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美国有两个名叫伯恩斯坦的作曲家,一位是埃尔默·伯恩斯坦,还有一位是伦纳德·伯恩斯坦。两人年纪相仿,并无血缘关系,不过他们的职业生涯却有不少相似之处。

两人从小就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也都受到过著名作曲家阿兰·科普兰的赞赏和指导,导致他们的作曲理念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懂得使用爵士素材。不过,埃尔默的主要作品是电影音乐,好莱坞是他的舞台;伦纳德的成就则是音乐剧,最有名的莫过于《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他是百老汇的明星。

本文要讲的是埃尔默·伯恩斯坦。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埃尔默·伯恩斯坦

1950年,他初入好莱坞,准备在电影音乐领域大展身手。彼时,正值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伯恩斯坦思想前卫,拒绝到参议院的非美活动委员会指认拥有左倾思想的电影界人士,随即被当局列入政治观察名单。很多片厂因此不愿聘请他作曲,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刚入好莱坞就被卷入政治风暴,伯恩斯坦并未就此消沉下去,他转而为一些低预算的B级科幻片配乐,希望以此度过这段危机。

关于这一时期的伯恩斯坦,电影音乐史学家乔恩·柏林格(Jon Burlingame)给出了较为客观的评述:“虽然伯恩斯坦被迫为低预算的科幻动作电影工作,然而,其中有两部电影《机械怪兽》(Robot Monster)和《月光之女》《Women of the Moon》直到现在依旧是某些影迷狂热喜爱的作品。”因为这些影片预算很低,伯恩斯坦必须放弃管弦乐,但“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并在早期电影中开创性地尝试电子音乐。”

如今,电子音效早已是科幻动作配乐的必备法宝,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伯恩斯坦的尝试的确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就这样在B级片中转悠了好几年,伯恩斯坦的才能开始引起伯纳德·赫尔曼的关注。后者向电影界大力推荐这位优秀的年轻作曲家。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爵士歌手弗兰克·辛纳屈主演了影片《金臂人》,彼时,爵士配乐风刚刚兴起,该片导演普莱明格对伯恩斯坦之前为影片《惊惧骤起》(Sudden Fear)创作的音乐大为欣赏,于是邀请他加盟该片,希望他谱写出与辛纳屈交相辉映的爵士乐章。伯恩斯坦不负重望,用热情的爵士乐音,完美映衬出辛纳屈饰演的男主角的痛苦情感。该片配乐也吸引了众多爵士好手前来演绎,小号名家肖蒂·罗杰斯(Shorty Rogers)召集来一个大摇摆乐队,其中包括伟大的爵士鼓手谢利·曼尼(Shelly Manne)。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金臂人》剧照

《金臂人》之后,爵士乐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迅猛发展。伯恩斯坦也趁热打铁,为另外几部电影创作了风格相近的爵士配乐,例如《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和由琼·芳登(Joan Fontaine)主演并荣获奥斯卡提名的《神女生涯原是梦》(Walk on the Wild Side)。

第二年,与伯恩斯坦政治立场相左的导演塞西尔·戴米尔(Cecil B. DeMille)开始拍摄宗教片《十诫》,伯恩斯坦为该片谱写的音乐堪称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代表作,也就是从《十诫》开始,作曲家不再仅仅固守爵士乐的阵地,其创作才华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根据国内乐评人韩斌在《电影音乐白皮书:史诗年代》一文中的记述,我们了解到关于这部配乐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十诫》当年耗资1300万美元,堪称巨制。戴米尔以擅长拍摄史诗片闻名,他的成名作便是《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这次,他请来“宾虚”的扮演者查尔登·海斯顿来饰演摩西。该片气势磅礴,尤其是劈开红海的特技在当时堪称一绝。

戴米尔首先想到的是老牌作曲家维克多·杨,不巧的是,当时杨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就在《十诫》上映的当年,杨因病去世),他推荐了一位青年作曲家来为《十诫》谱曲,这个人就是伯恩斯坦。

戴米尔对彼此的政治分歧毫不避讳,他邀请伯恩斯坦加入该片的配乐阵容。对于伯恩斯坦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一开始戴米尔并不太看好这位年轻人。最初,戴米尔只是希望伯恩斯坦协助创作一些埃及的舞蹈场面音乐,可是,当伯恩斯坦锲而不舍地把自己谱曲后的钢琴缩谱弹给德米尔听之后,戴米尔被伯恩斯坦优异的表现折服了,随即让他把整部配乐包办下来。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十诫》剧照

戴米尔对配乐的要求相当高。伯恩斯坦自然不敢怠慢。在乐队配置上,为了刻意强调史诗片的宏大气势,他采用一支71人的管弦乐队,其中圆号就有8支,远远超过普通的大编制交响乐队。

《十诫》中最吸引人的场面无疑是摩西过红海,伯恩斯坦为此创作了一段带有希伯来音乐风格的进行曲,这个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散发出典型的好莱坞式异国情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坦没有拘泥于希伯来或者埃及音乐素材(直到今天,许多作曲家面对异域题材时,均喜欢用一些古民族乐器来与地域本身形成呼应),而是一切从画面的实际需求出发。例如,他在影片中采用了一种早期的电钢琴“诺瓦科德电风琴”(Novachord),该琴有6个八度,形似钢琴,不仅可以弹奏单音,还可演绎和弦。音量用脚踏板操纵,踏板还可以延长音效。这种现代乐器与古埃及或者希伯来音乐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却获得了动人的效果。

《金臂人》与《十诫》的配乐工作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展开,用柏林格的话来说:“伴随着那些背靠背(back-to-back)的配乐,这位大师开始作为电影配乐家被世人广泛认可。尤其是《十诫》和《金臂人》,实际上改变了美国电影音乐的声音趋势,使好莱坞生成了新的风格和音调,令同时期的配乐家们都跟随着他前进的脚步。”

这一时期的伯恩斯坦几乎是好莱坞新风尚的代名词。他的每一次出手都能在好莱坞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伯恩斯坦继续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七侠荡寇志》剧照

1960年,他为西部片《七侠荡寇志》(The Magnificent Seven)谱曲。该片剧情简单,结局充满了英雄式的悲壮感,后来被认为是最家喻户晓的美国西部片。伯恩斯坦为影片导入美国民谣元素,并且谱写出一曲激昂优美的主题音乐——如马儿飞驰般的进行曲。一连串颇为奋进的跳跃音符在开场便将情绪迅速提至高潮,随后,舒缓的弦乐铺陈开来。这首音乐后来摇身一变,被万宝路公司用在了香烟广告中,迅速红遍全球。

更有趣的是,许多年后该曲传至大洋彼岸的中国,并迅速取代《拉德茨基进行曲》,成为各大重要颁奖典礼的御用背景音乐。

《七侠荡寇志》为美国西部片定下了最纯正的声音范本,伯恩斯坦再次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该片导演约翰·斯特奇斯(John Sturges)对伯恩斯坦的音乐相当满意,随后又与其合作了《第三集中营》(The Great Escape),该作同样成为伯恩斯坦六十年代的妙笔。

接下来的1962年,导演罗伯特·马利根(Robert Mulligan)开始拍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这部讲述种族歧视的电影吸引了众多明星加盟,风流小生格里高利·派克在片中戴起一副宽边眼镜,一改往日的青春洋溢,变得老成持重。影片着力探讨人类的善恶主题,知更鸟这一与影片情节并无联系的事物,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代表了那些天真的无辜者,而“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罪恶毁灭天真无辜者的故事。

这部配乐对于伯恩斯坦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他反复研究剧本,最终意识到,这部反映种族歧视的影片,拥有小中见大的绝妙视角,一切的罪恶都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完成的。根据这一出发点,伯恩斯坦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国声音,就像他的导师柯普兰的风格——典型的小型乐队编制。伯恩斯坦为这支小型乐队构建了简单的织体结构,并不时加入钢琴的单音点缀和长笛独奏,听起来如同是一个孩子单纯的记忆展现。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杀死一只知更鸟》剧照

正如柏林格所言:“没有任何一部影片可以总结伯恩斯坦无与伦比的职业生涯,但《杀死一只知更鸟》代表了他的许多优点,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他成为好莱坞最受尊重的作曲家之一。”事实上,这也是伯恩斯坦本人最喜爱的一部配乐。该作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好莱坞在处理社会性严肃题材时所固有的大编制管弦乐思路,更多吸取了欧洲电影音乐的丰富营养,这样的声音美学在好莱坞随后的三四十年里被广泛接受。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已经能听到伯恩斯坦中后期电影配乐的某些特征,比如富有弹性的节奏,延展性较强的旋律线,不复杂但颇有质感的配器手法,这些因素造就了伯恩斯坦配乐的一大特点:与剧情充分融合,又适宜于单独聆听。

直到九十年代以前,伯恩斯坦都没有停止过自我挑战,他在七八十年代依旧持续突破着新的领域,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将许多精力投入到喜剧题材配乐中,他与长盛不衰的导演兼制片人伊万·雷特曼(Ivan Reitman)和喜剧导演约翰·兰迪斯(John Landis)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

七八十年代,伯恩斯坦的配乐库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以下这些轰动一时的喜剧片占据:《动物屋》(Animal House,1978)《肉丸》(Meatballs,1979)《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1980)《宇宙奇趣录》(Heavy Metal,1981)《杂牌军东征》(Stripes,1981)《颠倒乾坤》(Trading Places,1983)《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1984)《神勇三蛟龙》(Three Amigos!,1986)《滑稽农场》(Funny Farm ,1988)等等,几乎都是伊万·雷特曼或者约翰·兰迪斯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影片题材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伯恩斯坦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深刻,不过,这些音乐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伯恩斯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早期的爵士风潮、史诗配乐、到后来的西部之声、社会性题材,再到喜剧音乐,九十年代以前的伯恩斯坦用跨度极大的创作领域,赢得了好莱坞各种类型导演的尊重。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埃尔默·伯恩斯坦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好莱坞观众享受着伯恩斯坦用滑稽幽默的音乐为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这位拒绝被限制的作曲家开始关注独立电影。到了1989年,年近七十的伯恩斯坦不再热衷于喜剧题材,他先是拒绝了《捉鬼敢死队2》(Ghostbusters II)的配乐邀请,然后将兴趣放在独立电影名篇《我的左脚》(My Left Foot)上。该作开启了伯恩斯坦的下一个重要创作时期,也是其晚年风格的开山之作。

《我的左脚》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克里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的自传,讲述了因小儿麻痹症而全身瘫痪的布朗依靠唯一可以活动的左脚来改变自己人生,并成为画家和诗人的故事。影片剧本深深打动了伯恩斯坦,他向爱尔兰制片人诺埃尔·皮尔森(Noel Pearson)承诺会为身残志坚的克里斯蒂·布朗免费创作配乐。而该片导演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彼时还是电影界的新人,《我的左脚》后来大获成功,次年,谢里丹拍摄《田野》(The Field),依然是独立电影,伯恩斯坦再次操刀配乐。

在《我的左脚》里,伯恩斯坦运用马特诺电子琴(一种电子合成器),与管弦乐、竖琴搭配得极为协调。整部配乐急缓分明,强弱分明,很多地方暗藏杀机,尤其是定音鼓配合弦乐的密集节奏,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的抒情乐段则延续着伯恩斯坦一贯的悠扬大气,长笛和竖琴往往出现在点题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马特诺电子琴在各个乐段里时而出现,时而隐匿,偶尔进入叙述又很快离去。这部配乐中,合成器的运用是最大的亮点,总是在主题旋律出现前出场,给观众直接的聆听启示。

《我的左脚》可以明显感觉到作曲家在晚年刻意回归管弦乐的朴实技法,不再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曲风愈发浑然天成。包括后来的《大河恋》(River Runs Through It)以及《远离天堂》等等,都延续了这类缓慢悠长的“叙事诗”风格。

埃尔默·伯恩斯坦:见证了好莱坞半个世纪变迁的作曲大师

《我的左脚》剧照

在伯恩斯坦的晚年生涯中,还有一位导演不得不提,那就是马丁·斯科塞斯。

晚年的伯恩斯坦几乎是斯科塞斯最完美的搭档,两人在一起合作了七部影片,包括家喻户晓的《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和《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纯真年代》中那二十几段富丽堂皇的古典乐章令人回味无穷,仿佛听到了黄金时代遗留下来的声响,典雅隽秀,韵味十足。

中国的影迷和乐迷是从伯恩斯坦的晚年作品开始认识这位乐坛常青树的。许多人以为看上去和蔼可亲的白发老者总是喜欢以朴实舒缓的曲风示人,然而却忽略了伯恩斯坦早年的激情岁月。那时候,他作为破旧立新的弄潮儿,曾经引起过业界极大的争议,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新一代的人们提到埃尔默·伯恩斯坦这个名字时,总是怀有无比的敬意和尊崇。虽然只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但伯恩斯坦与他的偶像赫尔曼一样,是不需要用奖项来衡量的配乐大师。

对于这样一位曾引领过数次电影配乐潮流的作曲家,我们只需要记住柏林格的评价:“伯恩斯坦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音乐属于他自己。显而易见的是,这个男人会被铭记,他的音乐会一直持续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伯恩斯坦   好莱坞   希伯来   米尔   布朗   知更鸟   美国   左脚   爵士   作曲家   题材   见证   导演   大师   影片   世纪   电影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