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约翰一家对落魄的于勒避之不及,这看似冷酷,却包含了太多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心酸,行善的基础在于能力,如果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哪来的余力来接济他人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拮据生活

约翰一家住在勒阿弗尔,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拮据。家里只有父亲外出工作,薪水也是少得可怜。

母亲对这紧巴巴的日子深感痛苦,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她总会发一些牢骚来使父亲难堪,而父亲也并不反驳,面对诘难只会伸手去摸额头,拭去那并不存在的汗水。仿佛那是他骨子里刻着的贫穷标志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家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和女儿亲手缝制,每日吃的总是浓汤和牛肉杂烩,生活的一切乐趣都被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痛苦所掩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希望的仪式

但即便是穷困潦倒的他们也会有精心打扮的那一天,每到星期日,一家人便穿上自己最得体的衣服,整整齐齐地到港口的防波堤上去走一遭

虽然大家穿得都是自己最好的衣物,但到最后出发的那一刻,总有人会在家长的礼服或头发上发现一抹油污,好像在嘲讽他们白费心思的梳妆打扮。

约翰有两个姐姐,大姐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都还未出嫁,而这也是令他们父母所忧心的一点。于是父母便尽量让她们多在城里露露脸,并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找到好女婿。

在星期日散步的父母,脸上挂着的是再庄严不过的肃穆,仿佛他们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如若看到远处有大海船驶来,他们便会异常兴奋,好像那是一艘能带他们逃离这贫困生活的诺亚方舟

“等待戈多”

“哈!倘若茹尔就在那里面,那是何等惊人的喜事啊!”这句话俨然已成了父亲的口头禅,成了他在进行星期日这场等待仪式里的必行项目。

他们一家所等待的便是约翰的叔叔——于勒。在大家眼中,年轻时的于勒是个纨绔子弟,他虽生在贫寒之家,却满身富家子弟的臭毛病。

他花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在吃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遗产后,还大大减少了约翰父亲的遗产数目。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约翰的父母本来对于勒深恶痛绝,于勒的行为无疑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他们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是在于勒写信后,信上说他在美洲赚了些钱,希望能补偿自己曾经对约翰一家所造成的损失。这封信在全家引起了轰动,给了处于阴沟中的家庭一丝光明

在当时,一个人的名声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被他的金钱所支配,富有是一种美德,而贫穷则是一种罪恶。从前于勒被人说成毫无价值,但现在他摇身一变,成了人人称颂的正派人士,一个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大家只等到了于勒的一封信,他说自己要动身到南美洲去作一次长途旅行,可能一连几年都没有消息,但一等到他发了财,便会回来报答约翰一家。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这封信成了全家的《福音书》, 大家时常读着,还拿给所有人看,以此来向外人证明他们一家还有发达的可能性。

一晃十年过去,于勒叔叔毫无音讯,但父亲的期望不减,反而与日俱增。在某种意义上,于勒已经成了约翰一家的精神支柱,他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支撑着他们继续乐观生活的信念

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在绝望的时候,只要看到一点希望的火苗,就会紧紧围住,渴望让那点点火光带来一些温暖,以此来驱逐冰冷生活中的阴霾。

于是每个星期日,他们都会在防波堤边重复着一样的对话,认定于勒会带给他们财富,幻想着如何使用那还未到手的金钱。而于勒叔叔就像是从未出现的戈多,只存活在人们的等待里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前往哲西岛的短期旅行

约翰的二姐被介绍给一个想要求婚的机关职员,对方虽不是富人,但好歹也是有个正经工作的正派人士,但他还未下定决心求婚,毕竟约翰一家的家境实在说不上好。

但约翰素来坚信着于勒叔叔的约定,他把那封信拿给青年看,对方居然终止了游移,下定决心求婚。

这对约翰一家来说可是个喜讯,大家当即接受,并决定乘船前往哲西岛来进行一次短途旅行。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卖牡蛎的老水手

轮船终于起航,约翰的父亲身着方襟大礼服,觉得比往日要神气得多。旁边有两个男搭客正邀请穿着时髦的女搭客吃从老水手那里买来的牡蛎。她们的姿态优雅而又轻巧,这倒勾起了父亲的兴趣来。

在父亲眼里,在海船上那样吃牡蛎不失为一种高雅事,心下一动,也想做一回奢侈的绅士

但一向节俭的妻子并不怎么领情,只让他带着女儿和女婿去了。为了节省点钱,母亲甚至用“男孩子不能惯着”这种说辞把约翰也留在了自己身边。

父亲刚刚看了女搭客们的吃法,想指点女儿们怎么吃,结果却弄巧成拙,把汁液全撒到了自己的大衣上。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母亲轻声发牢骚,而约翰却注意到了父亲的状况不太对劲,他面色苍白,看起来惊慌失措。原来他看到了刚刚卖牡蛎的老水手,而那个衣衫褴褛的家伙,竟然神似他的弟弟于勒

其实父亲已经在心里确认了那水手的身份,却不愿意相信,母亲也慌了神,下意识地表示怀疑。

她在丈夫的劝说下去亲自查看,心下了然,打发约翰的父亲去向船长打听消息。

希望破灭

为了免得对方怀疑,父亲先是东扯西扯了一些关于哲西岛的事情,到最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听那个老水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从船长的叙述中,约翰和父亲才算弄懂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于勒曾经确实发过财,只是最终还是重归落魄。因为欠了约翰一家的钱,所以他不敢回到家乡,被船长收留在船上,靠卖牡蛎维生

约翰的父亲彻底失去了希望,他跌跌撞撞地去找妻子商议,对方让他稳住心神,不要让女婿看出端倪来,还表示要远离于勒,千万不要被他认出来。

她变得怒气冲天,开始数落起于勒的种种不是来,好像之前夸赞于勒是个挣钱的好手的人不是她一般。

在尚年幼的约翰看来,母亲的做法难免残酷,但他又哪里能全部明白作为家长的艰辛。同时作为一个孩子,他心里还有着未被现实所磨灭的善良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至此,约翰一家的希望彻底破灭,他们再也不能靠看那封信来取得心理安慰,再也不能在星期日那天盛装打扮,眺望远方来的大船,甚至连女婿也不一定能保得住。

三个金法郎

约翰被父母派去付吃牡蛎的钱,他看着满脸皱纹的老人,忍不住要叫出“叔叔”来,但他到底还是克制住了,只在心底告诉自己,这个人是他的叔叔。

牡蛎一共两个半金法郎,但出于同情,约翰额外给了他十个铜子儿的小费,老人欣喜又熟稔地感谢,“那声音正是穷人接受布施所常用的。我想他从前在美洲应当是讨过饭的!”

母亲对约翰花了三个金法郎感到吃惊,得知儿子给了于勒十个铜子儿的小费后,她忍不住诧异起来,在她看来,儿子的行为无异于发痴,毕竟他们已经够穷了, 没有能用来接济穷人的闲钱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呵斥声在父亲的眼神下静止,他所示意的正是女婿。如果让他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恐怕就不会愿意娶他们的女儿了。

而约翰并不在意这些事,他的心底燃起一股冲动来,想要上前和叔叔说几句安慰的话,但于勒已经不知道到了船上的什么地方去。回程时为了避免再遇到于勒,约翰一家换了船。

善意

从那以后,约翰再也没有见过他的叔叔于勒。然而在他长大后,看见路边的流浪者,还是会给对方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

接济别人对于富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平日里生活拮据,又是否愿意向穷人伸出援手呢?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在许多读者看来,约翰父母的做法过于冷酷无情,虽然于勒当初有愧于他们,但他们毕竟还是一家人,但我们把自己代入小说中,自然就会懂得书中人物的艰辛

而约翰,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失去过骨子里的善良,即便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富裕,但他还是愿意尽最大努力,献出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并在长大后将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延伸到其他流浪汉身上。

其实理智地来看,书中人物的做法都没有错,约翰父母的冷眼旁观也是无奈之举,而约翰的做法则是动人之举,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才能显出纯粹善意的难能可贵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生活困窘,是否还愿意接济亲人?

结语

没有接济他人的贫苦人是普通人,和世界上其他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并无不同,我们也无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批判他们;而那些处于贫困之中,仍愿意帮助比自己更困难人的人,是心里长存善意的人,也是给他人和世界带来希望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铜子儿   小费   叔叔   约翰   莫泊桑   困窘   法郎   牡蛎   拮据   船长   女婿   水手   穷人   星期日   亲人   父亲   父母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