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个形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个形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除此之外,他还是杰出的小说家,他的《潘先生在难中》历来被称为最能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作品,《潘先生在难中》,写于1924年,原载《小说月报》,是叶圣陶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代表作。

小说以军阀混战为背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苟且偷生的小学教师潘先生的艺术形象。当军阀战争的威胁濒临时,他张皇失措地携妇将雏逃难到上海,但又怕因此被校方解聘,旋即冒着危险回校办理开学事务。战火进一步迫近时,他胆战心惊躲进教堂。战事平歇后,他又卑下地为封建军阀歌功颂德,书写牌坊。作品本着“讽他一下”的目的,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示了他自私、卑怯、苟安、麻木、庸俗的性格特点。

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个形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潘先生的性格特征,首先是.稍闻风险,张皇失措,潘先生在火车到达目的地之前,“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色皮包,左手牵着个 7岁的孩子,7岁的孩子牵着他的哥哥(今年9岁),哥哥又牵着他的母亲”,“大家握得紧紧”的,“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火车将停时,他一面“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一面又难以照顾自己的队伍,连头也回不过来,只得对着自己前面人的后脑门大喊“你们跟着我!你们跟着我!”这位惊惶失措争先恐后的小市民的神态已经被写得活灵活现。而一旦暂得苟安,他就兴高采烈。由张皇失措到兴高采烈,这种变化的根源其实是利己主义,为了妻子儿女,为了自己的饭碗,他时刻内心惶惶张张。所以,当拉着自己长衫的大孩子的手没有了,“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门,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很快妻子孩子找到了,他马上“幸福得很”,好像“什么兵火焚掠”都没有了,转身用很入时的调子去喊黄包车了。

其次是虚伪卑怯,求生第一。潘先生独自返回后,战事吃紧,又想逃跑。可一听到铁路不通了,立即跑到红十字会去交纳会费,以便有一个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风声再一紧,他又赶紧躲进“洋人的红房子里”,以求庇护。这分明是胆小如鼠一味求生的心态,可潘先生又极力掩饰。反复衡量,犹豫不决。他时刻想着兼得鱼与熊掌。虽然历尽艰辛来到上海,可听到教育局长要开学的消息,他就不安了。这时他既想守在妻儿身边,又怕被炒了鱿鱼。最后,只好“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回去,可在去火车站的路上,还希望火车不通,以便可以留在上海避难,又可有不被校长“淘汰”的理由。

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个形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最后是没有是非原则,精神麻木;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作者经常写到潘先生的愉快、得意和他那不寻常的甜蜜蜜的笑。他一拿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内心便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获得一股“新的勇气”。一听到教育局职员的话,就自鸣得意。就是到了上海的条件恶劣的旅馆,他也感到高兴和满足。尤其是小说的结尾,他本人就因为军阀混战而深受其害,可他还是当仁不让地去为获胜的军阀写歌功颂德的欢迎标语。

《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圣陶的小说代表作,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潘先生这个人物,潘先生作为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嘲讽和批判了旧社会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来唤醒国民的认知和良知,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觉醒。

叶圣陶通过潘先生这个形象,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知识分子   张皇失措   卑怯   小资产阶级   歌功颂德   旗子   军阀   教育家   战事   徽章   代表作   兴高采烈   上海   弱点   性格   态度   形象   火车   孩子   潘先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