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电影票房数字,相对唱片销量要精准许多。

所以很多时候会用票房的高低,来衡量一个演员的号召力。

而电影本身,又是一个团队协作的事情,所以通常又根据主演排名去考量。

#

有些人喜欢提所谓“单抗”概念,也就是整个团队,某个人咖位最大,其他主创都没有有力的历史票房表现的情况,称这部电影为某个演员的“单抗”战绩。

其实这种说法是极不科学的,电影票房始终是跟题材、投资、导演、表演和后期制作等一系列要素紧密相关的,甚至也跟档期、宣传和观众阶段性喜好有关,把这个数字全放到某个人身上,只能是粉丝视角的一种“贪天之功为己有”。

所以单抗的概念是需要否定的。

第一主演可以享有星光和票房数字的荣耀,但绝不要一口吞掉。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但确实有一些例外。

比如香港影坛的一周一成,内地影坛的徐峥、吴京和沈腾,这五个人的电影成绩或可以视作“单抗”。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周星驰,以无厘头喜剧表演强势统治香港影坛数年,后期转型走向幕后,更是以一己能力决定票房高低,任何人都可以换掉,但周星驰不可以。成龙,以动作喜剧类型片屡破影坛纪录,后期亦转向自导自演,与周星驰一样,电影票房数字完全由个人状态决定。

徐峥2012年以《泰囧》崛起,《我不是药神》取得超过30亿的票房,后续如仍采取精品策略,将继续走强。吴京以2017年《战狼2》和2019年《流浪的地球》分列内地票房总榜的第一和第三名,这个战绩直接将吴京变成了票房能力的标杆,但在瞩目之下,压力倍增。沈腾自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开始一路狂奔,以连续几部大爆的喜剧电影,奠定了内地喜剧类型片中的一哥地位。

#

票房号召力从哪里来?

观众缘,大众印象以及演技能力。

这三个层面决定号召力表现。

观众缘

这个概念看起来可能很玄妙,但对演员而言,相当重要。

且观众缘并不与外貌和演技等能力直接挂钩。

简单说,观众缘就是一种业务能力之外的号召力增幅。

或者说无视业务能力,同等情况之下观众缘强者胜。

我们可以拿最近十年香港影坛商业票房能力较强的刘德华、郭富城和古天乐来对比举例。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首先是香港影坛。

十年里,古天乐十八部电影进入前十,刘德华九部前十,郭富城六部前十。其中郭富城两部年冠兼一次影史冠军纪录和一次年亚,刘德华和古天乐均无年冠,一次年亚。

包括客串类型,拍片数量分别为古天乐超过四十部,郭富城和刘德华均为二十一部。

三人在这十年里先后各拿到一个金像影帝奖杯,分别是2012年刘德华《桃姐》,2016年郭富城《踏血寻梅》,2018年古天乐《杀破狼·贪狼》。

郭富城胜在爆发,而刘古胜在稳定输出。

#

再看内地影坛表现。

郭富城把香港警匪纪录从《寒战》的2.48亿开始,提升到《寒战2》的6.78亿,最后再度急升至联手周润发的《无双》12.73亿,属于大跨步的纪录拔升。《无双》次年,刘古合作的《扫毒2》,在内地以约三千万的微弱优势刷新纪录。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就电影本身质量而言,《无双》必然强过《扫毒2》,就票房高低而论,也分档期和天时地利情况,但其实这个问题,就和观众缘拉上了关系。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三人交替刷新警匪类型电影票房纪录,郭富城表现略强。

但郭富城的高票房纪录,都与电影本身质素密切相关。而古天乐在几乎可以被称作“滥拍”的情况下,其平均票房也相当亮眼。刘德华虽放慢脚步,电影质量也有起伏,但平均票房情况仍然强过郭富城。

也就是说,如果把高票房拿掉,拿最低和普通票房来比较,排位依次是古天乐、刘德华和郭富城。

这就符合上文对观众缘的定义,同等情况之下,观众缘对演员号召力是有增幅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德华和古天乐观众缘旗鼓相当,而郭富城则略逊一筹。

#

视野再延展一些,比如内地演员中的黄渤、王宝强包括现在的雷佳音,也比如女星中的赵丽颖,都是观众缘极佳的例子。当然有的是一炮而红,比如王宝强,其他几人也经历了初期的沉浮,但现在他们主演作品的关注度、收视率和票房都非常可观。

大众印象

大众印象与观众缘有一定关联,但又与演技能力和作品质量深度接壤。

也就是说过硬的作品与演技能力,会逐步带来大众印象的趋好。

就像商业品牌的锻造过程,通过企业的努力,树立各种标准和规范,直至他人不可逾越,就将成长为行业最顶尖的品牌,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易懂,我们可以观察任何行业的前列品牌,看它们是否符合这个论断。

#

在演员的角度,如果你拍了一部烂片,印象分会降低,包括观众缘也会部分损失。如果是一部接一部的烂片,那么再强大的观众缘基础,也会被瓦解。

比如刘德华的《富春山居图》和《未来警察》,梁朝伟的《摆渡人》和《欧洲攻略》,黎明的《抢红》和《消失的爱人》,王宝强的《大闹天竺》,郭富城的《雷霆战警》和《冲锋陷阵》,鹿晗的《上海堡垒》,甚至包括成龙的《功夫瑜伽》、周星驰的《西游伏魔篇》,无视票房数字的话,都应该可以归入烂片行列。

当然如果在粉丝的角度,是没有烂片的,只要拍得高兴看得高兴就好,那就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所以梁朝伟在两度失手之后,开始谨慎选片,近期两部待映影片应该都非常靠谱,一部是和郭富城合作的《风再起时》,一部是和段奕宏合作的《猎狐行动》。郭富城近年电影则都属于口碑票房兼收类型,比如《寒战》两部以及《无双》,还有一部待映的《秘密访客》也颇有期待值,最新的纯文艺港片《麦路人》虽在内地水土不服,但在香港上映连续数日仅在好莱坞影片《信条》之下,且口碑强劲。刘德华《拆弹专家2》待映。

其实口碑票房偶有失手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烂片对观众进行疲劳轰炸,那真的会迟早完蛋。

观众缘是基础,大众印象则是累积观影效应的体现。

演技能力

如果演技能力始终没有突破,那么印象分也会逐渐下降。

因为在好剧本的基础上,主创核心的好演技就如一个强大的引擎,可以让电影变得更强劲有力,这不仅是观众的需要,也是投资人、编剧和导演以及整个团队所需要的东西。

#

这个地方再提一下鹿晗的《上海堡垒》。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当时新闻也沸沸扬扬,鹿晗被推到最前面顶缸,并不公平。

挑中鹿晗,也就是看中其顶流身份,希望给电影带来票房的红利。而彼时的鹿晗,演技能力如何大家都比较清楚,再加之电影本身质量问题,即便换一个演员,也是注定失败的结局。

当然对鹿晗而言,也算是演员生涯成长的一步,人总是在各种挫折中,慢慢长大的。

当然,有些人因为无法突破、或者懒于磨砺,而选择去做一辈子偶像,也无可厚非。

而像内地新生代的李易峰,早已开始在电影中去尝试突破自己,易烊千玺在首部担纲男主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大受肯定,以新人姿态提名香港金像影帝,这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华语电影:杂谈,票房号召力

对华语电影新一代的偶像明星来说,如果能沉下心把演技打磨出来,迟早会光芒四射。

#

回到演技能力的话题。

除了钢铁粉丝,没有人会看一辈子偶像。

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对偶像演员而言,演技能力的提升,是可以转化成为商业票房价值的。

剧本的选择,演技能力的持续拔升和戏路的不断拓宽,才是票房号召力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把每个过去的自己扔掉,沉落到新的角色里,然后走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

为戏成痴,进步似无穷尽。

在这个层面上,举荐郭富城。

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作为现下华语电影圈新偶像的样板示范。

#

每个时代都将成为过去。

所以,不要执着从前,要向前看。

以努力,不辜负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号召力   票房   华语   寒战   电影   大众   影坛   香港   演技   杂谈   观众   演员   印象   纪录   内地   能力   类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