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2018年,央视全新推出的人文艺术类综艺《信·中国》刷爆网络。从尘封已久的历史书信中挖掘出信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多元化的手段重新演绎那段感人至深的岁月,《信·中国》以书信为载体,完成了一次古今之间的灵魂对话。

然而,令观众感到奇怪的是,《信·中国》的英文名称译为“Trust in China”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letter in China ”。而以“Trust”来表达“信”这个字眼,无疑赋予了节目更多的内涵。

在这里,“信”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书信,它更多的代表了中国人的品格,关乎信念、关乎信心、同样也包含着诚信。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信”与“Trust”象征着中国人流传千年的温良的品性,也传达了中国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遭遇怎样的挫折也从不会丧失信仰、失去良知的美好品德。

《信·中国》第一期,老戏骨唐国强再次朗读聂荣臻元帅写给日军的信件。借由这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信件,战火纷飞的岁月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战争年代里,人类超越国界的最普遍的同理心,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也透过书信引起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共鸣。

将军与孤女

选择特型演员唐国强老师来朗读聂荣臻元帅的这封信,节目组可谓用心良苦。唐国强老师从影多年来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英雄人物,也积淀出了自信、宽和的气场。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因此,不论是从语词的停顿还是情感的抒发上,唐国强都是驾轻就熟。他自然而然地就能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激发观众对战争与和平更深刻的体悟。

在唐国强朗读信件的过程中,主持人在一旁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简要叙述。那是1940年的秋天,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以105个团的兵力歼灭了日军两万余人。

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晋察冀地区笼罩在一片战火之下,而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平民。

聂荣臻元帅就是在率领部队向井陉矿区进军之时遇到了两个日本女孩。两个小女孩的父亲矿区的煤矿工人,在轰炸矿区的过程中,小女孩的父母不幸被炸死。

八路军从炮火之中救出了这两个小女孩,大的才六七岁,名叫加藤美穗子,而小的还尚在襁褓之中,危在旦夕。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前线的作战部队主张放弃两个孩子,任其自生自灭。作为敌人的子女,这两个小女孩在中国的土地上寸步难行。

但是坐镇后方指挥的聂荣臻元帅听闻这件事后却致电前线,要求把孩子送到司令部来。同时聂荣臻元帅还说到:“她们的父母是侵略者,但孩子无罪,我们必须保护她们”。

就这样,两个孩子被送到了聂荣臻身边。妹妹加藤琉美子还小,再加上受过伤身体不好,每日只知昏睡。但姐姐加藤美穗子却已经记事,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让她感到害怕,她只能牢牢跟着聂荣臻来缓解自己的不安。

同样是父亲的聂荣臻对这个孤苦的小女孩非常照顾,看着加藤美穗子,他不由得想起了音讯全无的女儿聂力。

当年由于接到中央苏区的任务,聂荣臻不得不告别妻女,奔赴革命,而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妻女的任何消息。他希望他如此照顾加藤美穗子,在不知名的地方,也会有好心人对他的聂力好一些。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加藤美穗子和妹妹在八路军司令部待了几天之后身体大有好转,此时聂荣臻元帅也开始觉得此事不合时宜。中日两军正在交战,他收养两个日本小孩终究是不大妥当。

因此,在思考了几天之后,聂荣臻决定将加藤美穗子姐妹二人送到石家庄的日军控制区,让日军帮她们找到家乡的亲人,安排她们回家。

临行前,聂荣臻元帅给驻石家庄的日军军官写了一封信,信中交待了两个小女孩的来历,同时也以八路军长官的身份重申了中方立场,并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争取和平的决心。

怜子如何不丈夫

信件开头先是痛斥了日本军国主义四年来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绵延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完全由日阀负之”。

继而又笔锋一转,提到了美穗子姐妹的情况,并写道:“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在两军交战之时,在日寇的铁蹄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日军的钢刀大肆屠杀中国的百姓之时,身为一军将领的聂荣臻没有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迁徙到无辜的日本人民身上,反而以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了两个日本小女孩无私的关怀,并保障了她们的安全。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行!

在朗读信件的过程中,唐国强开阔雄浑的声音与书信中聂荣臻元帅平和却刚直的字句融为一体,让在场的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也让观众明白了从始至终,我们的敌人不是全体日本人,而是日本军国主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军人的铁血担当、军人的济世安民之心不是看能在战场上积累多少军功,而是要看在举起手中刀刃时是否还能保持一份理智和为人的怜悯之心。

聂荣臻元帅身上突出体现了军人的侠骨柔情,但是对于日本军国主义者而言,他们已经丧失了作为人最基本的同理心,他们已经变成了杀人的工具、变成了欲望的奴隶。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在之后的书信中,聂荣臻将军也提到:“中日两国之士兵极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的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连年的战火中,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并不好过。无数的士兵背井离乡背上钢枪逼迫自己走上战场,无数的日本人民也被政府强制要求来到中国,在这里开矿、修路,最后客死异乡。

自古以来,不论是国内战争还是国际战争,枪响之后都没有赢家,受苦受难的始终都是老百姓。因此,不论是中国军民还是日本人民,为了和平、为了更美好的明天,都必须顽强地同日本军国主义作斗争,争取早日胜利。

永久的和平与自由

聂荣臻元帅借这封信表达的是全体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呼唤,同时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醒与告诫。

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已经腐朽不堪,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势必会拼尽全力来争取光明的未来。这份光明是对内的、同时也是对外的,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但从根本上说,战争从来不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人不想战,但不怕战,我们愿意用一时的战火来换取长久的和平,而战争从来都只是手段,并非最终的归宿。

在八年抗战的过程中,虽然前方的战火愈演愈烈,但是在民间、在老百姓当中,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泯灭一点良知,从来没有失去最后一点善心。

在中国民间,有许多日本孩子被中国老百姓抚养长大,而一些至死都没有等来日本道歉的慰安妇,最期盼的也不过是中日友好、和平。

战争的苦痛,日本军国主义者从来不会感同身受,他们眼中只有领土的扩张和财富的累积。但是在日本、在中国,无数的老百姓尝尽了战争的苦果,他们在战火中失去了故乡、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希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从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想要的不过是能平安度日罢了。

而聂荣臻元帅保护两个日本女孩的善举虽然在日本军政界引起了一些反响,但并未唤醒日阀的良知。抗日战争在持续了八年,在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于1945年以日本的失败结束。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中日两国人民自古以来结成的友好邦邻关系经历了甲午战争、经历了日军侵华战争后逐渐变得敏感而脆弱。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屈辱和仇恨需要两国共同经营改善,但也需要日本军国主义彻底灰飞烟灭。

1980年,在中日恢复正常邦交后,加藤美穗子带着她的女儿来到了北京看望聂荣臻元帅。时隔四十年再相见,当年铁骨铮铮的元帅已经满头白发,而幼稚懵懂的孩童却已经人到中年。

四十年沧桑变换,改变的是两人的容貌、是中日两国间敌对仇视的立场,但不变的是涌动在将军与孤女之间的温情。

这份爱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跨越了不死不休的仇恨,是宽恕、也是感激。加藤美穗子紧紧握着聂荣臻元帅的手,眼中有对父亲的孺慕,也有对恩人的感谢。

《信 中国》:聂荣臻将军战场救下日本孤女,侠骨柔肠尽显民族大义

而聂荣臻元帅与加藤美穗子之间的这段故事在新时期也成为了中日两国友好的见证。

1999年,美穗子来到了江津,参加聂荣臻元帅铜像揭幕仪式,看着聂荣臻元帅的铜像,美穗子再一次泪如雨下。

聂荣臻元帅以大爱之心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精神,而这也正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恭俭让”的最生动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孤女   日本   中国   穗子   柔肠   侠骨   军国主义   大义   元帅   日军   书信   战火   中日   信件   战场   将军   小女孩   和平   民族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