个警官的控诉》里,莫多万思想上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他的母亲被铁卫军杀害后,他也走上了单枪匹马对抗幕后黑手的暴力抗争的道路。


罗共成员贝洛曾经在莫多万杀红了眼、准备一意孤行抗击体制里的黑手时,对他作为忠告,让他要学会忍耐,但莫多万承认罗共提出的未来理想是美好的,但是,他更抱着的一种理念是“我此刻就要行动”。


从影片的交待看,当时的罗共的确力量微弱,莫多万也曾经对罗共党员说起过,苏联实现了他的理想,但他为什么不离开罗马尼亚,到苏联去呢?贝洛回答自己是一个罗马尼亚人,守在本土才能实现目标。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可以看出,莫多万的复仇主张,是与罗共的长期努力计划没有共同点的,但是,后来罗共负责人贝洛还是称赞莫多万的这种孤军奋战、抗击强权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所作所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警官的控诉》及后来的《复仇》还是比较赞赏莫多万这种利用一已之力,用暴力的形式挑战邪恶势力的。


这形成了罗马尼亚电影里的一种特有的观念。我们日后也可以从这种观念中,看到这个国家发生转型期间的那种动荡惨烈程度里隐含着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千丝万缕的隐性影响。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第三部分,莫多万从被动地被追杀,转而开启主动型的复仇历程。


在《一个警官的控诉》里,还是隐性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1940年的罗马尼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


电影里暗示,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首脑安东内斯库,正在暗中与希特勒进行密商洽谈。历史记载,这一具体的时间点是1940年11月23日,当时罗马尼亚正式加入三国公约,安东内斯库在柏林与希特勒第一次会见。影片里交待,铁卫军一派的参议员步入镜头,提到德国大使刚才的通报,说“安东内斯库与希特勒的会面对我们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可以看出,铁卫军正在安东内斯库的背后暗中进行自己的扩张计划,这一点在《一个警官的控诉》续集《复仇》里有着更细化的展现。


而安东内斯库对铁卫军也有防备之心,面对这一独大的无法控制的力量,安东内斯库也在想方设法,扼止铁卫军的胡作非为。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影片里,安东内斯库政府的副部长,是莫多万后面的一个支持力量。当铁卫军对莫多万查清真相大动肝火之际,副部长却鼓励莫多万继续干下去,还提拔他加官进爵,并将原警察总监撤了职。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莫多万能够有一个用枪说话的自由空间,不能不说他得益于铁卫军与当时的安东内斯库政府之间博弈而留下的缝隙这一个有利的机遇,不然的话,莫多万早被逼上了死角,毫无作为。


莫多万正是依仗着安东内斯库政府在防备铁卫军一枝独大的大趋势背景,才能够与铁卫军展开最终对决,电影表现他逐一清除了铁卫军参与杀害他母亲的凶手,电影也借此机会,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枪战场面,让电影的火爆烈焰有了展示的理由与存在的前提。


但莫多万的孤军挑战邪恶势力,无疑生死未卜。电影在《一个警官的控诉》结尾,终止了莫多万的独孤努力,也让电影留下了一个悬念式的生死之谜。而在下一集《复仇》中,莫多万不可思议地满血复活,堪称奇迹。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故事头绪比较繁杂,人物众多,乍一看还难以明白其中的犬牙交错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具体身份。如果理解不当,敬请谅解。


1、 当时罗马尼亚政府是安东内斯库独裁政权,其实安东内斯库也是上台不久,与铁卫军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所以,影片里出现一个安东内斯库的副部长(《电影故事》里译成国务秘书),支持莫多万查明真相。他后来也是莫多万晋级升职的一个主要支持者。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2、 铁卫军的参议员瑙梅斯库。他是影片里出现在镜头前的铁卫军的最高后台,操纵着整个铁卫军的屠杀行动。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在影片里,他带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还曾经在大学里为学生授课,受到学生的起哄,不得不狼狈而逃。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最后正是他指挥着荷枪实弹的铁卫军枪手,包围了莫多万,把他置于死地。


3、、警察局总监纳沃德亚努。在影片里,这个角色相貌英俊,气度不凡,他最先收到了下面警察报来的监狱屠杀事件的讯息,但因为他本身就是参与者,所以一直混淆视听,遮蔽真相。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4、 保安局长丁卡。他是委任莫多万调查屠杀案件的一个推荐人。影片里出面并不多。正是他,把莫多万拖了混水。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5、 铁卫军的前台杀手、别动队队长帕拉伊潘,中国观众对他留下印象太深,都亲热地叫他“巴拉班”。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他在影片里穿着皮衣,表情肃杀,四处呼风唤雨,杀人如麻,把一个暴徒的冷面杀手符号演绎得相当到位。


6、 莫多万的助手林巴。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这人本来是一个小偷,后来被莫多万收用。这一角色的设置,其实与罗曼系列中也是米克洛万助手的形象,身份是一样的,都是小偷,虽然级别较低,但作用不可小觑。


可以看出,塞尔玖导演的警长系列里的单枪匹马主人公,身边没有一个踏实可靠的同盟者,而在他刑事案件中接触的犯罪分子,却成了他的临时盟友,给予他以偷鸡摸狗之徒所擅特长的有力帮助。


这一个小偷在《复仇》里被巴拉班割掉了鼻子,为影片增添了几份滑稽的搞笑成份。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该小偷在影片里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侦察作用,如发现铁卫军暴徒杀人灭口的行动,都是他看到的,这为莫多万的最终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没有小偷,警长就无所作为。罗曼警长系列《清白的手》、《最后一颗子弹》里,都有着小偷的强力相助行为。


7、 出事监狱的监狱长布库尔。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影片开头,他接到了牢房里杀戮的消息,立刻作了上报。后来莫多万找他了解情况,两个人相识时间已有十年,还是有着某种默契的。但是铁卫军的党徒视他为真相的掌握者,一直想杀人灭口,后来他还是没有逃脱铁卫军的血光,葬身乱枪之中。


8、 牢房值班员派特莱斯库。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他是牢房屠杀的目击者,也成了铁卫军毁灭罪证的牺牲品。铁卫军直接冲到他的办公室,将他抓到野外,枪杀了事。后来他身上所中的子弹与办公桌上的子弹系出自同一把手枪,为莫多万的推理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9、 罗共负责人贝洛(又译:珀尔武)。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他原来关在牢房中,趁着铁卫军杀戮之际,逃出了监狱,但又被抓住。莫多万最初审讯他,反而被他身上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最后在决计自己的复仇计划的时候,把贝洛救出了监狱。


《一个警官的控诉》的背景,取自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发生的真实血案

《勇敢的米哈依》中米哈依


贝洛的扮演者是《勇敢的米哈依》中米哈依的出演者,他有着一双硕大的眼睛,透出一种强劲的力道,是他标志性的演绎特征。他的目光中同时透出一股凶狠的戾气。这个演员的表演非常有力、霸气,笔者暗中对他欣赏不已。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罗马尼亚两个警长系列电影延伸阅读:

横贯整个八十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莫多万”警长系列梳理

罗马尼亚“罗曼”警长系列之一《单独行动》多了男主角的艳遇经历

罗马尼亚“莫多万”警长开篇之作《清白的手》,奠定系列总体基调

从《最后一颗子弹》国内版的删节部分,看当时译制片的剪刀着力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罗马尼亚   警官   安东   希特勒   司马   政治犯   警长   血案   中国   上司   监狱   真相   背景   影片   力量   真实   发生   系列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