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家长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十分刻苦,早上六点就起床背书,晚上熬夜到十点还在写作业,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难道是真笨吗?”

跟其他老师交流,也有老师说:“你看***学生,每次上课眼睛瞪得大大的,笔记也记得非常工整,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就是成绩上不去。”

难道这孩子真的不是学习那块料?智商跟其他同学有差别?

但我却认为,这跟智商毫无关系。这类学生很可能陷入了一种“自卑式勤奋”!

一、“自卑式勤奋”是一种假性勤奋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并通过观察他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预期。

比如,一个男孩,看到NBA里姚明的精彩表现,并看到了周围人因为姚明夺冠发出的阵阵欢呼,他感受到这份荣耀,便也对篮球产生兴趣,并渴望因此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而女孩子,看到舞台上正在舞蹈的老师非常美丽漂亮,也会想要成为那样的女人。

埃里克森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是孩子通过对他人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跨过了幼儿期进入儿童期,这个时候,他们进入了“勤奋对自卑阶段”。

“勤奋对自卑阶段”大概在6-12岁,其特征是:儿童为了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付出的努力。

孩子6岁后开始上小学,在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取得好成绩;还需要遵守相关行为规则,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他们的角色由幼儿向儿童转变,与老师、朋友、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孩子们常常会有一种无力的自卑感。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行为达到学校、老师、家长的期待,他们会用勤奋与努力来战胜这种自卑。

顺利度过“勤奋对自卑阶段”的孩子,会逐渐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增长,感受到与周围的融洽,对自己的成长感到兴奋;而不能顺利度过该阶段的孩子,则会有一种挫败感,对周围的事情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取胜动机。

不能顺利度过“勤奋对自卑阶段”的孩子,有些会呈现出“假性勤奋”:他们看上去很勤奋,但其实,他们只是表现出了父母或老师的期待,假装很努力,借此希望获取师长的表扬,最起码也要避免师长对他们的批评。

二、“自卑式勤奋”的三种表现形式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自卑式勤奋”看上去是很勤奋,其实是一种自卑和无力,对学习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投入与努力。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不带脑子的重复”:多次反复,却不专注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种现象:同样一首唐诗,有些学生10分钟就会背了,但有些学生1个小时也背不下来。而且,那个1个小时都背不下来的学生一直都在努力地、不停地重复读,却怎么也记不住。

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在嘴上了,没读到心上。”

“自卑式勤奋”也经常会表现出这样不走心的重复。这些学生通常比别人多付出了好几倍的努力,但取得的效果却比别人差,因为他们的学习并不专注,处于一种飘忽的状态,没有把知识装进脑子。

第二、“好看不中用”:做样子给别人看

还有一些学生,尤其是女生,上课坐得很端正、笔记做得很工整,但只要一考试,成绩就不“好看”,想批评他们吧,毕竟学生也已经很努力了,不知道从何说起。

有些学生一到家就埋头苦读,家长让他出来玩会儿都叫不出来,白天看书,晚上熬夜,一心扑在学习上。但是,每到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家长又是心疼,又是无奈,虽然成绩不佳,也只能安慰:“努力就好。”

这类“自卑式勤奋”有很多是做样子给老师看、给家长看的,他们用这样的勤奋来告诉家长、老师:你看到了吧?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没办法,我还是失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的“自卑式勤奋”,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做样子”,他以为自己是真的努力了,并不是装的。这种“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心理,只有在他潜意识里才能被“看”到。

第三、“舍本逐末的努力”:不会思考

还有一些“自卑式勤奋”是因为没有选对学习方法,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失策。

怎么解释?

雨果曾说:“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

但“自卑式勤奋”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思考也是一种劳动,没有学会用思考来代替行动。

而有一些看似轻松的“学霸”,外人总觉得他并没有勤奋学习,起居生活跟普通学生一样,但依然可以取得好成绩。有人认为,是这些学生天生聪明。其实不是的,他们只是更加擅长思考而已。“自卑式勤奋”的学生却恰好相反,他们学到了“勤奋”的表象,却没有明白思考的本质。

三、怎样改变“自卑式勤奋”,让脑子真正动起来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自卑式勤奋”的孩子很让人心疼,因为他们正在挫折中,苦苦挣扎,却没有找到走出困境的出口。

这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到这类孩子,帮助他们一起查找原因,放下所谓的“面子”,真正地高效学习。

第一、 同理心交流,让孩子了解社会对他“真实的期待”。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同理心,简单地讲,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

孩子之所以出现“自卑式勤奋”,其根源在于:他明白社会期待他勤奋、努力,所以他才会存在形式上的勤奋。

因此,当家长明白这种现象后,不要直接指出孩子是在“虚假勤奋”,而应该从“期待”处入手,跟孩子进行交流,告诉家长对他真实的期待。

比如:父母希望你能够快乐,而不是这样痛苦地学习;虽然其他学生学习成绩比你好,但我们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快乐地生活。如果你觉得不快乐的话,我们不妨暂时先放下学习。

第二、 肯定优点,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心。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此时的他们挫败感是很强的,他们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老师喜欢学习好的,而自己成绩不好;家长喜欢成绩好的,表扬别人家的孩子;只有学习好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才能有一席之地。成绩,似乎是他们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地方,遗憾的是,自己成绩不好。

此时,家长要多多肯定孩子的优点。

这种肯定不是简单的言语肯定,而是行动上的支持。

比如:孩子成绩虽然不好,但喜欢打篮球特别厉害。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他和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来一场篮球友谊赛,并通过赞赏孩子在篮球场上的飒爽英姿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明白,自己打篮球比成绩好的孩子厉害,打篮球好一样会赢得家长的表扬。

第三、查漏补缺,帮助孩子恢复有效思考。

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的勤奋可能是一种自卑

最后一点,终归还是要落脚到学习上。因为孩子自卑的根源在学习,而学习的根源在于方法。

“自卑式勤奋”的学生,通常是由于没有掌握住良好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找到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

那么,这把钥匙到底是什么呢?

这把钥匙是——问题意识。

知识的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每一节课知识点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存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引导孩子思考这些潜在的问题,发现知识本身的规律,并通过知识之间的脉络联系感受到真理的存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孩子渐渐领悟到这种探索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思考的意义时,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他们会回归到正常的“勤奋对自卑”轨道上,并通过真正深度的思考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最终用勤奋战胜自卑,找到真正属于自我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勤奋   自卑   成绩   孩子   工整   刻苦   钥匙   样子   家长   阶段   期待   努力   老师   社会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