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古钱币收藏大家丁福宝以钱生钱的事

民国古钱币收藏大家丁福宝以钱生钱的事

  提起丁福保,搞钱币收藏的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编著的《古泉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以来,多次重印,是玩钱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迷恋于钱币收藏时,曾跑遍附近大大小小的书店,但都没有买到,后来央亲托友从北京邮回来一套,才算满足了心愿。印象最深的,是这两部书对古钱级别的审定,每每遇到古钱,都有普币易得、珍品难求的感触。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铁的定律,普通钱币因为多得随处可见,便不受人们的重视。

近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书中记载丁福保和陈存仁利用人们都看不上眼的普通钱币,编制“泉品宝鉴”,从中获利丰厚的轶事,不能不佩服丁氏眼光独到,生财有方。

陈存仁是丁福保为编纂《古泉大辞典》聘用的工作人员。《古泉大辞典》出版以后,丁福保在钱币收藏界名声大振,前来请求鉴别、商购古泉的络绎不绝。丁和陈在讨论投资经营时,觉得投资普币有市场,将古钱币汇集成册,一册在手,历代古泉尽呈眼前,正可满足人们求全的心理,于是便开始行动。

他们先在上海五马路的古玩摊点收藏古钱。由丁福保出面,对经营古钱的人说,有一位陈先生收购古钱,不论钱币是大路货还是珍稀品,一古脑全包,但价钱要合适。当时铜价每斤五角二分,摊点老板只要求依铜价加倍,双方同意后,整个摊点的古钱币便全部售给了陈存仁。消息传开,整个上海的经营古钱币的都主动找上门,将钱币卖给他们,一共收购了几十斤。他们又托人在北平、西安大量收购古钱。结果,古福保家中的古钱成筐成箩,数以担计。

丁氏将收购回来的古泉,按照朝代钱名,挑出品相好的,每品选一枚,用红丝线缝在一张一张的红丝绒底版上,对于其中所缺的珍稀品或量少者,以翻砂法复制然后作旧,补充在古泉集中,并说明是仿品。又将若干真泉镀上真金(鎏金币),编入集中,再附上品名及一本详细说明,每一古泉集共廿四大张红绒底版,分别盛于订制的紫檀木锦盒中,定名为“泉品宝鉴”。紫檀木锦盒面上的“泉品宝鉴”四字,用石绿填上颜色,看上去典雅高贵,让人心动。

接下来便开始推销。丁福保将《泉品宝鉴》在五马路的古玩店寄售,每套定价240块银元。当年上海一位小学教师的工资是每月30块银元,一块银元可兑换100个铜元,街头挑担子卖馄饨的,一碗才10个铜元,他们收购时每斤才一块多,获利的丰厚,可想而知。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套《泉品宝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第一批12套,三天时间就销售一空。以后每隔两月,就推出10套,并事先声明,只是有限度地供应,结果每次都被全部抢购。

丁福保打算将这套“泉品宝鉴”向外国博物馆推销,陈存仁建议丁氏先向各国驻上海领事馆赠送《古泉大辞典》一部,并向各领事函询他们国内的博物馆数目及地址,计划每一博物馆也送赠一部《古泉大辞典》。于是,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分布情况及地址便马上了解得一清二楚,丁福保向这四、五百家博物馆赠送《古泉大辞典》,并附上订单,每册售价400块银元。1951年,定居香港的陈存仁游览大英博物馆时,还见到该馆展出的《泉品宝鉴》。但丁福保一共售出多少套,就无人得知了。

从无人看重的普通钱币上发现商机,精美的商品包装和巧妙的推销策略,使丁福保这一笔生意赚得钵满盆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但丁   大英   北平   铜元   生活史   底版   古钱   收藏   银元   古钱币   摊点   珍稀   钱币   上海   民国   博物馆   丁福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