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供稿/万澄阴

编辑/刘易泽

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大家看春秋时期的地图时大国都是连片的,这种其实并不准确,当时的国很像希腊罗马那样的城邦,居住在城里的人称之为国人,在农村的叫野人,当然,这里的农村指的是偏僻的远离城市的农村,指令难以下达的区域。在这种的管理下,春秋时期除了不义之战,还有很多盗贼,当时最成功的叫盗跖。

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据史料记载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他的弟弟柳下跖却是当时最成功的强盗,可能也是凶残的!《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说是盗跖经常杀无辜之人,还经常喜欢吃人肉,聚集数千盗贼横行天下,最后居然是寿终而寝,相信天道承负的司马迁在这里想这个恶棍到底有何德,能保佑自己有此等晚年?

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庄子·胠箧》中载:“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当时盗跖手下的强调请教“盗亦有道吗?”(是的盗亦有道就是出自此处)盗跖可能当时还在吃人肉,但还是说“当盗贼的当然有道啊!你不觉得我们知道谁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圣明吗?敢第一个进别人家里抢劫是运气吗?我们抢完东西跑路,敢于为我们殿后的人难道不是义气吗?分赃的时候分的平均难道不是仁吗?明白什么可以抢,什么不能抢的难道不是智慧吗?不具备这五种能力成为大盗的人我盗跖还没听说过了。”

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这则故事是庄子在讽刺当时的不义之战,这些抢劫和春秋战国乱世的不义之战如出一辙,也是在讽刺儒家崇尚的几个道德准则。但庄子并不否定这些,而是说“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一个善人如果不按照圣人之道来做必然不立,既这个人会失败,盗跖这种坏人不得圣人之道也难以继续行恶。

传统文化之「盗亦有道」

如今在很多小说和武侠影视中,小偷或侠客,专盗富人的财物,而不偷穷人的;或专劫官府的钱财和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水浒中梁山好汉的 “替天行道”。黑帮英雄片中的“重情重义”。诸如此类,或许也是盗亦有道的另类注解吧!

@易州兄弟文化

工作之余,来点儿历史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盗亦有道   暴戾恣睢   史记   梁山   儒家   希腊   坐怀不乱   善人   庄子   盗贼   圣人   传统文化   弟弟   春秋时期   东西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