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中国的收藏历史可以追溯1700多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谈到民国以来的收藏,更为短暂,但在这一瞬里,留下的却是今人的不缀记忆。民国以来的收藏与鉴赏,是离我们最近、最亲切的。金石书画,让多少豪杰竞折腰,倾家荡产,无私奉献,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传奇故事。

但谈民国收藏,首推便是张伯驹。

张伯驹(1898.03.14-1982.02.26),原名张家骐,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表侄,过继其伯父张镇芳。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幼年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受到满清贵族后裔的影响,喜爱京剧、诗词、古琴、书法,且造诣颇深,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引领当时社会潮流与时尚。而收藏却使张伯驹蜚声中外,活跃于社会名流之中。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从30岁开始初涉收藏界,出手就是顶尖级藏品,曾以6000大洋购得北宋范仲淹《道服赞》、7000大洋购得展子虔《游春图》、6000大洋购得杜牧《张好好诗》。即便已收藏了如此多的顶级藏品,张伯驹却并没有因此停止收藏脚步,而是继续拓展自己的藏品。陆续又购藏唐李白《上阳台帖》(这件藏品曾被毛泽东借阅),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元钱选《山居图》卷等唐宋元名迹,堪称“天下第一藏”。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李白真迹《上阳台帖》

卖李莲英宅院,换展子虔《游春图》

为了收藏古字画,他时常一掷千金,张家虽是巨万富豪,也搁不住这样的用度。久而久之,家里积蓄无多,而重要的古字画仍不时现身江湖,张伯驹志在必得,就不惜变卖家产、宅院,不惜大量借钱,不惜倾家荡产。张镇芳1933年去世,张伯驹成了一家之主,可以自由支配财产。但当他拿一所大宅院换来一张轻飘飘的字画时,曾对他寄予厚望的母亲免不了唠叨、抱怨。家族之中,更有人斥责他为“败家子”。过去项城甚至有种说法,认为是“民国四公子”中的袁克文、张伯驹败坏了项城的风水。其实,从袁世凯企图称帝那一刻起,中国政坛的项城势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与张伯驹、袁克文何干?如今看来,袁克文性情潇洒,多才多艺,是项城的风光;张伯驹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视权力为无物,罄尽家财为国藏宝,更是项城人的骄傲。

张伯驹曾写道:“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人或有訾笑焉”,寥寥数字,看似轻描淡写,但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这句话的沉重和酸楚。

除了家族的压力,让张伯驹更痛苦的,是有时不得不眼看着国宝流失国外。这份心情,只能用“悲壮”形容。其中,他收藏展子虔《游春图》就颇费了一番功夫。

《游春图》是现存最早、以自然为描绘主体的作品,其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的大画家,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游春图》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递藏于宋徽宗、贾似道、元代鲁国长公主、明内府、严嵩之手,清代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后溥仪携其至长春。1945年,溥仪被俘,混乱中,他所拥有的大批字画散失民间,引起收藏界的极度关注。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展子虔《游春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精品字画。回来后,他陆续卖出一些真迹精品获取重利,其中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流失国外。

《游春图》也落到了马霁川手上!张伯驹得到此消息,异常着急,唯恐这件重要国宝被卖到国外,匆忙赶去与马霁川接洽,但马氏索价800两黄金!

张伯驹拜见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陈述该卷当收归故宫博物院。但故宫连日常维护的经费尚且不足,实在没有能力收购。

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定自己解决此事。他平生淡泊洒脱,可一旦认真起来,就会显出超人的精明和聪敏。他连日到琉璃厂去,遍走荣宝斋、一得阁、德古斋、庆云堂等字号,每到一处,就大声宣扬:“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他。”

以张伯驹的身份,此事很快渲染得满城风雨。马霁川自知转手洋人有很大麻烦,经人斡旋,同意以220两黄金的价格让给张伯驹。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曾回忆道:220两黄金也不是小数目,为了保住《游春图》,他决意卖掉自己位于弓弦胡同的宅院。这宅院原为李莲英所有,十五亩大,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居处。但为了购买《游春图》,他忍痛割爱,将其卖给了辅仁大学。据马未都先生估算,这个宅院搁到现在,光拆迁就得一个亿。

张伯驹把卖房所得2.1万美元,换成了220两黄金前去买画,但马霁川又节外生枝,认为金子成色不好,要追加20两,不然《游春图》将另寻新主。张伯驹万般无奈,只得回家想办法,这就引发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张伯驹回到家,让妻子潘素把她的首饰卖掉,凑足20两黄金。潘素这一次也踌躇起来。见此,张伯驹一下躺倒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了。潘素无奈答应了他,张伯驹这才从地上起来。这个时候,张伯驹已是年近五旬的人。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唐寅《王蜀宫妓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藏《平复帖》遭绑架,宁死不卖古字画

为了留住一件国宝,他时常要费尽心力,历尽艰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他的收藏生涯中,最复杂曲折的经历,是收藏《平复帖》。

1934年前后,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展上,张伯驹第一次看到《平复帖》,当时其主人是溥儒。此人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的孙子,家中收藏名书名画很多,有韩愈的《番马图》、怀素的《苦笋帖》、颜真卿的《告身》、温日观的《蒲桃》,等等,最重要的,则是《平复帖》——年代最早的传世墨迹,其作者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陆机。《平复帖》的价值,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民国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

陆机《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936年,有朋友给身在上海的张伯驹传信,说溥儒所藏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被古董商买去,准备卖往国外。张伯驹大惊,赶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将军写信,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其流出国内。但宋哲元接到他的信时,画已被转卖到英国。

张伯驹担心《平复帖》重蹈覆辙,急忙托朋友到溥儒家商量,希望不要让该帖再流出国境,并表示自己愿意出价收藏。

但溥儒也不是等闲人物。他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书画皆秀逸出众,青年时代留学德国八年,获生物、天文两博士学位。归国后隐居北京西山,不问时事,潜心丹青,他的山水画宗法宋元,以淡雅见长,画面充满和谐静谧之气。1926年,他在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一鸣惊人,画名大著。后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他的画极抢手,一生不知挣了多少钱财,但他平生魏晋风度,从来不拿钱财当回事。

溥儒表示自己当时“不差钱”,如果实在要买,拿20万大洋过来。当时张伯驹根本拿不出20万大洋,只好暂时放弃。但张伯驹也自有打算,20万他是拿不出来,“不过我也是备下一案,以免此件流出国外”。后来张伯驹这样写道。

  

第二年,张伯驹又托溥儒的画坛挚友张大千致意,表示愿意以6万大洋收藏《平复帖》,但溥儒仍执意要20万大洋,这事再次搁下。这年春节前,溥儒母亲去世,需大笔的钱。幸运的是,张伯驹此时正在北京,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双方商定了4万大洋的价码。

  

此时,瞩目《平复帖》的绝不仅仅张伯驹一人,有个白姓书画商欲将此帖转卖给日本人,出价20万。另外,不少晚清遗老致信溥儒,试图劝说他不要转让《平复帖》,他们建议将丧事从简,或者只是将《平复帖》抵押。

  

面对这些阻碍,傅增湘极力斡旋,说服众人。而对《照夜白图》流落国外,溥儒也常有覆水难收的歉疚,虽然先后两次没能与张伯驹谈妥,但私下多次表示:“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丛碧(张伯驹号丛碧)藏也好。”他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决意转让给张伯驹。《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对此大为快意,他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拥有《平复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拥有《平复帖》后,张伯驹“蛰居四年,深居简出,保护此帖……经过多少跋涉、离乱,我都如性命一样地宝藏此帖”。

  

但4年后,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勒索300万,包括《平复帖》在内的收藏字画面临考验。

1941年,张伯驹前往上海,出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他本来对银行业务毫无兴趣,名义上是盐业银行的总稽核,实际上只挂名不干事。因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多次要求,才勉为其难来到上海,不过仍是挂个名,将银行事务都委托给了两位能干的部下。

  

几个月后的一天,张伯驹去外滩码头接朋友,刚出里弄口,突然有三个人冲过来绑架了他。

  

绑匪向张家狮子大开口,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

  

这时候,张家的钱财基本上都变成了古字画。张伯驹搞收藏跟别人不同,他是“只进不出”,收藏的都是珍品,一旦到手,决不出卖赚钱。如此一来,家里越来越空,根本拿不出那么多赎金。而绑匪的后台是汪伪76号总部,这样的事警察是绝对不会过问的。出于种种考虑,银行方面也拒绝帮忙。

万般无奈的潘素设法与绑匪沟通,得到看望丈夫的机会。张伯驹悄悄告诉潘素,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就这样,双方僵持着。张伯驹的朋友孙曜东从中斡旋,绑匪没有撕票,却也不想放走张伯驹。一直到八个月后,绑匪看实在要不来那么多,就答应降价,勒索20根金条。张家设法凑足20根金条,张伯驹才得以脱离苦海。

  

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取道江苏、河南,来到陕西西安,将年幼的女儿托给友人照管。然后回北平,悄悄运送古字画到西安。

除了收藏,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并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工。《别母乱箭》为常演剧目。曾与田桂凤、梅兰芳同台演出,杨小楼、余叔岩、程继先、王凤卿等曾为其傍演《失·空·斩》。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国剧学会”。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文化高原上的孤峰

由于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他的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张伯驹是个“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词,按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

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周汝昌说:“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他颠覆了收藏的概念

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送出任意一件藏品,都会忍受“割肉”般的痛苦;要将自己最珍贵的藏品悉数送出,那简直是“刮骨剔肉”了;而对醉心于藏品的收藏家来说,这样的选择,只好用上“情何以堪”四个字了,但张伯驹似乎是收藏家中的另类。

1945年,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参与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得以与张伯驹结交。王世襄后来回忆,他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想到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我一说,他就说‘你拿回家看去。’”王世襄在家研习了一个月才还回去。

就连费尽心思得来的《游春图》,也被张伯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1956年,张伯驹又与妻子潘素将《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幅书法捐献给故宫,并婉拒了20万元的奖励。1965年,张伯驹将30多件珍贵古字画捐献给吉林博物院,时至今日,该院的人还会说:“张先生让我们一下子成了富翁。”

张伯驹曾谈起自己的收藏:“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人搜刮中国文物就更厉害了。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张伯驹被誉为“天下民间第一收藏家”,却是收藏家中的另类。有人说,张伯驹颠覆了“收藏家”的概念,“收”而不“藏”,凡“收”必捐。那么他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地收藏古字画,到底是为了什么?

钱选《山居图》

其实,他用他的一生展现出收藏更为重大的意义:这是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由此得以传承、延续。

其间,凝聚的是他对中华文化真正的爱。或许,这样的境界,是张伯驹收藏文物的最大动力,也是他捐献文物的最重要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在他看来,这些文物离他而去,是“得其所哉”。

(注:文章部分来自网络,有改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项城   民国   氍毹   收藏   宅院   绑匪   收藏家   藏品   京剧   字画   北京   中国   书画   文物   国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