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续剧,《觉醒年代》刷新了我对历史剧的认知,不仅没有浓浓的说教味,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美学趣味。

大多数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续剧都会以时间轴来讲故事,《觉醒年代》也是如此。1915年《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1917年在北京“挂牌”,1920年迁回上海。这条时间线串联起了整部连续剧想要展现出来的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准备。

同时,在另一条线《新青年》编辑部变迁的过程中,串联起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胡适、鲁迅、蔡元培、辜鸿铭等,全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

尽管《觉醒年代》是一部连续剧,但它具有非常突出的历史意义和史学贡献。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觉醒年代》至少回答了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是《觉醒年代》想要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主题:

青年为何是时代先锋?中国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如果仅仅从这三个问题来看《觉醒年代》,似乎会觉得《觉醒年代》就像一篇工整的论文。

相似的连续剧和主旋律作品此前有过不少,想要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不容易。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评价早已盖棺定论,想要挖掘出新的内容和特色并不简单。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在播出之后收获无数好评,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不仅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而且从文化/思想等更人文化的层面切入了历史。

《觉醒年代》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并且对《新青年》的整个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当时的各种“主义”进行了透彻的解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告诉的还原。

在《觉醒年代》中,我们可以看见陈独秀性格中的两面,还可以看见蔡元培和辜鸿铭的交锋。《觉醒年代》对非黑即白的观念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祛魅,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个真实可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文学性:‍

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大概都从书本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积贫积弱、军阀混战、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可这些句子描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是张勋复辟时,浩浩荡荡的辫子军进京,人群中一个盲人毫无顾忌地拉着二胡,旁边的小女孩绝望地哭泣。这大概就是当时的样子,盲目而且绝望。

是毛泽东走在街头时看见的横行的军阀、卖儿卖女的贫苦百姓、坐在豪车里吃三明治的富家子弟。

是百姓围在菜市口看斩首时,抢着给官兵塞钱,乞求买一个带血的馒头给孩子治病。

这就是一百年前的中国。

这些场景我们一定读到过,在《觉醒年代》中,导演张永新对其进行了文学性的处理。毛泽东穿过人群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诠释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乱哄哄的场景里,鲁迅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报纸,无奈地说:“杀人如切糕啊!”

这些被诗化了的镜头在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续剧中很少被用到,很多连续剧在意的是故事冲突,而《觉醒年代》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觉醒年代》格外动人。

有了“文学性”打底,观众丝毫觉察不到主旋律的枯燥和无趣。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觉醒年代》将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都囊括在内,甚至还有一些颇有趣味的小故事和小典故,比如刘半农和钱玄同的“双簧信”,辜鸿铭、林纾和蔡元培、陈独秀之间的“骂战”等等。《觉醒年代》就像一部“真人版”的现代文学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生动性,革命家陈独秀,勇敢、尖锐、充满激情。私下里的陈独秀,不拘小节、真诚洒脱、充满江湖气。他是革命家,也是父亲,也是丈夫,也是导师,更是肉体凡胎。

《觉醒年代》有文学性的浪漫,也有史学的厚重,这种厚重来源于剧中紧扣历史的大趋势。一本《新青年》,串联起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然而,由于陈独秀、李大钊以及胡适等人理念上的分歧,也预示了他们之后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析。

文学性虽然是基础,但《觉醒年代》并没有因此而过分抒情,相反,它通过“文学”二字,扩展出多条线索,共同呈现出雄浑广阔的历史图景。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思想性:‍‍‍

《新青年》在当时并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声音,是医治中国人思想疾病的良药。它介入了从1915年至1921年的所有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青年》是李大钊、胡适、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同仁们进行思想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载体,《新青年》编辑部是整部连续剧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

导演张永新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革命精神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新青年》伴随着革命先驱们的成长、成熟,逐渐成长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号角,直至最后孕育了中国共产党。

《觉醒年代》中对《新青年》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高度的肯定,这恰恰就是其思想性的体现。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肯定《新青年》不仅是肯定那些觉醒的青年,更是对那段在国家内忧外患、苦难深重但有识之士勇于发声的历史的尊重。

《觉醒年代》的重点是“觉醒”,而“觉醒”的重点则是“牺牲”,是觉醒的思想是让这些青年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牺牲的价值。

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李大钊回到河北农村老家,孩子们几乎认不出自己的父亲了,而妻子赵纫兰却难掩夫妻相聚的惊喜。

李大钊在牺牲,赵纫兰同样也在牺牲。

赵纫兰给李大钊送饭时两人谈起了对未来的期许,他们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革命一定会有牺牲,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夫妻这一生的恩情,现世无以回报,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1927年7月、1928年6月,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陈延年和陈乔年戴上镣铐往前走。

然后字幕显示,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屈,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

陈乔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革命烈士。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26岁。

死亡意味着觉醒,陈延年、陈乔年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死亡呼应并且升华了整部剧的主题,同时也回答了之前的三个问题:青年为何是时代先锋?中国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写在最后:

杨沫在小说《青春之歌》中写道,“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觉醒年代》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的联结。

百年前的先贤们执着寻找信仰的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启示价值,一代人的信仰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一代人的赤诚成就了今日的繁荣,一代人的热血成就了今日的和平,一代人的无悔成就了今日的强大。

主旋律连续剧居然9.2分,凭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新文化运动   胡适   连续剧   中国共产党   鲁迅   思想性   马克思主义   主旋律   上海   中国   新青年   牺牲   成就   年代   青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