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文|赵晓璃

01

“晓璃老师,你还记得我吗?两年多前,我怀着满腹困惑找到了你......时间过得真快。如今的我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不敢说这次的选择一定就多么完美,但目前我能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压力与干劲......”


一天,我打开工作室邮箱,收到了这么一封反馈邮件。


她叫小容(化名),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直爽开朗的姑娘。


两年多前的一个午后,小容来到我的咨询室,坐下来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她就忙不迭地说:“晓璃老师,我感觉自己快崩溃了,我发现自己就是网上说的‘小镇做题家’,从小到大最擅长的就是学习考试,结果现在倒好,考上了编制内,却感觉自己毫无用武之地.......”


我给她端来一杯水,看着她额头上的汗给她递来了一张纸巾:“别急,先喝口水,我们慢慢梳理。”


小容的情绪显然得到了安抚,她变得安静了下来,呼吸声也慢慢没有那么急促了。



说起来,小容从小到大大约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资料里显示,小容出身在一座小城镇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薪族,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小容从小就是特别自律自觉的孩子,学习上基本上用不着父母操什么心,成绩还在班里名列前茅......就这样,小容的学业一帆风顺,高考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985高校。


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等小容满怀憧憬踏入大学校园后,才发现自己似乎选错了专业。


小容报考志愿的时候,对专业没有什么了解,只是听亲戚说某某专业不错,她就稀里糊涂地填报了,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后悔莫及。


不过小容依然不甘心,经过一番争取,虽然无法调剂专业了,但她还是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学,应该会有所改善吧。


但事与愿违,不论她怎么努力,她的成绩始终不如意——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满满的无力。


转眼本科四年就要过去了,小容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比较好,当时班级里的同学主要分为三个流派:一是考研党;二是就业大军;三是考公族。


02

就在小容举棋不定的时候,有位学姐的话触动了她。


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做出一个一劳永逸的选择。想想看,我们再有几年就奔三了,就要考虑结婚生子的事情了,如果工作上有起色更好,实在没起色也可以将精力放在家庭中......这个时候,稳定的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没错,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小容的这位学姐毕业后就考回了老家做公务员,她当时对小容说了这么一番“掏心窝”的话。


小容按照学姐的建议,报考了离家很近的一座三线城市的公务员,没想到她的考试等优势再次得以施展,一举考上了公务员。


然而,做了公务员之后的小容才发现,事情远没有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


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当时为了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特地选择没有专业门槛的岗位报考的。这下好了,进到体制内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各种材料很快就淹没了我:什么会议纪要、调研资料、汇报材料、各种规划、领导讲话......很快就把我折腾的不行,做起来特别吃力还没有成就感,关键到后来,不加班你根本做不完,即便做完了也要被打回进行多次修改......而且写稿子的不止我一个,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我的效率和成果都不尽如意,领导们似乎渐渐对我失望了......”小容说。


可想而知,这种“不被待见”、“被冷落”的滋味,在从小到大一帆风顺的小容这里,确实会引发较大的心理触动。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这么没用过......我也曾尝试过听写作课,但不知为何,总是在写作方面不得要领,尤其这种材料写作仿佛就是自己的短板,怎么死磕也磕不上去......晓璃老师,你能理解我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吗?”小容说着,眼里闪出了一丝泪光。



“听起来,你的处境确实不太妙。”我说。


03

通常来说,在体制内单位,由于人员相对比较稳定流动性弱,一旦大家对你形成了不好的“刻板印象”,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未来大概率上可能不会再有新的机会或发展了。


这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表面上能够给到个人不受市场风险的保护和安全感,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其实,正如所有的选择一样,对每个人而言,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即便这条路适合别人,也未必适合自己。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要搞清楚自己,否则盲目地选择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我说。


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1、不断排查,找到核心职业诉求;


在这一层面,很多人总会被“伪诉求”牵制,这一点尤其需要当心。


例如,一个极度缺钱的人会极度渴望金钱,TA会认为赚钱就是工作的全部意义,于是TA如愿找到了一份能赚钱的工作,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工作赚钱背后的某些因素是自己无法承受的,做久了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小容排查了不下三遍,反复检查诉求部分中的不合理及相互冲突的因素——最终,小容最看重的职业真实诉求才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在小容的心底,她更渴望成就感和新鲜,喜欢不断成长的感觉,只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她以为选择了稳定就可以掩盖一切,现在看来,无疑是“自欺欺人”。


2、能力梳理,看清自己的优劣势;


我告诉小容,由于每种工作交织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因此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我带着小容运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带她系统筛查了一遍能力情况,同时结合现实中的事例印证,最终我们发现,小容的能力倾向和优势指向人的部分较为明显——通俗来说,小容更擅长与人打交道,而不是闷头做事的特质。


有了这一层基础的分析与认知,小容对于目前这份工作及自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3、面向未来,搜集可能擅长或感兴趣的岗位信息。


通过职业诉求和能力的深入分析,小容对于自己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结合她之前搜集的岗位信息,经过排查,最终她将目标重点锁定在了几个岗位上。


我带着小容进一步分析了岗位中的要求及小容现状的差距,并和小容一起,制订出了大概的行动方案。


04

两年多过去了。


从小容发来的反馈邮件来看,后来的她转行去了新媒体运营领域,按照她的说法,这个行业的压力和竞争虽然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工作内容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做起来很有成就感。


“至关重要的是,现在的公司氛围比之前好太多了,同事们都比较年轻,没有相互猜忌和斗争,老板也比较近人性化,加班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了......”小容在邮件中写道。


对于自己的未来,小容也有了进一步的考虑和规划(涉及隐私,略)。


“离开体制内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有一天我要活出个名堂出来。现在我的心态却不一样了,因为我每天都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每天过的很充实......我相信,只要我一步步走好今天,未来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邮件的结尾,小容写道。


行文至此,我想起作家李尚龙写过的一段话——


“人最可怕的不是给自己贴标签,而是贴了标签就把自己牢牢控制在标签中,从此,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人设越来越不敢崩,活成了一个狭隘的人。”


希望看完本文的你,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985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璃语生涯创始人。著有《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等,2021年新书《能力突围:职场加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和方法》持续热销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体制   感觉   废物   从小到大   成就感   公务员   岗位   成绩   邮件   稳定   能力   老师   领导   材料   工作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