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大约距离现在七八千年前,在广大的“中国”地区,已有很多“现代人类”的后代分散在各处。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在南方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有村落、水井和船只,他们已经充分知道怎样利用水资源作为维生之用。在北方,种植稻米文化也扩散到汉水流域,甚至于汉水上游的汉中也已经有水稻制作。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逐渐发展了以湖熟文化为典型的许多水稻种植的村落。农业种植在当时已是重要的生产方式。

而距离现在一万年前的东北地区,黄牛已被驯养为家畜。中纬度的中国北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小米成为最普遍的农业活动。

基于以上不同地区的生产发展,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三种形态的文化:

01:村落的建筑建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或挖掘水塘与水沟等灌溉系统。可以满足水稻种植依靠的水源,且能避免水灾。

02:生产小米的村落,以建立在河流的二道塬上最为常见。

03:以养牛为主的部落则在向阳的山坡地或山谷最为常见。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不同的地形、生产方式孕育出不同的地方文化。人类族群的分布,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不是以血缘为主,而是按照生活方式来区分作为各自认同的文化基因。

畜牧业文化的人群被称为“狄”,携带长弓的渔猎族群被称为“夷”,种植小米的人群有刀耕火种(焚烧森林)的习惯,他们则被称为“烈山氏”“神农”或“后稷之后”。后世的“周”则是田野的象征。

村落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壮大,随之形成保护部落的城墙,并有了生产和社会上的分工。在东北辽河区域有红山文化、南方浙江的良渚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在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之间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古代文化。

随着地球的变化,水分减少,植被完全改变,温带植物的生长逐渐南移,北方以畜养为主的草原民族也随之南移。伴随南下,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和文化居民,经历了剧烈的生态变化和相应的族群冲突。例如,五帝时代的族群斗争。(五帝包括了炎帝、黄帝、太昊、少昊和颛顼。)

在几大文化逐渐衰败的过程中,地球也迎来了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距今大约四千年时,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朝代——夏。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夏朝”能够脱颖而出,全都仰仗于它的稳定,尽管它没有红山文化的精美玉器、大汶口文化的彩绘陶器,也没有巨大的公共建筑和墓葬群。但这群人沿黄河而居,老老实实地靠耕种土地谋生,他们的资源只是不断地循环使用,且保持稳定的成长。

“这一地区从黄河三角洲的顶端一直到关中,包括山西运城的平原,这一地区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核心地带。 根据传统年历计算,夏后氏曾享祚将近200年,即使中间有过中断,这个霸权的延续也足够建立一个相当稳定的权力中心——这就是核心地区出现的第一个阶段。” (摘自第二章)

“随之出现了商,在《易经》和《楚辞 天问》中,都曾提起,商代的祖先在渤海冲积平原上曾与放牧为主的易氏有过密切的来往,但他们向中原扩张的原因却不得而知。

商是一个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且拥有战车和马匹,且组织相当复杂的时代。商王国不直接治理各地,而是以城邑管理,关系越近越靠里,是一个同心圆的布局,即所谓的“内服”、“外服”、“五服”、“九服”等。远在关中的西周称“商人”为“大邦”足见商王国力量的强大。”(摘自第二章)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后来,西周的力量强大到足够威胁商人。西周集合了殷商的北面、西面和西南面的一些部族,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势,终于替代殷商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周朝将首都放在自己的大本营关中,且在殷商地区建立成周作为统治东方都邑。由此宗周和成周构成了周人政权椭圆疆域的双中心,彼此相依,互为唇齿。

周人又通过与外族联姻,将所有封君成为周人的亲属,他们编织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将所有族群笼罩在内,并不排斥外人,与外人通婚长期共存,逐渐结合为一体。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下”,这个“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将各种文化吸纳进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远而渐变,共存又不排他,建立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自第二章)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周平王的东迁将历史带入到春秋时期。

“此时,“华夏”二字诞生。“华”是华美,“夏”是伟大,华美而伟大的文化,就是华夏,这是当时中原自以为是优越文化的宣传。与“华夏”这一名词对应的则是“中国”一词,此时的“国”指的是范围,范围之内的地区就是“国之中”,简化称为“中国”。”(摘自第二章)

春秋时代逐渐形成的内外界线,恰恰反映了当时在周王朝封建体系下的国家逐渐融合,又逐渐将国内和邻近其他族群分别融入这一系统之内,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天下”世界。

““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摘自第二章)此时的中国是多么地大气磅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

当历史来到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第一期霸权的诸侯国有郑、卫、宋、齐和鲁,这一阶段特征是尊勤君王,但不攘斥外夷。在霸权战争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齐、晋、楚以及吴和越。伴随南方的楚逐渐强大。西方的秦也强盛起来。所以,秦国也参与到春秋战国的争霸中。

读书分享《说中国》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巨变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春秋战国持续了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乱世。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乱世中,中国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终于整合为秦汉大帝国的基础。

经过五六百年的巨大变化与融合,中国和中国人从封建制度下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人”开始具有自己独自寻找的意义,不同思潮相互碰撞,可以说这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代。

注:本文依照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中国》一书中的1-3章部分,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撰写而成。文中引用书中的句子均采用“”引号引用并注明了出处。

本文的目的在于分享和推荐书籍,不作他用,特此说明。

作者:码字的颜言,文中使用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汉水   关中   中国   殷商   时代   中原   华夏   西周   春秋战国   霸权   巨变   水稻   族群   石器   村落   活力   地区   文化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