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信·中国》第三期,演员魏大勋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了一封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

信中句句情真意切,既表达了离乡游子对父母亲的关怀和思念,同时也表达了新一代中国军人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和平年代,中国军人依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守护在边疆,奔赴在救灾一线,即使身前没有枪林弹火,但身后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而这封普通的家书,是宽慰,更是传承。

“谎言”编制的家书

2017年湖南,因连日来的降水,湘江水位持续上涨,形势十分危急。湖南的一名武警官兵张钊跟随支队赶赴一线,投入到了抗洪救灾的行动当中。

从学校进入军营的张钊年轻、优秀却从未直面过如此险境,这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对于等待在家中的张钊父母来说更是煎熬。或许从张钊当兵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了无休止的担忧和祈祷。战士注定会出现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这是中国军人的使命和担当,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因此,当湖南险情刚刚发生时,张钊便向母亲隐瞒了他参与抗洪救援的事实,并为母亲编织了一段谎言。

“自己没有参与抗洪救灾,在部队里吃的好住的好”。这对于等候在家中心急如焚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个令人安心的消息,但这句话的真实性却难以验证。

打完这个电话后,张钊又投入到了救灾一线。平日里平静的湘江如怒吼的巨人,裹挟着泥水向岸边涌来,这一刻仿佛昨日重现,唤醒了张钊内心深处的恐惧,同时也激发了张钊身为军人的斗志。

瓢泼大雨的洗礼、烈日下的暴晒、后方数不清的麻袋还有头顶六米多高的地上悬河,张钊人生中第二次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但这次他的身前已经没有了守护他的战士,而他必须站出来,保护自己,保护身后的人民。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现在的我,正和战友们席地而睡,以地为床,以天为被,仰头便是辽阔的夜空,颇有几分豪迈的气息,妈妈,您能看见天空中那一轮明亮的月亮吗?这预示着明天又是一个大晴天,真希望天气能一直好下去”。

寥寥几语仿佛将当时的夜色展现在了所有观众眼前。满月的银辉洒在泛蓝的江面上,让人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却从内心深处泛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人常借景抒情,而张钊在此刻望着这轮明月,又何尝不是想起了故乡的亲人,想起了曾经幸福的时光。刚踏上“战场”的张钊内心是恐惧的,而此时此刻,他一定收获了终日疲累下难得的安宁。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等待了19年的报恩

正如主持人所说:“张钊撒谎了,但我想谎言也可以很美丽”。平安归来的张钊以一封家书让这个“美丽的谎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在这次抗洪救灾背后却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这是一个小小少年等待了19年的赤子之心。

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张钊的家乡,这让当时年仅3岁的张钊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恐惧的同时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军人的力量。

汹涌湍急的洪水淹没了一楼,楼上的张钊和父母陷入了绝望之中,而就在这时,解放军从天而降,将张钊一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在张钊久远的记忆里,小小的张钊就坐在木筏子上,随着江水向远处漂流,但因为身边有解放军战士,这一刻他无比安心。

幼时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令他难以忘怀,因此他从小就立下了当兵的宏愿,希望继承解放军的使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近年来,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感人事迹。有汶川地震中立志成为空降兵的小男孩,也有像张钊这样从98年大洪水中脱难后长大从军的战士。

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军魂。

在节目现场,张钊的父亲和母亲也登台和观众分享了关于这封家书以及98年洪水时的一些往事。

作为亲历者、作为如今的军人家属,他们对于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对于军人也有着更深的敬畏。

98年特大洪灾,无数战士矗立在水中用身体建造了一座“防洪大坝”。20余名解放军战士牺牲在抗洪救灾的一线,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却空前的团结。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人类面对自然的无能为力和全体中国人激昂向上的斗争精神构成了矛盾的对立面,一直到最后,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谱写出了世纪之交独属于中国的壮丽凯歌。

每一次苦难之后都有成长和新生,张钊是新生的一代,同时也是肩负着使命的下一代。

“向前的是烈士,向后的是逃兵”

“央视爸爸”的节目之所以备受好评关键在于其节目的厚重感。合家欢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民族精神的挖掘,而放在这封家书上则是两代军人之间血脉的传承。

在节目现场,节目组特地邀请了当年参与98年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张钊当场向这些英雄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是借由这个机会向电视机前无数曾经参与过抗洪救灾的一线官兵表示感谢。

当主持人问老兵当时怕不怕洪水时,一位老兵回答道:“解放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是大话,是心里话”。在场观众听了这番话无不动容、落泪。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从1998到2017再到2020,人民子弟兵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而那身绿色军装带来的除了希望,还有坚强。

“向前的是烈士,向后的是逃兵”,每一个走上“战场”的战士心中都有着普通人的恐惧,张钊是这样,抗洪老兵是这样,而自共产党建立以来千千万万走上前线的战士同样如此。

他们也是某个人的丈夫、某个人的父亲、某个人的儿子,但只要穿上了这身军装,他们就是国家的儿子、人民的儿子。他们是站在十几亿同胞身前的“钢铁长城”,同时也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钢刀和利刃。而这种信念和信仰自从军的那一刻开始埋在心底,几乎一生都不会消亡。

在节目最后,张钊向抗洪老兵敬了军礼,用军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尊重和敬意。两代军人同台,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同时也是力量。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张钊的这封家书虽然与过往读过的许多家书相比显得尤为“年轻”,但也正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太近,才会让我们更加的感同身受。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节目组选择这封家书的目的或许不止于一个孝子对父母的爱,而是借此来表达一代代军人在家国大义、在生死存亡之间的取舍。

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借由书信流传下来,而这与自革命战争年代起就已经熔铸在中国军人、中国共产党员身上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并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我们终将长大

这封家书除了家国大爱之外,最感动人心的还有他乡游子对父母的思念,以及父母与子女间“双向奔赴”的真挚感情。

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张钊除了是名战士,还是一位普通的年轻人。他的身上有很多年轻人的影子,而这封信中对母亲“善意的谎言”几乎是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部队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新兵入伍后第一次痛哭流涕应该是与家人第一次通话时,只有过了这一关,一位战士才能真正成长、坚强起来。这一说法适用于部队,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

当直进式的思路与这个圆滑世故的社会格格不入,当我们必须独自一人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不容易时,每个人都是刚入伍的新兵。我们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摸爬滚打,经历严寒酷暑、春秋冬夏,而只有故乡,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们的家。

从一开始的抱怨、哭诉到后来的强装笑脸、善意的谎言,当代年轻人在他乡与故乡之间跌跌撞撞长大,也在父母的叮咛与上司的责骂中从懵懂变得成熟。“真正的坚强”背后是黑暗中泪湿的枕巾,也是日渐成熟的脸庞。

父母终将老去,而我们也终将长大,成长伴随着疼痛和血泪,但值得庆幸的是,这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信·中国》:武警战士“满是谎言”的家书,听哭现场观众

当“报喜不报忧”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当我们不得不在昼夜变换之时用两幅面孔示人,此时,不用恐惧、迷茫,也不用自我怀疑,因为这是我们终究会迈出的一步。

过了这个坎,我们将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责任和担子都担在肩头,我们是日渐老迈的父母的儿女,更是社会的建设者。而正是因为一代代人前仆后继,敢于担当,我们的小家和大家才能在风雨中矗立,在岁月中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家书   湘江   中国   谎言   战士   湖南   武警   洪水   解放军   军人   恐惧   坚强   观众   年轻人   母亲   父母   节目   现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