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2017年,自《我的前半生》上映,“前夫哥”一词便迅速火了起来。哪怕已经过了3年,“前夫哥”陈俊生的“懦弱”形象依然让人们印象深刻。在最新一期《极限挑战6》中雷佳音的呆萌本色,让我再次重温了《我的前半生》这部集职场、婚姻为一体的“人性”经典剧。

在《我的前半生》中,很难不让人们把贺涵和陈俊生联系在一起,同样的年轻有为、身居高位,和同一个女人有着情感纠葛。但是相对于陈俊生,人们更喜欢沉稳自持的贺涵,无关外貌,而是处世风格,及面对困境的处理方式。

在遇到强大的压力时,贺涵可以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陈俊生在强压下,内心碎成一地“渣”。抛开外表与地位,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其实,用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概念“刺激反应模型”就可以很好的进行解释。

那么“刺激反应模型”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无声无息地拉开人与人的差距?我将以陈俊生和贺涵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第二部分,我会谈谈为什么我们很难意识到“刺激反应模型”,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我会结合现实生活分享如何清晰意识“刺激反应模型”,正确处理负面事件带来影响的三个方法论。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01、拉开陈俊生与贺涵差距的“刺激反应模型”是什么?这种心理是致使每个人做出不同选择的重要原因

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一书中,关于“刺激反应模型”,作者史蒂芬·柯维说: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是如何应对这个距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接收到刺激和要做出的反应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用什么样的反应来做选择的自由。

比如说,在职场中领导催促工作,有的人会欣然接受快速完成任务;而有的人内心会特别烦躁;和其他部门同事讨论一个新的项目时,被同事批评想法单一,有的人会积极的探寻新的方式,但有的人会特别恼火。

其实“刺激反应模型”,在我们遭遇负面事件时表现的会更加突出。选择是用积极乐观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来对负面事件做出反应,决定了事情结果的走向,甚至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在这次的疫情中,每个家庭面对“宅在家”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家庭做出了焦虑、烦躁的反应,家中不时的产生争吵;而有的家庭做出乐观、积极的反应,一家人一起做游戏、吃美食,其乐融融。

当我们一遇到负面事件就产生负面情绪的中间反应过程,就是“刺激反应模型”发挥最大效能的时候,每个人选择做出的反应不同,带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我们无法阻止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刺激反应模型”。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那么在《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和贺涵的“刺激反应模型”是如何让两个人拉开差距的呢?

在“刺激反应模型”不同的作用下,陈俊生和贺涵在面对负面事件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差距。因此,大多人喜欢看“人生导师”贺涵,不喜欢“懦弱前夫”陈俊生。

在我看来,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做出的选择,会影响到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反应来面对一件事,处理一件事,“刺激反应模型”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隐形“利器”。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一家公司的精英,十几年后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没有正确运用“刺激反应模型”,没有处理好应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这一段过程,致使自己经常陷入到负面的情绪中,无法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甚至家庭关系也岌岌可危。“刺激反应模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也是我们最需要意识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处理事件的反应及走向。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02、为什么我们很难意识到“刺激反应模型”?透过“迷笼实验”,理解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大多数人在面对负面的事件时,会直接产生负面的情绪。这是因为在刺激与反应这一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有意识到在刺激和反应中间还存在着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依然是按照过去的习惯、经验模式自动化的处理负面事件,这也使得一发生负面的事件,人们就会激起负面的情绪。

但是贺涵在遭遇负面事件时,他首先会想出处理方案,而不是陷入情绪中,使得人生的选择权一直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因此,从贺涵处理负面事件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人们过去的习惯和经验模式,会使得在遭遇负面事件时,产生的情绪及处理方式对人生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积极,还是一蹶不振,在刺激与反应这一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当负面事件来袭,我们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去应对,其实是可以在刺激反应这一过程中做出选择的。当我们意识到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型”,就可以刻意的练习,从消极情绪中恢复力量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负面事件。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 桑代克,从事心理学研究长达40余年,他有一个最著名的“迷笼实验”,就可以说明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会形成联系或联想,换句话来讲,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联结”。

桑代克把饥饿的猫禁放在特制的笼中,笼外放着鱼或肉。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猫急于出笼,乱砸乱撞,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出而得食,接着重复进行上述实验,猫的错误动作会减少。如此反复实验下去,猫的错误动作和出笼时间逐渐减少。

根据多次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引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由此,桑代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理论。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刺激反应模型”的本质就是“联结”,在某种刺激下,我们会根据已有的习惯或者经验,做出反应,从而产生行为。所以,“刺激反应模型”会致使我们在遭遇负面事件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凭着已有的思维定式去做出判断。

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陈俊生一样,在处理罗子君和凌玲的感情问题时,用的是同一种方式,消极、不做出正面的回应,逃避现实,没有承担一个丈夫应该尽的责任。无论是让罗子君搬出大房子的低迷,还是在知道凌玲成为陷害唐晶的帮凶后的妥协。

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负面事件的发生,我们所做出的反应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在“刺激反应模型”这一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出选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的方向及结果。因此,学会正确意识“刺激反应模型”,是解决人生困境的重要因素。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03、如何意识“刺激反应模型”,正确处理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结合《我的前半生》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谈谈这三个方法

在《我的前半生》热播之后,人们从最初讨厌“前夫哥”陈俊生,到后来对这个人物记忆深刻。除了雷佳音的精彩演绎之外,还有的就是陈俊生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和陈俊生一样很容易陷入到消极情绪中,没有办法清晰的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因此,在这里我要分享三个能帮助大家清晰意识“刺激反应模型”,正确处理负面事件的方法论:

1.区分“思维定势犬”,正确面对负面事件

在《抗压力》一书中,作者久世浩司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定势犬”。简单地说,就是当人遇到负面事件产生负面情绪的这一过程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发生的极其迅速,像一只咆哮的狗,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情绪。

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时,“思维定势犬”表现的会更为积极,让大多数人陷入到消极的想法中,产生消极的行为。

比如说,当手头上的工作临近截至日期,还没有做完时,“思维定势犬”就会开始叫,“工作还没有完成,领导一定会骂我”,然后乱了分寸;在工作汇报时出现了问题,“思维定势犬”又会开始叫,“完了,大家一定在嘲笑我,太丢人了”,在之后的与同事相处中总是不敢表达想法。

因此想要清晰意识到“刺激反应模型”,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和“思维定势犬”区分开。我们可以听“思维定势犬”嚎叫,但是不一定要按它的叫声来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在“思维定势犬”嚎叫的时候,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这是情绪,要学会从旁边去看待,给自己和情绪加一道防吠墙。负面的事情只是事情,而我们要做的是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解决它。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2.践行“班尼斯特定理”,增强高压力下的信心

在体育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叫做班尼斯特。他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但在班尼斯之前,人们觉得这件事情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从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都判断说,人的体能是不可能在4分钟之内完成一英里的。

但班尼斯特就成功挑战了这一“不可能”,他用了3分59秒,实现了一英里4分钟这个原本不可能的目标。在此之后,在他创造纪录的那一年,打破这一纪录的人有3个人,在第二年有300多人,第三年还有人不断刷新纪录。不是说人的体能很难完成这一目标吗,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完成了?

这是因为大家发现班尼斯特能做到,那我也可以。也就是说,原来人们听到“四分钟跑完一公里”这一刺激,下意识的反应是不可能。但当班尼斯特做到后,其他田径运动员认为自己也可以。

因此,正确面对高压事件、负面事件时,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和“班尼斯特”一样的榜样,增加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在接收到刺激,做出反应这一过程中,增强面对问题的信心。“别人可以,我也能行”的想法,会帮助我们有效的提高“刺激反应模型”的正向效能,帮助我们选择一个积极的处理态度。

《我的前半生》:用“刺激反应模型”解读陈俊生与贺涵的心理差距

3.学会“视角转换法”,重新拿回人生选择权

在遭遇困境时,我们经常会使自己用“受害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使得我们在接受到刺激时,总会朝着负面的方向思考,使得我们在困境中越陷愈深。但如果我们在接收到“困境”刺激时,转换成“克服困难的振作者视角”,解决问题的情绪就会变得积极正向。

我们要明确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必然要经历精神上的苦痛,面对挑战后的经验,才是人生真正的阅历。专家把这个过程称为Post Traumatic Growth,中文叫“创伤后成长”。指的是我们体验过精神痛苦之后,在危机中挣扎最后成功地克服危机,整个过程产生的积极心理变化,能使人真正的成长。

因此,即使我们在“刺激反应模型”中,沦陷了自己的情绪,也要快速的转变自己的视角。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我一定会渡过这个难关。”给自己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重新拿回”刺激反应模型“的掌控权,不被眼前的问题蒙蔽双眼。

就如贺涵在最后面临事业的危机时,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外界指责,而失去本心,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会“视角转换法”,在困境中,找到处理负面事件的解决方式,更有力的来应对“刺激反应模型”这一过程中,我们曾经的习惯和经验。从消极情绪中挣脱,做出正向积极的选择。

写在最后:

很多人反复观看《我的前半生》,是因为在里面可以找到生活中的自己,并且可以找到正在遭遇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向往着“贺涵式”的成功,但是大多人把自己活成了“陈俊生式”的低迷,原因很简单,心理上的差距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但是如果可以清晰的认识“刺激反应模型”,并且学会正确处理负面事件带给我们的影响,就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距。在这篇文章中,我提供了三个方法论:区分“思维定势犬”,践行“班尼斯特定理”,学会“视角转换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转换法   尼斯   模型   差距   心理   前半生   定势   消极   负面   困境   情绪   思维   现实   事件   人生   陈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