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随着《清平乐》的热映,剧中日趋复杂的剧情,审美高级的服化道造型,“神还原”《清明上河图》的街衢布景等等,都令观众津津乐道,很多人对频频出镜的宋朝美食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舌尖上的《清平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其实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对美食怀有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向往

历史不单单躺在厚重的古籍书册里,它还深藏在方寸餐桌上的一饮一食间。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炙羊肉


俗语讲“民以食为天”,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可见,饮食自古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用舌尖品味历史,会得到远超食物本身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跟随《清平乐》的镜头,通过宋朝宫廷餐桌上最重要的食材——羊肉用舌尖拆解隐藏在羊肉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只羊,在宋朝一定活不长

在李焘撰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宰相吕大防对宋哲宗赵煦的劝谏:

“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御厨止用羊肉”是宋朝初期就立下的规矩,旨在劝诫皇室少吃珍馐,切勿奢靡。

不过,虽然不能任性追求奢华食材,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即便不用昂贵食材,厨师们照样可以满足食客唇齿间的享受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文会图》局部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假”菜,比如:假熊掌、假河豚、假大鹏卵、鯚鱼假蛤蜊、猪肚假江珧等等,不论在口感还是风味上都足以“以假乱真”,且工艺更加复杂,口味更为丰富。

其中鯚鱼假蛤蜊和猪肚假江珧,都曾经出现在宋代清河郡王张俊为宋高宗准备的那场盛宴之中

当时的“江珧”号称“千金一枚”,而“蛤蜊”这种常见的海货对内陆来说也比较少见,况且经过长途运输,很难保证食材的新鲜,所以,分别用鯚鱼和猪肚替代。

鯚鱼就是鳜鱼,其在刺少的鱼类中最为鲜美,唐朝人也很喜欢吃,著名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就是佐证。

虽然宋朝还有“御厨不登彘肉”的说法,但是作为“猪下水”的猪肚却很受上流社会的欢迎,大概是因为“以形补形”的养生理念吧,宋高宗就是一位“肚子食品”爱好者

所以,据《武林旧事》记载,在那场著名的盛宴中,清河郡王张俊除了准备了不少羊肉相关的菜品外,还准备了十一道以“猪肚、羊肚、腰子”为主料的菜肴。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荔枝白腰子


宋朝是典型的“高薪养廉”制度,官吏的俸禄十分丰厚,但既然宫廷御厨“止用羊肉”,上行下效,官吏们自然也以食用羊肉为美,不敢大张旗鼓的奢华。

当然,宋朝人也确实很爱吃羊肉,而且《说文解字》上说“羊大为美”,不仅羊温顺的性格寓意皇帝的仁慈,且羊肉味甘,有不错的养生功效,最重要的是羊肉的味道确实很鲜美。

所以,当时宫廷的羊肉消耗量巨大,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期,御厨每年要消耗:

“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宋仁宗所在的北宋时期,羊肉还并不全靠“进口”。

虽然宋朝一直因缺少牧场而使得马、羊、牛的数量都不高,但当时我国陕西的畜牧业还算比较发达,其中冯翊县所产的羊味道鲜美,被誉为“膏嫩第一”。

所以,除了官吏,北宋初期的普通家庭也可以隔三差五的吃上一次羊肉,改善伙食。

不过,想要经常吃到羊肉,你就需要努力学习,考科举去做官了

在宋朝,吃羊肉也是身份的象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在苏轼的家乡,为了激励学子上进,还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

由此也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很公平。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背诵天团”


宋朝就已经采用密封考卷的方式,减少权力的介入。所以,哪怕是农户寒门的子弟也有可能“鱼跃龙门”,像《清平乐》中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团队”大都是凭借文采和知识脱颖而出的

宋代的名臣之中很多都没有显赫的家世,比如苏洵、苏轼、苏辙、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等。

宋朝的知识阶层,地位高,基数大,可谓是人才济济。所以,能吃到羊的人可是真不少,如果你是一只羊,在宋朝一定活不长。

当你烹饪一只羊,繁杂调料不输西方

宋朝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东京梦华录》记载:“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而且,据统计《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酒楼和食肆就有50多家

宋朝笔记《三径野录》中写道:

“吴中妇女骄情,皆不肯入庖厨,饥则隔窗索唤,市食盈笛,至不下楼。”

也许是因为考虑到木质结构的房屋容易起火,也许是因为有太多的娱乐休闲活动而没时间做饭,总之北宋都城的百姓们很少自己做饭,人人都喜欢“下馆子”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北宋俸禄


由于宋朝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相当成熟,能买得起汴梁城内房子的百姓们通常都比较有钱,而官吏就更不用说了,宋代官员的待遇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丰厚。

《宋史·职官制》中曾介绍:

宋朝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差遣”是有正经事做,也有权力的,其它两种都是“闲职”,而即便是闲职,也有很高的俸禄

也就是说,在考取功名和评选“职称”之后,你不用干太多的“活儿”就有钱拿,要是有“差遣”还有额外的财物奖励。官吏们除了有正俸(钱、绫、绢、棉、禄米等),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羊肉也是俸禄的一部分,会根据品级不同发放2-20只不等。

“教育普及”、“重文轻武”、“高薪养廉”等措施,使得宋朝的知识阶层基数非常庞大。

大家普遍都有点闲钱,又有点闲情,自然非常重视菜肴的风味和意趣。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清平乐》中的清风楼


于是,北宋汴梁城餐饮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经营者必须在菜肴的口味和附加服务上精益求精(比如曲艺表演和侍酒、外卖等服务)。

我们知道,宋人很爱吃羊肉和一些内脏肚子类的食物,这些食物都自带浓厚的膻腥味道,很难烹饪,而食客们通常地位不低,对口味的要求当然很高,那么如何是好呢?

其实,这种担心是小瞧了北宋的烹饪技法和香料种类的丰腴。

《宋会要》中记载:宋朝已经与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圆胧、沙里亭等等建立贸易往来,宋朝输出的物品主要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等,输入的商品有“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珍珠、镔铁、鼊皮、玛瑙、水晶”等。

也就是说,在输入的商品上,以“香药”为首。

宋代进口的香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基本分为“熏香”和“调料”两种用处。

在《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调料”,只有“葱姜、胡芹、橘皮”等少量几种,而到了宋代“胡椒、茴香、莳萝”等也开始常见

所以,宋代丰富的调味料,使得菜品风味也异常丰富。据统计,单是在杭州城内的餐馆就可以供应250多种不同的菜肴,甚至素菜也很重口味,比如“满山香”,就是一道用“莳萝、茴香、生姜、花椒”烹炒的油菜。

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替古人担忧”,宋朝美食是真的很讲究也很美味。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清明上河图》局部


汴梁不仅汇集了不同风味和等级的酒楼食肆 ,也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稀奇货物,因而商品经济发达,百姓的购买力也普遍很强。

《清平乐》中的街市完美的还原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其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的景象确实确有北宋的风采。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的城市布局,街道大多以线性排列,且已初见都市化景象

若官吏吃不起羊,宋朝就走向了灭亡

苏东坡不仅以诗文著称,在美食界也享有一席之地,很多菜式都争先恐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等。

虽然,确有佐证与苏东坡相关的菜式并没有那么多,但苏轼的爱吃会吃确实是比较出名,以其名字命名大概也是想要“蹭流量”吧。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吃遍了北宋的大江南北。

26岁的苏轼,出任陕西凤翔的判官,别看官职不大,但是那可是陕西啊,是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出产羊的地方。

所以,如果把苏轼列为“北宋最懂吃羊的人”之一,应该一点儿也不过分,那个时候他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吃了不少肥羊。

当苏轼有机会来到北宋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汴京,鳞次栉比的美食店铺,更是激活了他的味蕾,提高了苏轼对风味的审美。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由于宋朝的官吏,任期三、四年之后会调任升迁,所以,苏轼先后又到达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也正是在湖州任上,他经历了“乌台诗案”被押解入京,等候处理。

这期间,在太皇太后和一众老臣的极力劝谏下,才使得苏轼保住性命,最终以“诽谤新法”的罪名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

保住苏轼性命的这位宋神宗时期的太皇太后,就是《清平乐》中宋仁宗的曹皇后。

而苏东坡也是在此时开发了菜品“东坡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而之后的苏轼又被短暂的升迁到了杭州,也就是在此时,苏轼结识了韩宗儒,这个人担任了一个闲职,俸禄不高,而当时的羊肉,已经比北宋初期贵了十倍不止。

于是,韩宗儒就和喜欢苏轼字帖的殿帅姚麟商量好,用苏轼的书信和他换羊肉,苏轼知道后也没有生气,只是在太忙不能回信的时候,对韩宗儒派来的信差说:“传语本官,今日断屠。”

这大概也是吃货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而当宋哲宗亲政之后,旧朝元老也大多离世,此时已经无人可保苏轼,于是他再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被贬官至岭南、惠州和海南。

从此一代文坛大家基本告别了“羊肉”,而当时的羊肉价格,也已经高到一般的官吏吃不起了。

北宋的经济和国力逐渐走向衰落。

不过,这并不妨碍生性洒脱的苏轼寻找美食,他在《献蚝帖》中详细描述了生蚝的吃法和鲜美的风味,吃不上好羊肉的他也在家书中,描写过烤羊脊骨的小故事。

在苏轼去世后的26年,北宋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南宋建都于杭州,随着政治中心一起迁移至杭州的,还有不少开封的食肆和商贩。

南宋时期,我国的羊肉主要产地——陕西,已经全部落入金人之手,羊肉短缺,羊价暴涨,大部分的人已经吃不起羊肉了,甚至宫廷中的羊肉也是非常短缺。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鱼塘。”

好在,羊肉匮乏的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宋人也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不少河鲜海鲜菜品

但是当官吏都已经吃不起羊的时候,已经显露出宋朝的很多问题,南宋也并没有能力在颓势中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走向灭亡。


《清平乐》:一盘烹羊,道尽宋朝兴衰,历史在舌尖上凝固


食材,经过时间的转化,会酝酿发酵为各种更为醇厚的新味道,比如腌腊、糟醉等风味。

菜肴,随着时代的沉浮,会用全新的方式凝固沉淀历史的碎片,比如都城的迁徙,官职的升贬。

从北宋人的餐桌上,我们可以品味出背后的政治制度、进出口贸易情况和时代的兴衰;从苏轼的餐桌上,我们也能看出他个人的官职升贬和调迁足迹。

一盘简单菜肴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数不尽的故事等待我们用舌尖去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舌尖   宋朝   汴梁   东坡   闲职   俸禄   官吏   陕西   南宋   杭州   北宋   兴衰   宋代   菜肴   羊肉   风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