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和“不孝子”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家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安乐死和“不孝子”

1.‍

最近,西班牙众议院最终以202票赞成、14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规,成为继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后,第五个颁布安乐死法规,允许安乐死的国家。

法规规定:

患有极为严重且无法治愈疾病,或因失去行动能力而造成持续且无法忍受的身心痛苦的民众可申请安乐死。同时,申请安乐死的民众必须达到规定年龄,且拥有西班牙国籍或合法居住权。申请者须自愿以书面形式提出请求,得到医院批准后才可在医生监督下进行安乐死流程,申请者有权选择施行方式。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一段很长的历史,熊显华在《海权简史》中写道:“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人崛起,作为当时世界上以擅长航海闻名的民族,他们善水而勇猛,主导着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他们横穿直布罗陀海峡,纵横于大西洋;他们创立了腓尼基字母;他们甚至还有安乐死的概念――据说,住在撒丁岛上的腓尼基人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会服用一种名为死亡微笑的毒药,这种毒药有着让人微笑着死去的神秘效果……”

历史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斯巴达人为了保持族群的健康和活力,会处死一些生命体征比较弱或者病态的儿童,以便将食物用来养活更多健康的孩子。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表示在特殊的环境中,这种行为和选择有一定的可行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示自杀是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很多哲学家、学者、政治家、人类学家甚至都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实施自愿安乐死是合理合法的。

几百年后,关于安乐死的议论依然没有停止。直至1935年,第一个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委员会才在英国成立,1938年,美国也成立了相同的委员会。1976年之后,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也出现了自愿实行安乐死协会。这些民间组织的宗旨在于让安乐死合法化。遗憾的是,这些民间组织的提案均被否决。

1987年,荷兰通过了一些有严格限制的法律条文,允许部分医生为患有绝症的病人实行安乐死。由此,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时至今日,关于安乐死的争议依然存在。

安乐死到底有哪些风险和意义呢?在未来我们是否有权力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

安乐死和“不孝子”

2.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拍了一部叫做《她选择了安乐死》的纪录片,出生于日本小岛美奈,人生本来很顺畅,从韩国留学归国后做了一名翻译官。她工作出色,心地善良,然而上帝却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2015年,美奈被诊断出患有多系统萎缩症,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而且患者的身体会随着病情日益恶化。得知此事后,美奈辞掉了工作,在自己还能活动的时候进入福利院照顾孩子们。

后来,美奈无法行动了,只能躺在床上。美奈说,她并不怕死,她害怕的是走向死亡的这段路,这段路让她痛苦。

好多次,美奈都想自我了断,但都被家人及时发现,大家都劝她不要做傻事。坚持了三年,美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美奈的痛苦家人也看在眼里。此时,美奈提出了安乐死,家人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这部纪录片对美奈执行安乐死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拍摄,美奈为什么要选择安乐死?为什么要去瑞士执行安乐死?执行安乐死需要提交哪些文件?需要做哪些准备?

纪录片的结尾,美奈安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美奈并不是亚洲唯一一个选择安乐死的人,台湾主持人傅达仁也选择通过安乐死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2016年,83岁的傅达仁查出一些非常严重的病,经过治疗之后,不仅没有好转,还恶化成了胰脏癌。为此,高龄老人需要忍受频繁的肠绞痛。

1米86的傅达仁因为疼痛吃不好也睡不好,体重从74公斤下降到了48公斤。于是,傅达仁决定安乐死。

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并不理解他,甚至还责备他。傅达仁接受第三次手术时,医生告诉他有50%的存活率。但傅达仁不想在病床上度过余生,他想快点解脱,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2018年,傅达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瑞士,最后说了一句“永别”就倒在了儿子的怀抱中,享年86岁。

最近几年,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在逐渐增加,尽管如此,安乐死依然是很多人无法碰触的禁区。

我国没能实现安乐死的原因和欧美国家有些不同:

首先,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很难帮助自己的家人做出死亡的决定,因为这是有悖道德伦理的行为。

其次,我们很难衡量实行安乐死的人是否真的“安乐”,做出此决定的人又是否真的心甘情愿。

最后,如果没有严格的关于安乐死的法律法规,那么,安乐死很能称为一种剥夺别人生命的借口,从而失去应有的意义。

安乐死的关键是“安乐”,而不是“死”。

安乐死和“不孝子”

3.

你是否会同意家人安乐死?我的观点是,不鼓励家人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可以称为一个备选项。

我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死亡是闺蜜父亲的离世。

闺蜜父亲刚过55岁生日就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医院住了73天,一米八的壮汉变成干瘪的小老头。

我们在医院的时候,她父亲总是看着窗外发呆,几个小时都不说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他是不甘心。他还没有当岳父,还没有当外公,还有太多的未竟之事。

最后一次抢救是凌晨三点,因为胸腔积液,急诊插管,管子插进去,医生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步,人就走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死亡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闺蜜安葬了父亲之后对我说,其实,她父亲得知自己肺癌晚期后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他们一家已经商量好了,父亲坚持一百天,一百天之后,如果疼痛难受无法缓解,父亲就会自行了断。

“幸好,他没有撑到第一百天。”

闺蜜说完这句话之后,深深地吁了一口气。

我回家和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说,人上了年纪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有时候,死亡不见得是件坏事。

我问妈妈,如果出现意外,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妈妈云淡风轻地说,会啊。我这辈子挺幸福的,也没啥遗憾,要真是忍不住了,还是走了的好。

我不知道妈妈心里是否也是如此云淡风轻。

但我知道,妈妈只是让自己的余生多了一种选择。在她看来,安乐死并不意味着要用特殊手段让自己的生命终结,而是自己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走”。

妈妈说,她在决定“安乐死”之前,一定会好好坚持一下的,因为人间还有她爱的人,值得她再忍耐一下。

安乐死和“不孝子”

我们谈论安乐死的时候,并不是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一个生命终结,而是希望人们有多一份选择,能够在众人的祝福下,有尊严地死亡。

如果有这样的一个选择,那么,在死期将至的时候,我们可以好好规划自己的死亡,为了爱的人再坚持一下下,然后跟挚爱一一道别。

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在死亡来临之前,让我们尽全力去爱身边的人,尽量不留遗憾,不存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安乐死   安乐   荷兰   西班牙   孝子   日本   这个世界   纪录片   家人   父亲   痛苦   医生   妈妈   生命   方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