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之前从未关注过苏洵,对他的记忆也仅限于他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而且还有个舞文弄墨的女儿,家中重视教育,不然也不会一家出这么多文人了。

后查阅与王安石相关资料时,看到苏洵曾说这样评价过王安石:“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出自《辩奸论》,意思是说如此邋遢之人也能饱读诗书,谈古论今?单纯理解这句话会以为是苏洵瞧不上王安石,但结合语境来看可能就不会如此严重。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苏洵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认为了解一个人的性格需从小处着眼,当他和王安石一同进餐时,发现这人装扮随意,吃起饭来也没有什么吃相,甚是无礼。所以他才做出如此感叹。

通过了解苏洵的经历,竟发现他可以被称为“奇人”一个,在我看来,他的经历有三奇,一奇焚书苦读,二奇父子成名,三奇不参应诏。

一奇,焚书苦读

少时苏洵似乎继承了父亲苏序的特质,不喜读书,比较顽皮。当时光来到他25岁时,他突然灵光一现开窍了,想起读书了,在他第一次给欧阳内翰书的信里写着:“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少年郎要发奋了。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刚开始读书的头两年他仗着自己聪明,学个一知半解就以为读懂了全貌,而且还很藐视他的同班同学,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凭着一腔热情和对自己满满的自信,27岁的苏洵参加了举人考试,结果可想而知——落第。

苏洵意外的同时非常失落,他回到家中拿出自己的撰稿一篇篇不停地读,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觉得自己写的什么玩意儿。一时愤羞,苏洵将这些旧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随着火光四射,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之前是多么自持清高,多么狂妄自大。这一场火烧掉的不仅是旧稿,还是昔日里玩世不恭的态度。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从此,27岁的苏洵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发奋读书,这一读便是一生。

据说,发奋读书的苏洵常常忘我,就连端午节都将自己关在书房内闭门不出,夫人担心他肚子饿便送去几个剥好的粽子和一碟白糖。待到午时收拾碗盘时发现粽子没了,糖还在,再看苏洵嘴边黑白一片,白的米粒,黑的是墨汁,原来他只顾读书,将墨汁当做白糖就着粽子吃了。

看着苏洵的样,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改变后的苏洵不仅自己读书,也教儿女读书,苏轼小时候未上学堂之前就常伴父亲身旁学习知识;而苏洵的老婆也不是大字不识,她也常教儿女读书。

这一家子的读书氛围在苏洵的影响下越来越浓厚。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二奇,父子成名

按理说,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苏洵也不例外,景祐四年(1037年)和景祐五年(1038年)参加了两次考试均落第后,苏洵似乎就对考试不再抱有希望。他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游历的日子,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起来。

游历各地的同时,他结交文人与当地官员,自己的交友圈和资源圈都得到了扩充。

成都官员张平与苏洵是好友,他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却未得回应。虽说张平也是官员,但官员与官员的级别差距不一样,说话的分量自然也不一样。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如果说苏洵在出仕的道路上没有努力是假的,可能是时运不济所以他一直未等到机会,没有舞台的时候就踏实读书,并教儿子一起读书,这算是苏洵的大部分生活了。

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应试,这一次他得到机会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他的文章大加赞扬,有了欧阳修的肯定,苏洵瞬间在京城成为名人,各路官员和文人都想与之相识,赞其文采。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苏轼和苏辙也是替父增光,两人竟同时高中,一时间,苏家真是轰动京城,多少申豪官家欲巴结。可现在的苏洵早已不是25岁时年少轻狂的苏洵,他早已看透人世炎凉,明白别人的趋炎附势是怎么回事。

以前,小官张平举荐他未果,现在则因得到欧阳修的肯定让他誉满京城,面对现实他反倒异常淡定。

三奇,不参应诏

如果是对权贵们的热情,苏洵只是小心表达感谢就好,那他对皇帝让他应诏的拒绝就表现了他超然的态度。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派人召苏洵到舍人院应诏,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或许是因为两个儿子都已高中自己读书的结果也有了印证,或许是担心应诏不上反倒成人笑柄,或许是在京城的日子里让他参透了世人炎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拒绝了宋仁宗。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在京城短暂居留后他便携家人一起回了四川老家,蛰居家中继续读书。

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成为了秘书省校书郎,后与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这是他一生苦读唯一出仕的一次,而且不是通过应诏,是被正当红的大臣举荐获得。

治平三年(1066年)《太常因革礼》修撰完毕,苏洵也自觉一生使命完成,四月病重随即去世。

他的一生,前25年浪荡玩耍,后32年钻研苦读,如果说刚开始苦读是为了出仕的话,那连续失败后继续苦读可能就是为了读书、做学问了。所以苏洵在历史上的称谓就是“宋朝文人。”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当然,苏洵之所以能安心潜读,并潜心教育子女读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养家负担较小,因父亲健在,苏洵不用过多考虑养家问题,他有大把的时光,而且他的父亲苏序,继承家中田产,虽谈不上大富可在灾荒之年仍有余米拿出来赈济乡民,可见条件不差。

除了良好的家庭条件不用为生计忧愁外,苏洵还娶了一个好妻子,程氏,她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从小接受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助苏洵一臂之力。

唯一可叹的是,苏洵半生苦读,期间参考未中,小官推荐未果,直到获得位高权重的欧阳修肯定,以及韩琦的推荐才正式出仕,想必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曾感到彷徨吧。

苏洵,虽我读书晚但我一直在努力,虽没儿子有但我也是文人

如果他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跟王维一样从小出门背负养家重任,或许就是另一种人生了。

一个人的成功,有才是必须的,但有才也不是万能的。


--end--

作者:码字的颜言 码字探寻世界!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大理寺   文人   儿子   京城   炎凉   墨汁   码字   诗书   发奋   白糖   粽子   官员   家中   父亲   条件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