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杀人犯》,华语片遭遇的双重标准窘境

电影:《杀人犯》,华语片遭遇的双重标准窘境

09年7月9日在港上映电影《杀人犯》,约上映一月,收1170万港元下画,预期9月登临台湾,内地上映的时候更名为《罪与罚》,因结局改动,整体效果大打折扣,票房寥寥。

幕后新晋导演周显扬、编剧杜致朗,据称颇为强大的制作、发行班底,台前影人郭富城、张均宁、张兆辉、钱嘉乐、陈观泰,其他角色演员恕不罗列。

在当时的香港影市,上述组合价值几何?应收几何?

第一个问题,各人各见。

第二个问题,市场已给出答案。

电影:《杀人犯》,华语片遭遇的双重标准窘境

海报+剧照

上映后,有人这样形容剧情:荒谬绝伦。

电影甫出,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即时而来。

传媒记者与影评人的声音如出一辙:荒唐!荒谬绝伦!

香港雅虎的论坛里,在郭富城的影迷与部分中立者盛赞影片的罅隙里,有人嘶声狂喊:干脆你编外星人杀人!彻头彻尾的烂片!

甚至在并未上映的内地,也有媒体出招:《杀人犯》悬念剧情生硬/郭富城表演稍显过火。

因为电影里有个设定:不老症。

我们只好这样理解,《杀人犯》的大荧幕下,无数的问号与青筋此起彼伏,或许就根源于“不老症”的设定,当然还有所谓部分剧情掌控上的失妥,但与之相较,早已不再那么重要。

幸好,7月29日,好莱坞新片《孤儿怨》来了,相当巧合的桥段,《杀》片编剧杜致朗是新人,在承受多方质疑下,坚持创作自由及并未抄袭,因两部片子上映的时间差近一个月,没有片子会在上映前泄漏核心剧情,至少这一点上,应该信杜致朗。

香港媒体与内地媒体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在于,香港媒体在明晓真相的前提下编造话题,内地媒体却是从来不关注本质,脚踏实地地抓住表象,并不探究内里如何,或许说得有些许刻薄,却仍相信这是不良媒体的昭彰特征。

同样的剧情设定,好莱坞的《孤儿怨》获得满堂喝彩,港片《杀人犯》对这些人来说却想要杀之而后快。

这是什么逻辑?

电影:《杀人犯》,华语片遭遇的双重标准窘境

孤儿怨海报

当年华语片第七名的成绩,也被描述成为烂片的收获。

《杀人犯》香港票房1170万港元,“讲铲片”给了个理由:出奇地烂,引来诸多(所谓诸多,应该是讲票房主要贡献者)好奇观影者入场。

香港影市的低迷历时已久。新导演、新演员抑或资深导演演员的电影,票房从数十万到千万之内,早已见怪不怪,否则也不必要有“振兴港片”的提法。

《杀人犯》是一个异数。

即便周显扬顶着李安爱徒的光影、杜致朗戴着“才女编剧”的花环,从演员角度而言,唯有郭富城叫座力稍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没有过千万票房的潜质,更遑论与三部强势西片同期抗衡。

也有人说,预告片剪辑、海报设计、郭富城的眼神,三大元素吸引入场。

猎奇者当然从来都有,却也从来不可能成为票房主力。

也有人讲宣传力度,但若讲到宣传,《杀人犯》铺天盖地了吗?即便是真,莫非铺天盖地的宣传,可以挽救烂片的结局?

电影从来无法完美。新人首作,郭富城戮力相助与自我成就,试问:刻薄如斯,何苦?


电影是从来不可以说,这届观众不行的。

但铺天盖地的握有主导权的媒体和影评人,有时候行与不行,他们说了真可以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杀人犯   荒谬绝伦   华语   好莱坞   电影   影评人   窘境   香港   铺天盖地   孤儿   编剧   票房   导演   演员   剧情   内地   标准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