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美是一种哀愁

沈从文:美是一种哀愁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20岁时只身一人闯到了北京,考燕京大学名落孙山,抗战爆发以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他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他善于叙述故乡湘西农村特异的风俗人情,并从中提升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是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沈从文主要的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构筑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的一生都在执着地歌哭着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哀怨忧愁。其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的小说蕴涵着独特人性理想和文化追求。可以概括为: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沈从文:美是一种哀愁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都是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和批判。在沈从文笔下,都市环境是肮脏的,嘈杂的,拥挤的。上流社会生活堕落腐败,如《绅士的太太》;知识分子则卑琐虚伪,如 《八骏图》《大小阮》。底层人为沉重的生活扭曲了灵魂。都市社会既缺乏道德感,也缺乏生命力量,人性的灵光全部沦丧,人成为生命的空壳,表现上流社会一部分人不甘沉落的挣扎《如蕤》。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小说在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形式。他的现实人生形式的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知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 、《贵生》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至30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笔端既洋溢着热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惆怅。他的理想人生形式的作品是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创造出的。在这里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代表作《边城》 、 《萧萧》 。

沈从文:美是一种哀愁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萧萧从小失去了母亲,寄养在大伯家。十二岁嫁到了婆婆家做童养媳。她的小丈夫还不到三岁,还没有断奶。按地方规矩过了门先喊他弟弟,每天做的事就是抱着弟弟到村前的柳树下去玩,白天照看他,夜里哄他睡觉。在婆家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萧萧长到了十五六岁,家人们讲述的关于女学生的事情听起来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萧萧在绩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花狗的工人,他唱情歌引诱了萧萧,萧萧怀了孕,而胆小怕事的花狗却悄悄地离开了。事情败露后,婆家找来了萧萧的伯父,按族规或沉塘或卖掉。伯父不忍将萧萧沉塘,而主张卖掉。婆家也同意。可是一时又没有人家来要萧萧,因此还暂住婆家。萧萧和小丈夫依然有说有笑,小丈夫已然离不开萧萧,萧萧也不愿意走。

等到第二年春,萧萧生了个团头大眼的儿子,大家都把母子俩照顾的好好的,也都喜欢这个孩子。生下的既然是儿子,萧萧也就自然不用嫁到别处了。到萧萧和自己的丈夫正式拜堂成亲时,大儿子已经有十岁了,能看牛割草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到了儿子十二岁的时候,萧萧也为他接了亲,媳妇大六岁,唢呐吹到门前时,忙坏了祖父和曾祖父,而萧萧自己则抱着新生的小儿子毛毛,在树下看热闹,同十年前抱着自己的丈夫一样。

沈从文:美是一种哀愁

这里有命运的变故,却没有命运的压迫和悲剧。沈从文不是写萧萧没有实现女学生的梦想,也不是写她被花狗引诱又抛弃的悲剧,而是写一种出自自然和生命的生活形式,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燕京大学   湘西   童养媳   婆家   伯父   边城   哀愁   人性   独特   形式   自然   人生   文化   都市   世界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