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马传德书

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马传德书

李伟先先生与家父马定祥结识于1945年,那时家父的“祥和泉币社”才开张不久,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模样清瘦、衣着简朴的广东人。来访者坐定后,便与家父聊起了钱币的话题。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位来访者,就是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

李伟先

李伟先,别号宕涛,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东中山石岐人。长期担任上海永安纺织印染厂总会计师,他将祖上遗产和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用于钱币收藏。

20世纪40年代,是我国钱币收藏、研究的昌盛时期。上海是我国泉界精英聚集之地,经营和兼营钱币买卖的商铺有10家左右。李伟先从一枚三鸟币开始,踏上了收藏钱币的漫漫之路,成了收藏钱币的大家。

李伟先利用闲暇时间到处探宝寻友,但所遇者不是过于重利,就是钱识浅薄,一时未有深交者。就在此时,李伟先结识了家父。经过几次交往,他感到家父是一位酷爱钱币、刻苦钻研、知识渊博、鉴伪功底扎实的人,尤其是家父为人忠厚、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使他对家父倍添信任之感。不久,李先生就提出请家父代其收购所需的各种金银币,并担任他的经纪人和钱币顾问。

从此,家父凡获珍稀的金银币大多送到李先生府上。当时秦子帏、许小鹤、吴诗锦、宋小坡等名家的藏品大多由家父转手归于李氏。事实上,李先生和家父都有这样的习惯,凡是自己喜爱认定的钱币,对方开价,他们从不还价,而且还会主动提出该币的应有价位,不让对方吃亏。所以各地钱币商每获一枚珍币稀钞,都愿意让给家父。

收藏门类繁多

李伟先最初是从收集金银币开始的,后来逐步扩大范围,亦收集铜元、古钱、纸币等,终于成为系列性的钱币收藏大家。当年,我国金银币的收藏以奥人耿爱德和施嘉干最为著名,但李伟先的金银币藏品之丰、珍品之多绝不逊于此二人。以往,泉界有南张(叔驯)、北方(药雨)、巴蜀罗(伯昭)“三巨头”之称,但这三位的收藏主要是古钱,而李伟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银币、铜圆、古钱、纸币四大门类,在我国钱币收藏家中仅此一位。

我父亲常说,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首先要有“眼力”,其次要有“财力”,然后要有“魄力”。李伟先当年有财力,但他有眼力认定我父亲为他的钱币顾问,同时他也有魄力买下我父亲推荐的各种钱币。

李先生虽然钱币收藏宏富,但一直很低调,从不抛头露面,不参加钱币爱好者的活动,如当时中国泉币学社在罗宅举行的每周一次的例会。所以,很多钱币收藏界的同好从不知晓李先生在收藏钱币。直至1963年李先生的捐献义举披露后,人们才知道上海还有这样一位大收藏家。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曾随家父多次造访李府,李家在南京西路邻近的青海路90弄47号。那是一幢独立的三层花园洋房,房前的花园里绿意盎然。李氏夫妇每次都备茶点接待我和家父。

李先生的钱币等藏品,大多放在特制的柚木壁式立柜内,每档抽屉都满满地平放着长形的柚木盒,盛装着中外金银币、铜元、勋章、奖牌等,让人眼花缭乱。有几次李先生谈得高兴,就请我们父子上楼去他卧室,欣赏他特别喜爱的珍贵钱币。

我父亲去李府,大多带着李先生所需的钱币,并向他逐一介绍珍稀程度,甚至将自己鉴别真假的心得和诀窍都毫无保留说给他听。李先生有时也会详细询问,两人谈得非常投入。1954年,家父在店中收到一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上海解放壹圆纪念币”,为铜质原始设计样币,从该币的图案设计、制作方式等方面研究,家父推断其是1949年为纪念上海解放而设计雕刻的作品。李伟先先生表示认同,欣然买下。

对于此币,我于80年代初撰文披露,当时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是臆造品。2004年,我得悉有人就有关史料证实这枚解放纪念币确为当时所制的珍品,从此事说明家父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反映了李伟先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识宝者。

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友谊,可化为非凡的力量。李伟先先生与家父的天合之缘,是极佳的优势互补,他们长期共同努力,对我国钱币文化默默做出贡献。这也是近现代泉坛鲜为人知的佳话。家父生前不仅对李伟先如此,对罗伯昭、王亢元、孙鼎、沈子槎等收藏家也都是如此,故这批大收藏家,对家父无限信任。

反观现在的某些钱商,他们却不是如此。这些人对卖家采用噱、哄、骗的劣技,使对方上当受骗;而对买家采用以假充真来牟取暴利。有些人甚至做假卖假,达到欺诈宰客的目的。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美国返沪,上海有位钱商曾讲给我听,他在80年代末从我父亲处买到几枚四川当三十的假铜圆,因这些铜圆伪制水平高超,常人不易识得,但我父亲均如实相告,并以假币之价让出,岂料此人获后颇为得意,以真币价格转卖给台湾人,而台湾钱币商又以更高价卖给海外的钱币收藏家。

1990年家父从日本《收集》钱币杂志上看到日本同好购买到此种假铜圆并误作珍品的广告后,他说了一句话:“这些钱商太没有泉德了。”事实上,这些钱币商人的做法,既坑害了钱币收藏者,又导致顾客的流失,同时也给钱币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我看来,他们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由于他们目光短浅,利欲熏心所采取的那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将会失去朋友、顾客,也是直接损害了钱币收藏和研究事业的!

捐献钱币超亿元

李伟先先生与夫人都十分爱国。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决定将珍藏的钱币捐赠给国家,要求家父帮助整理,进行编号造册。根据有关规定,捐献者必须要写一份申请书,李先生委托家父代写了《捐献藏币缘起》的申请书。

李先生1963年首次捐献了2500余种中国银币,包括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一元币、陕西省造光绪元宝一元币、光绪八年吉林厂平壹两铜质样币、光绪京局庚子银币五枚全套、广东省造七二反版五枚全套、四川省造光绪元宝楷书一元、五角、二角币等等珍罕名币数百种。他的申请书和所捐银币被视察上海博物馆的陈毅等中央领导看到后,十分赞赏李先生的爱国之心,并表示要宴请李氏夫妇。

后陈毅副总理因公急返北京,委托当时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等,在锦江饭店设宴感谢李氏夫妇。家父也被邀请参加。李氏夫妇对市领导的款待和重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逐年分批捐献。家父在宴会上也受到市领导的关心,当家父提出欲编写钱币专著时,当即获得市领导的支持,并安排时间让我父亲半天上班、半天著书,使家父终于在1963年开始撰写《太平天国钱币》。

之后,李氏夫妇于1964年和1965年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中国历代金银币、铜元、古钱、纸币、元宝以及外国金银币、奖牌等,总数达万件。其中古钱有明万历通宝大镇库钱、咸丰元宝宝泉当三百大钱、太平天国大镇库钱,仅清朝历代雕母钱就有80多种;铜元有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大清铜币淮字二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当十铜元、哈尔滨军舰壹分币、袁世凯十文铜元银样等。

纸币有户部官票咸丰三年壹两、叁两、伍两、拾两手书面值票,北京户部银行光绪三十四年拾两、叁拾两票,营口大清银行光绪三十四年一百角直票,台南官银票光绪二十一年伍佰文,湖北官钱局光绪三十年双头像拾两票,围场官银号光绪年号伍拾枚票,永七官银号光绪三十二年壹元票以及汉代马蹄金等等。其珍罕币钞之多,真是不可胜数。

台湾泉友,仅根据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钱币·清代民国机制币》一书中载明李伟先所捐献的金币、银圆、铜圆、镍币等机制币,在2000年初时就估计值1亿人民币之巨。但若加上尚未披露和未载名的纸币、古钱、元宝、外国金银币、奖章奖牌,以及捐献给故乡广东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各地千余枚金银币,其价值更是难以估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伟先家遭到不幸,被抄家达四五次,其中一次竟达七天八夜之久,他们全家均被赶至青海路一条小弄内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李夫人因受惊吓而突发心脏病去世。

1967年夏天,家父带我探望李先生,只见他手持蒲扇躺在床上,连连咳嗽、喘气,身体虚弱,处境非常悲惨,家父心中十分难过。李先生当时向家父商借100元,家父当即表示尽量设法。数日后,家父母凑足80元送去(实际上当时家父月薪也早已减为70余元)。后来,家父也曾多次看望李先生。1972年9月17日,李伟先先生因肺气肿导致心力衰竭而逝世。

2004年,上海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海上收藏世家》,竟将李伟先这样一位钱币收藏大家遗漏了。另外,如《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等图籍,也未收录李伟先先生捐献的一些珍罕纸币,亦属憾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钱币   太平天国   光绪   铜元   古钱   收藏   家父   纸币   收藏家   元宝   年代初   上海   夫妇   博物馆   父亲   马传德   李伟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