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在新冠疫情期间,钟丽成为了武汉某志愿车队的志愿者,每天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捐赠物资按照紧急程度送往需要的地方。她每天匆匆吃完早饭就出门,很晚才能回家。出门前把食材准备好,然后在电话里教孩子自己做饭。她说:“现在这些防护物资都很难搞到了,别人却想办法寄来给我们,我们出一点油钱算什么呢。”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纪录下这个故事影像的是一个普通的武汉人。这段故事被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团队看到,把它放到了3月16日晚21点纪实人文频道首播的抗“疫”题材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中。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负责运营的主任助理王俊告诉记者,这是纪录片中心和新浪微博共同以“武汉日记”和“真实记录真情守护”双话题征集的3000多条素材里,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个。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创作

“这次大家前所未有待在家的经历,心情很复杂,一开始有不安,然后迷茫困惑,最后会有感动期盼……我们想要记录这些情绪。普通人宅在家里也是在和疫情战斗。我们希望把目前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展现给这个世界,甚至留给未来,这很宝贵。”王俊表示,“全民纪录”想法是在这个非常期间的非常手段,纪录片队伍中的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参与抗“疫”的热情。面对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每一个个体的真实生活,就是他们想要记录的。

1、质朴的真实质朴地呈现

疫情期间如何创作是今年开年给纪录片中心创作团队提出的新考验。疫情是人人关注的重要主题,尽管各种资源都受限,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记录下普通人的世界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是纪录片人的使命。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在媒体多样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触达的方式不再只有“去现场”这一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选择与新媒体紧密携手来接受疫情期间的新挑战。他们和新浪微博共同推出了双话题:“武汉日记”和“真实记录真情守护”,通过微博向广大网友征集素材,话题总量达到77.4亿,搜集到的优质素材超过3000条。王俊表示,《温暖的一餐》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从3000条优质素材里最终精选出来的。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从海量的普通人的拍摄内容里挑选出适合播出的内容需要一个标准。王俊告诉记者,这个标准并不是通常电视人所说的播出标准。“全民纪录”的素材征集方式,势必面临收音效果不佳、镜头画面晃动甚至杂音的各种瑕疵情况,但这都不是标准,唯有真实才是。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我们没有补拍,《温暖的一餐》就是原汁原味大家记录的样子。画面里每一个普通人质朴的、真实的、松弛的状态是难能可贵的,这未必是派专业团队去拍摄所能收获的效果。”王俊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拍摄对象、拍摄内容的“质朴”。

2、创作者的边界:观察式纪录与体验式纪录的切换

《温暖的一餐》的画面来自不同的人,这和传统的创作者单一视角拍摄比起来,全景式地展现了生活的各个角度。“常规的模式下,创作者只看到他看到的东西,《温暖的一餐》能展现更多面,有男女老少各个不同的职业的人,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感受和角度都不一样,这样呈现的生活本身就更饱满。这是单一观察式创作者无法做到的。”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王俊告诉记者,这一次的创作模式,让纪录片的导演从一线的观察者退到更深处,他们的工作就是在众多体验者的各个独立记录影像故事中,寻找出内容的共性,把片段串联起来,重新为整片来做结构,这个共性就成为了整个大作品的灵魂。

对于纪录片来说,创作者的边界在被打破又在重构,无论是去亲历观察,还是在各个亲历故事的背后再观察,都是纪录还原生活本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温暖的一餐》是创作中一个不错的探索。

二、新模式新探索

“其实2011年的《浮生一日》就为全民纪录开创了先河。这次特殊时期,纪录片中心能如此快速反应并且成片,和常年积累下来的行业敏感和职业敏感是分不开的。”王俊坦言,全民纪录的概念并不是首创,也并非是适用于所有题材的创作形式。真正能把概念落到具体的创作中,内容落到真实的社会背景下,不是一蹴而就的。

1、各施其长 台网平台与内容深度融合

《温暖的一餐》是电视台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正是在新媒体上发起的倡导与征集,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才可能让这次的记录更加丰满。毕竟,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实实在在经历的事情,大家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记录下勇气、温暖和美好的同时,不仅传递这份战胜疫情的能量,同时也让每一个记录者和参与者充满信心。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为什么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在这个节点能做成这件事?

王俊表示,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让传统媒体人更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平台的优势。“我们很早开始就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建立了账号,很多一手短视频会先发布在那里,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出品的有品质保证的内容,这是如今新媒体的时效优势。然后我们再会将这些优质的片段式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形成适用于电视平台的内容进行传播。内容是我们的优势,同时拥抱一切新事物与变化,不变的是持续输出高品质的内容。”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王俊一直强调“拥抱新媒体”,《温暖的一餐》此次与新浪微博的跨媒体跨平台合作就是他亲自促成的。而在互联网平台发起话题的合作并不是第一次。王俊透露,团队之前做过的短视频话题点击超过了60亿,还有一次在快手平台发起活动的招募令,10小时达到了1.2亿的播放量。“这些数字和收视率比起来,真的让我们在台网融合的创新合作上有很大的信心。”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2、资源的倾斜 大刀阔斧地创新

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小切入口,展现大时代,这是我们海派纪录片一直以来秉承的。”王俊说。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2019年4月1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成立,汇集了集团各个频道的纪录片团队,共有13个纪录片工作室,编导100人。“此次疫情期间,我们生产的纪录片内容超过80集,1000分钟。”


“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


去年6月,纪实人文频道就开始了“去栏目化”地大改版,没有主持人,纪录片一个接一个播放,每周日还有纪录片电影。“全是优质的内容,当然成本也很高。”据王俊介绍,对纪录片资源的倾斜以及重视程度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全国首屈一指。

这样的支持于创新带来的是精品。去年国庆档,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四部大型纪录片《大上海》《长江之恋》《代号“221”》《彩色新中国》凭借优质的内容,获得了广泛的好口碑。

如果说,去年的成绩是在传统纪录片拍摄的方向上不断精进,那么2020年一开始,纪录片中心就拓开了新的赛道,用更开阔的思路和方式去为纪录片找到安放之处。

“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就是它打动人心的优质内容,我们会立足于此,用真实内容撬动纪录片相关产业,反哺纪录片的制作。”谈到纪录片的商业价值,王俊坚信“内容为王”。

事实上纪录片创造的经济效益并不是代表它全部的商业价值,它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以及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创新是从生产、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商业价值的实现,而这些是都是广义上内容的一部分。“如今的台网融合越来越深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真的是冲击吗?我更倾向于,其实互联网的深度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更好的的发展模式。在当前融媒体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遇。”王俊表示,保持开放的运营思维是在机遇中更好的发展之道。

谈到SMG纪录片中心未来的规划,王俊介绍到:“真实内容撬动市场产业;联动大中小屏幕;通过新媒体平台运营艺术产品;新媒体交互性的开发。这四个方面将会是接下来我们工作的重点,最终都是让纪录片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艺术越来越得到受众的青睐,这是得益于创作者对于内容的精益求精,也是经营者对于市场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王俊认为,未来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憧憬,受众也将有更多触动人心的内容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纪录片   全景   台网   温暖   纪录   创作者   疫情   质朴   上海   全民   素材   团队   真实   媒体   内容   平台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