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什么是审美的超越?

审美超越的同时就是回归。因为审美的超越既不是外在的超越,走向另外一个世界,也不是内在的超越,进入心性的范围,而是存在的超越,置于存在的领域。于是,它超越了存在之后既不是不回归,也不是再回归,而是在超越的同时就是回归。走出和走入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是审美超越即回归的奥妙。

彭富春:什么是审美的超越?

■ 文| 彭富春

存在的超越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我们所谓的审美的超越。它与宗教的外在超越和道德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不同是,它不仅是存在的超越,而且是感性的超越。这是审美超越的独特所在,也是它的奥妙之所在。审美的超越者是一审美的人,他不仅是自由的,而且具有自由感。其超越之地是非审美的现实世界。它虽然是感性的,但不是审美的。其超越的到达之地是审美的现实世界,它既不是神性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其超越活动是审美经验,是关于美自身的感觉和构造。审美经验作为感性的超越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人们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以审美促道德。宗教性的外在超越会忘却人的现实生命,道德化的内在超越会压抑人的感性冲动,而只有审美的超越才进入到存在自身。在这样的意义上,审美的超越才是最真实的超越和最高的超越。

如果审美的超越作为存在的超越是感性的超越的话,那么它自身就隐藏了回归的可能性。回归虽然意味着事物回到一个地方,但这却预设了它曾经远离这个地方。于是,事物现在的所在之地和它原来的所在之地存在距离。这正好吻合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审美和现实的关系。现实是非审美的,而审美是非现实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不同而且与之分离。当然这被后现代美学看作是“美学的霸权主义”,是要被否定的具有特权的审美王国。它们所强调的不是某种纯粹的审美经验,而是一种与日常经验一致的审美经验。故不仅审美的超越是虚构的,而且审美的回归也是多余的。

显然,完全消除审美和现实的界限是一种幻想。如果说现实就是审美或者审美就是现实的话,那么不是审美变得没有意义,就是现实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必须承认现实和审美的界限,也就是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界限。当然,这不意味着审美和现实绝对地分离而不可逾越,仿佛象牙之塔和喧嚣的市场的对立一样。这无非是说,审美和现实虽然是不同的,但是相互转化的。其关键在于,转化如何可能。这就必须深入思考审美的超越和回归的本性。

审美超越的同时就是回归。因为审美的超越既不是外在的超越,走向另外一个世界,也不是内在的超越,进入心性的范围,而是存在的超越,置于存在的领域。于是,它超越了存在之后既不是不回归,也不是再回归,而是在超越的同时就是回归。走出和走入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是审美超越即回归的奥妙。

回归最容易使人想起还乡。还乡是离家者对于家乡的回归。但是作为超越的回归的审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还乡,甚至也不是渴望家乡的乡愁。乡愁和还乡大多被理解为离开异乡而回到家乡,因此是对于差异性的抛弃和对于同一性的重复。作为审美的回归却是让同一性和差异性聚集在一起,也就是统一在一起。一方面,它回到了本源之地,因此回复到同一性,另一方面,它带回了异乡风情,因此引入了差异性。于是,回归在根本上不是僵硬的重复,而是对于本源之地的解构和建构。它不仅是破坏性的,而且也是建设性的。

由此,我们对于审美的回归就获得了完全它样的理解,它敞开了审美和现实的崭新的关系,也就是审美的现实化和现实的审美化,或者审美生存化和生存审美化。它既不设定现实和审美的绝对距离,也不认可它们之间的完全一致,而是让它们在差异之中走向对方,而相互转化。这就构成了审美化的生活世界的游戏。#大道哲学#

彭富春:什么是审美的超越?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慧能   差异性   本源   乡愁   心性   奥妙   美学   外在   界限   感性   是非   家乡   现实   经验   世界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