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刚看完今年的跨年晚会大乱斗,还挺感慨的。


没想到B站确实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在过去被卫视台瓜分的跨年晚会蛋糕上,分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块。


他们策略挺对,没去和卫视台拼流量、拼明星,还是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内容。


熬夜看完全场后,不得不承认,B站水平依旧在线


这场极具体验感的超长待机晚会,至少给我的2020画上了一个惊喜的句号。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01


如果一定要给今年的B站晚会打上一个标签,我觉得一定是“文化融合”


就像撒贝宁开场时说过的那样,“我们原本以为略显高冷的传统文化突然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在舞台上,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今晚最能诠释这句话的节目,非《惊·鸿》莫属。何冰用了“新创”两个字来介绍这个节目,我看完觉得好贴切。


当裘继戎用现代舞带领我们在梦境中穿行时,我们通过一种新鲜的方式,与传统艺术中的精髓不断相遇。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我们既看到了传统戏曲文化,又欣赏了现代舞蹈,美得酣畅淋漓。


除了美,我还看到了不舍。


裘老师从一段戏曲中退出,又进入到下一段时,我看到的是,他在和这种戏曲艺术进行一场再也不见的告别。


因此,当最后一个镜头打在裘老师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种甘于燃烧自己为热爱献身的佛性。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这直接导致我看哭了......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


这个节目编排也妙,融合了好些戏曲艺术: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其中有不少可能只会出现在年末各种晚会上,平时你甚至不知道该去哪里看。


但它们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


文化传承其实是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讲的话题。


但是该如何传承呢?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


先驱者们在不断尝试,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其实还是有效果的。


好几年前,我去看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大刀阔斧地删改了原版很多情节,引入管弦乐器代替了锣鼓,在灯光和布景上也融入了更现代的表现形式。


表演现场座无虚席,而且很多都是年轻的面孔。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昆曲这种表演形式,过去它只是偶尔出现在电视上。


当时一度有新闻报道,说这版《牡丹亭》巡演后,很多昆剧院慢慢活过来了;因为确实有人通过青春版的形式入坑昆曲,了解这种独特的艺术。


但这部作品同样饱受争议,常被“专业人士”批判说,改编得不伦不类,昆曲不像昆曲,舞台剧不像舞台剧,是个哗众取宠之作。


可这又如何呢?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它的确带来了改变,给了传统文化一个重新被年轻人看到的机会,也让这种戏曲艺术焕发了生机。


裘继戎老师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作为京剧“裘派”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一直在坚持传统戏剧的突破和创新,做了很多跨界艺术实践尝试。


这个节目就是很好的展示。


诚然,这样的方式会让很多人质疑。传统戏剧不承认他的创新型的艺术表演形式,而普通观众却依然将他的表演归于传统戏剧。


但我们决不能说它没有意义。只要这个节目播出后,有一个人愿意去搜索戏曲艺术,有一个人想去现场看看,那就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


02


还有另一个节目给了我类似的感觉,那就是《万物笙》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这是一段由吴彤和赵兆,联合交响乐团带来的器乐演奏,看起来是民乐与西洋乐的斗乐,但其实也是两种演奏方式的融合


没看过这个节目前,我确实不知道,笙的演绎这么多变,就像赵兆老师说,“一把笙演奏出了一整支乐队”


而在后面的演奏里,《小刀会序曲》节奏一起,震得我头皮发麻。


唢呐一响,的确值它黄金万两。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这就是民乐的力量吧。


我第一次正正经经听完一段唢呐的作品,还是在电影《百鸟朝凤》里。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现实其实和电影很像,曾经被捧着的民乐艺术,在现代社会却越来越不受关注了。因为无法靠手艺养活自己,不少人慢慢放弃了自己学过的这些,开始寻求别的出路。


民乐,就这样一度成为某种边缘艺术。


尤其是前几年,家长们送小孩去学兴趣班,都是小提琴、钢琴、吉他之类的,很少听说去学二胡、琵琶。但其实后者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17年有部挺小众的电影,叫《闪光少女》,票房不高,评分不低。里面有段民乐和西洋乐斗琴的片段,一度在微博上广为流传。很多人看过片段后,都在感慨,好想学民乐啊!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所以其实并不是民乐这样的传统艺术过时了,而是它们没有机会被看到


现在B站上很多UP主,其实都在创造机会,他们用传统乐器来演奏现代流行的音乐作品,吸引到了很多关注,对推广传统艺术显然是有益的。


这种类型的跨界和融合,都是在打破壁垒,给予年轻人去看到传统艺术的机会,帮助传统艺术焕发生机。


说起来吴彤老师二十年前就在玩跨界。他以前的“轮回乐队”似乎是最早将民乐与摇滚融合在一起的乐队。那首《烽火扬州路》改编了辛弃疾的一首宋词,相当成功。


想到这里,我又觉得好像只有在B站的舞台,能容纳这种创意十足的文化融合。


因为这里有一批很好的年轻观众,他们包容,没有偏见,热爱一切好的内容。


也感谢这些表演者们,他们在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正因此,就像撒老师评价《惊·鸿》时说的那样,“它们(戏曲艺术)绝不会只在梦中,因为这个民族的魂从来没有离开过。”


因为那些热爱从来没有离开过。


03


其实B站,以前常常被人认为是亚文化、小众文化的聚集地。


但现在关于主流文化和小众文化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了。


也因此,在这台晚会上,我们能看到形式丰富的各色表演。


既能看到毛不易、五月天这样的专业歌手,又有UP主这种类“素人”的内容产出者


既能听到热播青春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同名歌曲,感慨年轻真好;又能将记忆倒带回25年前,跟着《仙剑奇侠传》组曲,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当《仙剑奇侠传》的游戏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好像一瞬间回到十几年前,想到那些用笨重的大屁股台式电脑,偷偷摸摸打单机的岁月。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这段组曲下来,让我忍不住直呼,爷青回!


当然,在后面听到崔健再次唱起《假行僧》,我心里又飘起了同样的弹幕。


说来神奇,这首歌创作于1989年,已经三十多岁,可能比很多观众年纪还要大,但这并不妨碍观众们喜欢。


这说明文化从来不会有过时一说,好的内容永远会流传。


这也是B站的特色,这里好像从来没有主流与小众的概念


似乎无论哪个次元、哪个世代、那个圈层的人在它的舞台上出现,都很顺理成章。


想想我读书的时候,似乎没有这样的好环境。那会大家都很克制,不太会谈论现实生活以外的事情。你看漫画、听摇滚,就很小众,还容易不被人理解。


包括刚工作的时候,很少会有人交流自己的喜好,甚至认识几年以后,彼此才会通过某些蛛丝马迹,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同好。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勇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他们不断解构过去的文化,然后重新搭建自己的文化。


在这样解构、搭建的过程中,不同年代、不同次元的文化开始慢慢交融在一起


他们不在乎什么主流、小众,只在于有不有趣,好不好玩。


也因此,他们的关注点是多元的,没有边界的。


B站让我觉得,我们可以拥有这样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发声讲出自己的热爱,每种喜好都会得到尊重,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


毕竟文化,不分主流小众,不讲高低贵贱。


它们都可以相互融合、贯通,彼此吸取营养。


04


最后还想说说这首特别的云合唱,《See You Again》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吉他少女Miumiu和身处不同国家的UP主们,以云合唱的方式,带来了这样的表演。


在她身后的屏幕上,不同肤色的人们,演奏着不同的乐器,唱起同一首歌。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尽管他们可能语言不通,但音乐和爱是相通的


我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包容与力量


云合唱其实是受疫情影响出现的一种新型表演方式,这段表演沿用了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无法来到现场的UP主们在云端之上进行合作。


或许这恰好是对2020的最好的纪念与告别。


尽管2020年,大家都过得辛苦,但那些都将成为过去。


感谢B站,给我的2021开了个好头。


-END-

2020的最后一天,我看戏看哭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昆曲   小众   民乐   戏曲   晚会   观众   形式   主流   传统   节目   老师   方式   年轻   艺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