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这个暑假,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今年夏天,CCTV没放《西游记》,少儿频道没放《家有儿女》,山东卫视没放《武林外传》,湖南卫视没放《还珠格格》……我才知道,属于我的暑假彻底过去了。”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流行文化符号的淡出,从某种程度上,宣告着一代人青春的落幕。

那些背景音般的影视剧、随处可见的小吃,不知何时悄悄换了一茬。

那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我们自然而然地不再光顾。

它们没落得无声无息,仿佛时代与人所达成的某种默契。

等到回过神来,却又难免感怀唏嘘。

前不久,央视推出的一档纪录片,将目光聚焦于此。

讲述了在六座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中,六种夕阳行业里,六家在坚持与放弃边缘徘徊的店铺与人的故事。

《最后一个店铺》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这些店铺,大都不太起眼,或是藏匿于老小区,或是散落在高楼深处。

装潢陈旧,有的墙皮脱落,有的被陈年旧物塞得满满当当。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一开始开店的理由,或是出于爱好,或是为了生计,或是传承家业,也可能是,不想忘记一个人。

聆翔文化黑胶唱片店

在潮流文化的先锋地杭州,

一座产业园区的深处,藏着城市里的最后一家黑胶唱片店。

老板金方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迷上了黑胶古典乐。

那时候杭州城大街小巷的有线喇叭里,播放的都是广播体操和样板戏。

优雅的古典乐,让偶然接触到黑胶唱片的金方勇十分震撼。

将爱好延续,分享好音乐,是他开店的初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唱片店小有名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好前来。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王敏是黑胶店里的常客,几年来,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来店里,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

从前他是人群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那类人,性格内向,爱好小众。

来到这里后,遇到很多与他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分享,展示,人也变得健谈起来。

对他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张晓洁在学生时代的一次旅行中,偶然听到《安全地带》里的一首《Sukisa》(爱你)。

这首经典日文情歌,陪伴她度过了自己最难忘的校园时光。

为了找到心心念念的专辑,她曾跑遍北京、上海、广州,各大城市的黑胶唱片店。

网上搜到这家店,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这里,没想到真被她给找到了。

她情绪激动、语无伦次。

那一刻,仿佛所有的年少记忆,都随着熟悉的旋律倾倒出来。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店铺迎接着它的顾客,而顾客们同时也在塑造着店铺。

在这里,有人找到慰藉,有人得以延续梦想,有人能一瞬间被疗愈。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增知旧书店

安徽合肥,最后一家二手书店,二十平米的小空间里,摆放着上万册旧书。

第一任老板朱传国,喜欢看书。

二十年前,刚刚下岗的朱传国,干脆“以书养书”,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旧书生涯。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经营旧书店的二十年间,朱传国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也在书店遭遇变故时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在他重病期间,有记者朋友为他撰写文章,号召援助,消息一经发出,便迅速刷屏朋友圈;

有书友自发集结,为他打理书店;

更多的人,前来买书,不等找零转身就跑——抢书式帮扶。

每个人都想尽自己一份力,让店老板挺过来,也让这座城市里最后一间旧书店,活下来。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临终前,朱传国在日记里写道: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一家旧书店,如果我离开了,它的命运将会如何?”

好在,增知旧书店依然运转如昨。

在朱传国走后,妻子陈桂霞与儿子朱成龙一起接手了它。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一开始,也许是出于哀思,想把亲人生前的经营成果维系下去;

但渐渐地,在经营书店、收书、卖书、与书友打交道的过程中,朱成龙发觉自己慢慢喜欢上了这里:

老书友的支持,常常让人心头一暖;

也有新的书友,在这里找回了与故人久违的牵绊。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周锦就是其中一个。

父亲生前所著的长篇小说,她自留了20册,那里面珍藏着一家人最难忘的回忆。

一场洪水,却将20本藏书全部浸泡。

走进这间合肥最后的二手书店,周锦一眼就从满满当当的货架上,认出了父亲的那本小说。

小说的扉页上,是父亲清隽有力的签名。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见书见字,泪水夺眶而出。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旧书伴随着主人的生活、工作到迁徙,见证了主人的喜怒哀乐。

再通过旧书店,漂流到那些需要的人手里。

氤氲在旧书店里的,是陈年的书香气,也是浓浓的人情味。

一些故事,和一些旧书,值得被记录下去。

一元水酒店

三十年前,江西南昌的大士院还是一片崭新的居民区,彼时的王细英刚刚下岗。

母亲让她跟着自己做水酒生意,王细英十分不屑:“你不要打我的主意。”

可偏偏造化弄人,迫于生计,王细英还是租下了店面,开始了她的水酒店生意。

一干就是三十年。

一直把其他水酒店都熬黄了,成了南昌最后一家水酒店。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一元水酒店没有招牌,店内甚至经常没有老板。

几位老熟客自备钥匙,每天准点报到,自觉地把钱撂在柜台上。

水酒一元一碗,已经二十多年不曾涨价。

昏黄的灯下,就着门外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碗冰凉、鲜甜的水酒下肚,回甘绵长。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老客人们,总会“顺道”来这里。

送孙女上学,车头一掉,直奔水酒铺;

出门买菜,进来坐坐,喝上两大碗水酒,唠上几块钱的嗑,哪怕这趟“顺道”,离家有十多公里。

为了每天能喝上碗水酒,每个人都变勤快了。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为什么爱来这里?

“自由。”

不像白酒那般浓烈刺激,不受念叨的片刻清净,不怕被拆穿的吹牛与胡侃。

镜头前接受采访的老客咧嘴一笑,一脸“你懂的”的表情,这是三十年来积累下的习惯与信任。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曾经,水酒店是王细英不得已的选择。

如今,新院成为旧院,新店成为老店。

曾经登门喝酒的客人,成为相识多年的老友。

关门歇业,反而成为王细英最不愿意的事情。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虽然老熟客们自己喝得热火朝天,但这家店其实已经整整两个月没有正式营业了。

春节过后,店主王细英就开始照顾住院的大哥,但为了这些老熟客,她和丈夫还是会抽空来店里做酒。

因为他们知道,还有一群人在等着那碗水酒,和由水酒连结起的微妙情感。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两个月没有开门,再把生意拾起来时,王细英底气十足:

“打开门就有生意。”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对于王细英来说,水酒店是她的归宿,对于支撑起店铺的老顾客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寄托?

“只要地球不爆炸,这里不关门,我们一定得来。”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老西关濑粉店

坐落于广州市井的一家老西关濑粉店,最抢手的不是濑粉,而是秘方已近失传的水菱角。

一斗粉三十来碗,六百多只水菱角,挑面的次数两千两百次,一天最多只做一百碗。

由于产量限制,水菱角几乎没有盈利。

可如果店主伍文辉不做,那在广州可能就没人做了。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伍文辉从小跟着外婆和母亲卖水菱角。

后来为了维持水菱角的经营,伍文辉开始在卖水菱角的同时也经营濑粉,并将店铺以更多人所熟知的濑粉命名。

93年到母亲走的97年,是伍文辉人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年。

母亲癌症去世,走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留下给他。

这门水菱角的手艺,便是两人之间最坚固的连结。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城市飞速发展,房租水涨船高。

濑粉店面临搬迁,老顾客自发来送别。

有刚刚毕业、即将离开广州的大学生,这里承载了她们四年的友谊;

临别前,一碗水菱角,让告别有了另一种仪式。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熟客张阿姨,得知老店即将停业,坐地铁赶过来,打算买些水菱角粉存在家里。

纪录片以“先介绍店铺,再采访常客”的形式,跟随店铺的老顾客,揭开他们与最后一家店铺的渊源。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在张阿姨初二的那年,广州市的中学生都要北上。

出发当天,母亲一大早就用米糠扮着粉,给她煮了一碗水菱角。

那个画面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水菱角是记忆里妈妈的味道。

年过半百的张阿姨在镜头前,忍不住落泪:

“我怀念你啊,妈妈,如果你在那该多好啊。”

即使鬓已霜白,舀起那一碗熟悉的吃食,便仿佛寻回了那些最难忘的少年时光。

老店,承载着一群人的回忆,也让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将这份飘摇的记忆延续下去。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最后一个店铺》共六集,涉及六个“濒死”的行业:连环画、黑胶唱片、手工水菱角、二手旧书、自酿水酒、胶片相机维修。

每集不长不短,都在15分钟左右。

囿于时长限制,或许存在着采访内容不够深度,表达形式有些粗浅,艺术手法不够新颖等等问题,

但,能在平实朴素的镜头中,将那些记录着城市生活与变迁的老铺、与铺中人的故事一一展现,

让这些伏于城市一隅的“过气”文化重现大众视野,既是对旧时光不失温度的观照,也是对当代价值标准的多元拓展。

六个店铺,让我们看到了六个不同的世界;

也让那些不再年轻的人,感觉自己不曾被抛弃。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有人说:街边小店是区分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的细节。

当那些标记着城市味道与记忆的店铺慢慢消失,城与城、生活与生活,也逐渐趋同。

加快脚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回头看看。

央视爸爸出手,这些过气顶流还回得来吗?

时代更迭,如同日升日落。

但总有些人,选择留在自己的岁月里。

这些老铺,像时空胶囊一般,封存着夕阳的余晖。

守望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守望着同路人的精神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水酒   熟客   菱角   二手   广州   旧书   店里   出手   店铺   央视   顾客   唱片   爸爸   生意   母亲   老板   书店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