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信 中国》节目中有一封来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写给女儿的家书,这位父亲是一位援疆干部,他的名字叫武兴旺。

2017年他志愿来到新疆,担任文广局党委委员,兼任旅游局局长助理,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他从遥远的辽宁盘锦只身来到新疆的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克服高原反应,努力适应这里贫瘠荒凉的生活,只为把新疆的生态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土地。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三代人的种子——第一代:用生命和贫瘠对峙是一代人的缩影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加快新疆建设的步伐,使新疆地区脱贫脱困,为祖国边疆注入新鲜血液,许多工人和军人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地区进行援疆工作。

1996年中央提出对口援疆政策,2017年,武兴旺作为第9 批援疆人前往新疆。

从小成长在辽宁盘锦的他,因不习惯这里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和高原反应做斗争,但他却十分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父母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作为第1批援疆人,曾在这里扎根。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武兴旺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1963年到1966年,你的爷爷武凤洲与你的奶奶王荷英作为第一代援疆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留守部队工作了四年时间。

他们1963年在石河子结为夫妻,用双语书写的结婚证依然保存完好,家人视为珍宝。

他们的长子,我们的长兄武边疆因病去世,永远安眠在了昌吉州玛纳斯县。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中国经济都处在一个尚不发达的阶段,大生产运动的口号从乡村喊到城市,距离市场经济的到来还有10余年。那时候别说是新疆,就是在南方的大城市想要过好日子,都得勒紧裤腰带,一分一分地把粮油票省下,逢年过节才能换个几两白面吃。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还需要有人愿意来到更贫瘠的新疆地区参与建设,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是在国家的号召下,人民的反响意外的积极和热烈,大批的军人和工人举家前往新疆,在那里驻扎,甚至结婚生子。

对于老一辈的普通工人来说,他们的头脑里很少有“享乐”这样的概念,吃苦与学习是每一个公民终身的必修课题。

和现在的我们相比,那个时代的人在物质上是极大地匮乏的,大部分人每日只能保持自身的温饱,如何对抗贫瘠以及更加贫瘠的命运?这不是一件靠思考才能得出结果的事情,而是他们每天在过的生活。

那时踏上援疆路途的士兵和工人们,他们在与贫瘠和荒凉对峙的生活中磨练出吃苦耐劳的精神

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们的脊柱,但是他们扛住了千斤万斤的贫瘠和荒凉,是他们把生命奉献在贫瘠的土地上,把荒漠变成绿洲,把盐碱土地变成耕地,最终创造出供我们现在富足生活的财富。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如果这里没有路,我们就赤脚开路。如果这里没有种子发芽,我们就把自己变成根,扎在这里。荒凉不要紧,生活困难也可以捱一捱,吃苦就是生活的意义,因为我们所吃的苦都会成为富足的种子,留给后代生长出可口的玉米苞子,白米面和更多更多的粮食。”这是来自老一辈的援疆人口述的援疆精神。生活赐给他们贫穷,他们却报生活以歌。

三代人的种子——第二代: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是回归父母的信仰

武兴旺的父母在1966年之后重新回到他们的故乡——辽宁盘锦,在这里,武兴旺出生了。

在父辈们艰苦朴素的思想影响下,武兴旺也成长为一个踏实勤劳的新闻工作者,2017年武兴旺前往新疆展开他自己的援疆工作。

当时他并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做的这项决定,他害怕父亲为他担心,因为新疆生活条件的恶劣,父亲已经在那里失去一个孩子,父亲吃过的苦也不希望他的孩子再去受同样的罪。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诚然,自己的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去别的地方打拼,无论生活苦与不苦,父母都不会放心,都会担忧孩子吃的不好,睡的不好。

在新疆高原反应有多难受,生活条件有多艰苦,他的父亲都是一清二楚的,武兴旺担心如果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会使高龄的父亲身体无法承受,所以武兴旺瞒着父母,默默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路。

但是令武兴旺没有想到的是,父亲身体糟糕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武兴旺2017年2月前往新疆,5月底父亲就已经病重到不行,病危的父亲躺在床上,却见不到自己的儿子来榻前尽孝,此时父亲还不知道儿子已经远赴新疆。

武兴旺的姐姐知道他可能没机会见父亲最后一面了,就在父亲耳边轻声地告诉父亲:武兴旺去新疆了。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居然轻微地点了点头,没过多久父亲就撒手人寰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消息传到正在新疆工作的武兴旺耳朵里,他哭到痛不欲生。自己不能陪伴老父亲生命的最后一程,实在是令人遗憾。

武兴旺在悲痛中还得继续工作,支持他继续带着悲痛工作的唯一动力就是父亲在听到他援疆的消息后,微微点头的这件事。

这一刻他才明白,新疆生活虽苦,但援疆这件事却是父亲心中的骄傲,他去新疆吃苦,父亲会担忧,但心中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满意和骄傲。

或许武兴旺以前从来没有到过新疆,他一直在遥远的东北成长。但是新疆这个地方对于他的意义却不只是存在于地图上的一块儿版图,他的父辈曾经在这里生活,他有一个失落的哥哥永远地留在了新疆,遥远的故乡情在召唤着他。

他渴望回到那个父母曾居住过的地方,看看父母曾看过的风景,走过父母曾走过的路,这是一种思乡情的传承。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武兴旺坚持在新疆工作的信念来自于对父母情感的传承,在武兴旺的心中,新疆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他打心眼里希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在传媒上多年的工作经验,将这片土地向全世界人民宣传出去,把自己的故乡骄傲地介绍给别人。来自第二代援疆人“扎根新疆”的信念,其实是对第一代援疆人的一种信仰的传承和回归

三代人的种子——第三代:用三代的时间去种一颗信仰,成就千年的屹立

武兴旺在他的信中对女儿说:记得你第一次来新疆,是为了拍摄一部毕业纪录片,大美新疆让你痴迷,并最终以一部获奖作品纪念此行。

第二次你来新疆,是今年5月份,爷爷病故后,懂事的你主动陪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过的一段苦时光,你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

第三次你来新疆,希望你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人,成为中国第三代援疆志愿者。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信中武兴旺对女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期待,他知道在他的带领下,女儿对新疆这片土地也产生了她自己独有的感情。

武兴旺渴望能将新疆的美传遍世界,如果他的女儿能继承他的这份事业,他会感到无比开心。

因为他所看见的美,也可以让女儿看见;他所体会到生命意义的伟大,也同样可以传承到女儿的手里。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和令人骄傲的事情!现在他终于体会到父亲知道他去新疆时的心情了。

“学习文化传播,在吃苦的经历中创造成绩”成为武兴旺家族传承的一种家风。

他的女儿很优秀地成长起来,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毕业答辩,如今也传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新疆的美在女儿眼中化作一幅幅绚丽的画片,珍藏在她的毕业纪念册中。对于女儿来说,爷爷辈的故事已经很遥远了。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武兴旺觉得有必要向女儿讲述自己家族传承的故事,只有听到看到感受到,家族的精神才能够延续下去。于是他在信中向女儿讲述了爷爷的故事和自己到新疆的意义。

对于援疆人来说,比起吃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有耐心。要想在戈壁滩上种活一棵树,就要学会和时间赛跑,把耐心沉下来。

用10年去播种,20年等待发芽,然后用几辈子的时间看它成长。胡杨树林能够3000年不倒,倒后3000年不朽。靠的就是守林人一代又一代的奉献和等待。

真正的信仰是要累代付出的。武兴旺的父亲在新疆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也种在武兴旺的血液里,他循着父亲对那片土地的记忆找到了自己背负的使命,现在,他希望这流淌在三代人之间珍贵的种子,能够在女儿的手里发芽。

《信 中国》:林永健带来援疆三代的信件,他们用行动支援新疆

武家用了三代人的时间去等这颗种子发芽,就是为了践行一个承诺——建设新疆,建设一个城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设备,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几辈援疆人勤勤恳恳地回到这里,扎下根来。

使一座城屹立不倒的是守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胡杨林一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培养,才能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名为信仰,唯有信仰才能一代代传承,唯有信仰才会千年屹立不倒,这种信仰在援疆人心中世代传承,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回归,滋养着新疆的土地,使这里变得更美,更繁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新疆   盘锦   辽宁   贫瘠   荒凉   中国   信件   爷爷   种子   骄傲   父亲   女儿   父母   土地   精神   三代人   工作   林永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