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乡土中国》—秩序与无讼,那些变化与不变

继续分享《乡土中国》这本书,今天分享的小节是“礼治秩序”和“无讼”。

读书之《乡土中国》—秩序与无讼,那些变化与不变

原文摘抄。

①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秩序)

②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大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礼治秩序)

③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礼治秩序)

④ 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无讼)

以上三点来自“礼治秩序”和“无讼”篇。

礼治秩序的变化

读书之《乡土中国》—秩序与无讼,那些变化与不变

在1948年的中国,也就是这本书首次出版的年代,在乡村有一块土地人就仰仗这一块地养活一家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社会发展到现在,乡村中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礼治秩序变化还是挺大的。

婆婆家在北方农村,在婆婆那一代外出打工的人还是少数,尽管种地的收入有限好歹能吃饱。有几个大胆的出去闯社会的要么赚钱回来炫耀一番,没过两年偷偷回村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要么出去了就不回来了,也不给家里捎个消息,是死是活没人知道,但所有人都清楚一点就是‘他混的不好’不然怎么会没有消息呢?

到了我老公这一代,开明的家长让娃娃们去镇上念初中,学得好的考高中考大学;学的不好的考中专或出去打工念书。保守一点的家长则认为农民家的孩子就该守着土地,城里有什么好非要往那地方跑。

我婆婆属于保守派,她当时反对家里孩子上学,一是没钱供二是觉得女娃读了书也要嫁人,男娃读了书还要养家,不如踏实在家里种地。可孩子们都不听她的,坚持上学,毕业了自然也都在城市工作。

婆婆年龄大了也来到城市,刚开始她干什么都不好意思,总觉得会被城里人笑话。在城里待的久了她发现城里的确好,光是上厕所就比农村老家好很多。和她聊起在自己老家好还是在城里好的时候,她会不好意思地说那肯定是城市方便更好啊。

同化一个人不需要进过几代人,只需要让她身处一个环境中去感受就可以。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礼治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更不用说现在耕地集约化、城镇快速化了。

礼治秩序在改变,“无讼”的观念却仍根植于人心。

读书之《乡土中国》—秩序与无讼,那些变化与不变

作者费孝通在书中举了这样一则例子,说的是一个村里男人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另一个男人睡觉,他将第三者暴打一顿。

按照法治的观点,被戴绿帽子的男子发现家里出现第三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收集证据然后告官,不能擅自打人。但在乡俗民风中,他打第三者的做法是对的、没毛病。

作者透过这个例子说明“无讼”的意识深刻地根植在人们心里,无讼是什么意思呢?无讼就是凡事尽量私下处理不要对簿公堂。

这一点到现在也有迹象可循。

比如,我同学家哥哥结婚后没多久要分家,对于家产怎么分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一家人闹得很不愉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法院。可没有人会走这条路,而是找村里的长者和村委到家里坐坐,聊天解决这件事。大家的共识是有外人即使不那么公平也是相当公平的。

对于无讼这一点,我觉得不仅仅存在于乡村,也存在于城市。人们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是要解决,可前提是不伤和气地解决。这几乎是国人的意识形态。

可因为城市生活,人们变成了小分子,矛盾和冲突不常发生。在乡村,通常是由一两个姓氏或几个家族世代生活于此组成的生活单元;当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有时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更是一个家族或姓氏的事。所以“无讼”这件事在乡村更具代表性。

2021-01-31日分享完。


作者:码字的颜言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乡土   秩序   乡绅   大烟   长子   中国   婆婆   乡村   城里   冲突   矛盾   家里   父亲   不好   社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