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01


前几天看了一个网帖,说的是厦门国际银行一个新入职员工,在公司遭遇的“劝酒文化”。


他只是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喝酒,事前也向领导汇报了这件事,就被领导边扇耳光边进行人身攻击: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事后,该银行表示确有此事: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仿佛在说:


“哦,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啊!”


“那我自罚三杯,不成敬意了!”


实在是劝酒陋习下,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为什么这个我们看来很严重的事情,能被该银行以这种不痛不痒的方式打哈哈过去,实在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在社会上太多太多了。


不只是企业中,领导对下属,甚至学术圈里,都屡见不鲜。


比如浙大那个曾经要向全中国证明“学术圈不是女人的地盘”的冯教授: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去年冬天的时候,就也表示过:


"要想来我这读研究生,至少喝半斤50度以上的白酒”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网上搜搜,还能看到更多例子: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一个大学教授,能把劝自己不能喝酒的学生喝半斤高度数白酒的事情,以一种非常骄傲的语气说出来。


可见我们的酒桌文化,到底有多么深入人心。


02


劝酒文化已经进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可能现在民企外企好一点,但更多的部分,你总会碰到强行劝酒的人。


经历过中国式酒桌文化的人,应该体会过那是怎样一种感觉。


你坐在桌上,想不喝酒。


但是你的旁边的同事起哄要你喝,你不喝。


你的同事附和着要你喝,你不喝。


最后你的领导说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铁青着脸看着你,你还能不喝吗?


再不喝会怎么样,其实上面的例子已经能说明问题了。最后只能收起委屈,把酒和泪一起往肚里咽。


让你难过的,并不只是酒精,更多的是无法主宰自己的无力感。那是一种如坐针毡,仿佛被权力碾压的感觉。


——不要怀疑,你确实就是被权力碾压了。


王尔德曾经说过“所有事情都和性有关,但性本身不是,性关乎着权力。”


其实这句话改一改,可以用在方方面面上,方方面面,都有权力的影子。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对于大多数酒局来说,对于大多数男领导男下属来说,其实领导也并不是爱看你喝酒,你喝酒他们也没啥好处,他们只是希望你听他们话,服从他们而已。


强行劝酒文化,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我们都知道,酗酒、过量饮酒、不由自己意愿控制的饮酒、明知道不能喝了还非要继续喝是有害身体的。而这些心里没数,热爱逼人喝酒的大人物,还就爱逼不能喝酒的人喝酒。


他们会说。


“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喝多少酒,就有多少感情。”


“男人不喝酒怎么能算男人?”


“女孩子不喝点酒,不讨喜。”


总之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只要你不喝,一个个大帽子就往你头上扣过来。


他们不知道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吗?


不知道喝多了酒人会做蠢事,会难受,第二天会会头疼吗?


不知道对于不爱喝酒的人来说,白酒就像毒药一样难以接受吗?


他们喝了这么多年酒,怎么会不知道?


这些“大佬”就是看你愿不愿意为了他,放弃心中的原则,观察你能不能为了他的指令,伤害自己的身体继续饮酒。


如果你愿意,说明你对他是服从的,这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权力欲,因为让陌生的,拒绝服从的年轻人顺从,是最能彰显大佬们的权力欲的。


另一方面也测试了顺从性,只有100%服从的人才有“诚意”,才能“为我所用”,才是“自己人”。


就像当年赵高在朝廷上牵来一只鹿,然后硬说这是马。全场说是鹿的都该死,只有说是马的才是自己人——他们不是蠢,他们只是完全服从了而已。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这在下层军队关系中说得通,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各国的军队里,确实喝酒喝得非常凶。


这在政商界的商务合作中,或者过去那种绝对的上下级关系中,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企业培养自己心腹可能有一点点道理。


毕竟大家一起醉过酒,互相看过对方最丑的样子,也算是一种投名状,而这种投名状,可以保证大家未来一个信任度。


——虽然可笑,虽然扭曲,虽然荒谬,但这至少有一点点道理。


但当这种文化,变成一个全社会的共识,从基础员工到学术导师,甚至连现在一些大学学生会,那些装模作样的“学生领导”,也会逼着新进来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喝酒。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那就太可笑了不是吗?


03


上面我虽然说理解这个,理解那个,但我更希望的是不要有劝酒文化。


无论是官场、商场还是学术界,都不要有。


因为酒精,说到底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自己爱喝也就算了,最好不要劝别人,或者强迫别人喝。


别忘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酒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半斤半斤的喝白酒。


这是酒精在人身体里的代谢过程: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酒精过敏就不说了。


首先说酒量不好,喝很少就醉的人,他们多半是缺少乙醇脱氢酶,酒精进入体内很难分解成乙醛,所以会造成乙醇在体内大量累积,而乙醇在体内累积,很快人就会醉酒。


醉酒其实就是身体告诉你“不能再喝了”的信号,如果强行硬要灌这些“一杯倒”的人喝酒,只有可能让他们酒精中毒,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永久损害。


这些人是最不能被灌酒、劝酒的。


还有的人喝酒会脸红,我听长辈说喝酒脸红的人就应该多喝酒,因为白酒下肚就变成红酒了,就不醉人了。


其实这是巨大的误解!


喝酒上脸的那些人,其实是体内缺少乙醛脱氢酶,他们身体可以很快把乙醇分解成乙醛,但却很难把乙醛分解成乙酸。


这些人体内乙醇脱氢酶并不少,酒精进入身体很快就会分解成乙醛,然而乙醛却无法分解,会在身体里大量累积。乙醛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刺激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 表现为眼球结膜充血、咽部充血和呼吸系统损害。


所以喝酒会上脸的人,劝他们酗酒,也等于是在伤害他们的身体。


2018 年 8 月全球医学顶级期刊 The Lancet (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显示:即使是最少量的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损伤。而长期,严重的酗酒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里面在横跨26年,研究了195个国家近亿饮酒人群的资料后,得出如下结论:


当你观察各国不同年龄和性别平均饮用的酒精时,就会发现大多数因酒精致死的疾病都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在 50 岁及以上人群中,酒精引发的死亡病因主要是癌症;
在 15 岁至 49 岁年龄组中,酒精引发了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传染性疾病、暴力和自残等故意伤害,以及交通事故和溺水、火灾等其他意外伤害。
饮酒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因素。


当然,这世界上不健康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我们所有生活都按照最健康的来,那生活本身也失去乐趣了。


但我希望大家喝酒都是出于“我想喝”、“我爱喝”、“喝酒使我快乐”的心态去喝酒,而不是被逼着喝远超自己酒量的酒。


喝到吐,喝到挂,喝到被人抬回家,喝到第二天头疼欲裂。


也希望我们的企业,我们的高校都能少点劝酒文化,能少点服从性测试。


让饮酒回归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必须,让美酒成为一件让人快乐的奖励而不是让人恐惧的惩罚。


2020年8月20日,贵州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在《君品谈》节目里说:


年轻人,不喝茅台,那是他们没长大。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就算他说的是真的,我也希望二十年后,当大家都长大了,是发自肺腑地爱上喝茅台酒本身的味道。


而不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喝茅台,或者爱上喝茅台里权力的味道。


04


在这点上,我觉得厦门国际银行这位杨同学的帖子很有意义。


毕竟放在二十年前,遇到不喝酒被围攻这样的事情,只会被人觉得是正常,只会觉得司空见惯了,只会被周围人洗脑,觉得真的是自己错了。


现在他把这件事写了发出来,能在网上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说明风气真的在变,劝酒文化的陋习正在一点点变好。


只是我们都明白。


劝酒文化会随着这一代不爱喝白酒的人长大逐渐消失,但服从性测试不会。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CEO,他最大的爱好,是打王者荣耀...


并且他会逼着员工熬夜陪他打王者荣耀...


我都能想象那对话:


“你今天不把我带到星耀,就是不给我面子!”


“我付你工资,就是让你抢我人头的?”


"睡什么睡,我不上王者,谁也不许睡!”


“让客户多杀几个啊,有没有点眼力见?”


现在我们看着这些,只会想笑。


但谁知道十年后的年轻人,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他们那一代的劝酒文化呢?


-END-


劝酒文化的主角不是酒,而是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服从性   权力   乙醛   荣耀   文化   茅台   乙醇   方方面面   白酒   分解   酒精   主角   事情   身体   领导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