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宅在家里,除了买食物填饱肚子,其它时间一律老老实实地宅着。不给社会添乱,也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整天宅着,总得有点事儿做,做什么呢,看书。一部《白鹿原》看过几遍已记不清。看着看着突然又冒出个想法,几年前就听说这部名著已拍成电影,此时不看,更待何时?从网上搜索,还真搜到了,于是便仔仔细细地看下去。

整部片子,服装、道具、场景、音乐、摄影、配音等辅助手段都比较不错。张丰毅饰演白嘉轩,吴刚饰演鹿子霖,刘威饰演鹿三,三位实力派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但是,看过以后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国内某重量级评论家给这部影片打了六分。依我看有点高了,充其量也就4分左右,不及格。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在一两个小时内,是无法把一部几十万字的宏篇巨著面面俱到的。但是,既然是改编名著,就理应把精华提炼表达出来,否则便失去了改编的意义。

而电影《白鹿原》恰恰相反,它不仅没有提炼精华,反而把一段男女关系当成了主线,并且表现得生拉硬扯粗糙不堪,与原著宏大深遂的主题相去甚远,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正如有网友所讲,它标准的名字应该是:《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白嘉轩

一、一部纵贯半个世纪的宏大民族秘史,被描述成了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

如果没读过《白鹿原》原著,会以为这部电影就是描述一个女人的风流史。小娥和黑娃的恋爱史,小娥和鹿子霖的鬼混史,小娥和白孝文的胡搞史,小娥和公爹鹿三的生死史。

1、把严粛深刻的两种思想两种观念的残酷斗争,弄成了风花雪月的闹剧

小娥在遭受生理和心理残酷压榨下奋起反抗,挣脱封建传统观念的精神枷锁,与那个人吃人的伦理道德彻底决裂。她勇敢地和黑娃开始了凄苦却甜美的新生活。她(他)们的精神追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虽然大逆不道,但与今天的价值观衡量却是进步的,是值得同情的。

在原著里,这段故事被描写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一是黑娃无意中碰到了小娥递饭碗的手。二是小娥下台阶崴了脚需要黑娃搀扶。三是小娥让黑娃给捶腰和用手掌揉背。四是对小娥的称呼由二姨改成了娥姐。正是黑娃一声娥姐的呼唤,才把俩人的情感推上了巅峰。

一个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倍受煎熬,极度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年轻女子。一个是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的“生瓜蛋子”,当生理上的干柴遇到了情欲的烈火,熊熊燃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但影片却把它描述得极端生硬:

小娥和东家一起去地里看收麦子,麦客们说些猥亵的话,黑娃便和他们打了起来。回到家里,黑娃对小娥说他不想在这里干了。小娥说你要是和他们和不来,我就和东家说让你在家里干点轻巧活儿。黑娃说他们都说你去地里是看男人。小娥说我是去看你。黑娃说,我明天就走,不干了。小娥说,那你晚上来吧,我给你留着门。于是两人就上了床。

在原著中,小娥在东家眼里就是个工具,没有任何地位,她怎么会和东家一起耀武扬威去麦田里的众人面前摆阔呢?这种不合情理的改编,既说明编者没有吃透原著,更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象。另外,黑娃因为长工们说小娥的坏话而打架,小娥根本就听不到,她怎么就说要照顾黑娃呢。听说黑娃要走就和他上床,这种人为的强行转折,属于无厘头的胡编硬造,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综上所述,把原著和影片相互对比,说影片是粗制滥造,应该不冤吧?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鹿子霖

2、舍本求末,主次不分,把严酷的家族争斗,演变成了一段男欢女爱的滥情艳事。

黑娃跟着鹿兆鹏闹农协,失败后被迫远走他乡。小娥作为一个孤苦无助的外乡女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面对鹿子霖的乘人之危,她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为救出黑娃迫不得已的满足了鹿子霖的要求。

小娥被当作违反族规乡约的典型受到惩处,鹿子霖利用小娥的报复心理,唆使她引诱白孝文下了水。但小娥很快就认清了鹿子霖拿她当诱饵打击白嘉轩的险恶用心,她毅然与鹿子霖决裂,把尿撒到了鹿子霖的脸上。

白孝文这个族长接班人的堕落,让白嘉轩被重重地打了脸。无奈之下,他只好和儿子白孝文分了家。白孝文破罐子破摔,干脆搬到了小娥的窑洞里过起了明铺夜盖的日子。

以上内容充分说明,小娥和鹿子霖的纠葛,决不是什么单纯的男欢女爱。它不过是这个事件的壳,而白鹿两家的争斗才是核。也就是说,小娥和鹿子霖后面隐藏的是一个险恶的阴谋。

但影片却没有突出这个重点,只表现了双方的相互利用,剔除了小娥醒悟后对鹿子霖的反抗,无形中把小娥变成了为救黑娃而利用色相勾引鹿子霖。这等于把原著给曲解了,把惊心动魄的家族争斗变成了情欲戏法。

小娥和白孝文也是同样。当白嘉轩被迫与儿子白孝文分家后,白孝文走投无路只好卖房子卖地,鹿子霖不仅买白家的房子和地,而且当即派人把白家的门房扒掉,最后使白孝文沦落成一个乞丐。对白嘉轩这个德高望重的族长来说,该是多么大的耻辱!但影片对这个重中之重不去重点表现,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轻易地把矛盾转到了小娥身上。这显然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本末倒置啦!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朱先生

3、情节的牵强,胡乱地改编,把蕴含深遂的故事弄得不伦不类。

白孝文和小娥眼看就要饿死了,是鹿子霖把白孝文介绍去保安团,从此白孝文平步青云,反过来对鹿子霖展开了一系列报复,把卖给鹿子霖的房子和地又买了回来。他先是孝忠于国民党,当黑娃在鹿兆鹏策动下领导了保安团的起义时,白孝文贪天功为己有,乘机窍取了胜利果实,转眼成了新社会的县长,反手又把黑娃置于死地——枪毙了!

由此可见,小娥和白孝文的那段历史不过是个铺垫和前奏曲,而白孝文的投机成功和黑娃的脱胎换骨,所有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才是全书的高潮。

但影片却把这些重要内容全部删掉,只把白孝文沦落成乞丐和小娥因此被公爹鹿三杀掉便结束了。使这部宏篇巨著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情斗戏。这岂不是主次不分,舍本逐末了么?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白灵

二、影片把原著半个世纪的民族兴衰史拦腰斩断,把朱先生,白灵,鹿兆海等重要人物统统删除。使整部作品变得单薄,风干,失去了名著的深远涵意。

文学作品一旦丧失了灵魂上的精神支柱,其主题自然就变成了孤魂野鬼,四处游荡没什么价值了。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

1、“耕读传家久,经书日月长”,书中挑起这个传统理念大梁的是朱先生这位大儒。白鹿精灵是白鹿原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精神寄托。而这两件寓意象征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

白灵去世时,白嘉轩在梦境中恍惚看到了一头白鹿在眼前掠过。朱先生去世前,他的爱人也恍惚看见了一头白鹿一闪而逝。这些艺术描写手法,都在预示着白鹿已成为白鹿原上的精神图腾。

朱先生一生秉承耕读传家仁义礼智的优良传统,当与历史进程中的新观念碰撞时,他能够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甚至带领同事们要走上抗日前线。在他去世后,黑娃写给他的挽联是: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白灵从拒绝缠脚这个残害妇女的封建礼教开始,是最坚决、最勇敢,最彻底地与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进行抗争的优秀代表。她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搞学运,闹学潮,砖打国民党派来作反动宣传的宣传部长,和鹿兆海一起假扮夫妻做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仍坚持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鹿兆海这个昔日的恋人,则是相对于白灵存在的人物,是为了塑造白灵高大形象而作的陪衬。

这些显然是《白鹿原》的灵魂所在。不难想象,没有了这些,《白鹿原》还能称为名著吗?

但是,影片却把朱先生和白灵以及鹿兆海统统删掉。这等于剔除了《白鹿原》的筋骨,只剩下男女关系作为主线来大书特书。这种改编无疑是主次混淆,避重就轻,逻辑混乱,脱离了全书的主题和灵魂。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白孝文

2、莫名其妙的强行结尾,让人看不出影片要表达什么。

人们都知道,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根本就没打过潼关。鹿兆海作为军人要上抗日战场,包括朱先生与他的同事们要上前线,都是要走出潼关去陕西以外的地方。可是影片却把结尾处理成日本人的飞机来轰炸,这到底是要寓意什么呢?既然已经把后半部全部删除不做表现了,再来这一出,岂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么?

另外,《白鹿原》表述的是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近半个世纪的民族兴衰史,而影片把它拦腰斩断只表述到一九三七年的抗战爆发,这与原著已经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真是要多拧巴有多拧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看完整部影片,搞不清它究竟要表现什么。除了悠扬凄怆的秦腔、波澜起伏的麦浪,还有地道的陕西方言留有印象,剩下的就只有混乱不堪的男女关系。这显然是只要外壳丢了内核,只要形式丢了内容,只捡芝麻丢了西瓜!真可谓拉大旗做虎皮,挂羊头卖狗肉?

从一部生拉硬扯粗糙不堪的影片,看文学名著被改编的优劣得失

黑娃与小娥

三、关于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的几点思考

首先,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其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不得不尴尬地承认,想用影视剧的形式把名著的精髓表达出来,常常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民间有一句老话: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儿。所以,改编名著应该慎之又慎,宁少勿多,宁缺勿滥。

其次,一旦确定要改编,就应该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不提炼出精华誓不罢休。那种不问三七二十一,对原著拦腰一刀斩断,然后就草率成章的态度,即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也是对名著的不尊重,不严粛,不负责任的行为。客观上等于遭踏了名著的声誉。

再有,改编名著,不是那种专注市场效应的无厘头的搞笑剧,而是要删繁就简,繁简得当,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电影《白鹿原》恰恰相反,把该繁的剪掉,该简的反倒没剪。事实上,该影片除了秦腔麦浪陕西方言这个外表上的亮点以外,整体上找不出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改编,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千万不要利用名著的声誉来蹭什么热度。那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好比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个个都拍出了精品。反之如果拍出了水货,受损害的岂止是名著,对编导者本身的声誉也是不小的伤害,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句话:名著是经典,不可轻视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潼关   无厘头   生拉硬扯   公爹   兴衰史   影片   麦浪   主次   白鹿   陕西   东家   优劣   原著   争斗   得失   名著   粗糙   文学名著   精神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