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七夕刚过,“熊孩子清空购物车,用老爸手机买七万元商品送妈妈”的新闻就上了热搜。据称,这7万元包括戒指、包包等贵重物品,还有平衡车、2米高的大熊玩具等。

6岁的儿子想在节日里给妈妈买礼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是7万元,孩子不假思索地进行支付,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孩子的金钱观念淡薄,并不理解金钱的价值。

那么,学前孩子该怎样引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呢?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1. “熊孩子”的手误,源自对金钱的不理解

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寻常的东西。

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孩子小的时候,他穿的衣服、玩的玩具、吃的零食等,全部都要用钱来购买。

孩子从小接触钱,但却不理解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不少孩子认为,钱是本来就有的,只要自己需要,总是会有钱出现;也有孩子虽然知道爸妈工作是为了赚钱,但却对钱本身的价值并不理解。

有一次,我带孩子到海边玩,路边有位卖沙滩玩具的,他嚷着想要,我说:“阿姨卖得太贵了,一套都要80块。”

“不贵啊,一架钢琴都要好几万呢,这个才80块。”

显然,对于每件东西的价值值不值这么多钱,孩子心里是没概念的。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熊孩子七夕节一下子可以花掉爸爸7万块给妈妈买礼物,也能解释有些孩子会拿着父母手机里的钱可以买下几万块的游戏充值币。

因为,他们不懂得金钱的价值,更不懂得为了获取金钱应该付出的努力。

良好的金钱观,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而不正确的金钱观,则会让一个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败家子,甚至是社会的罪犯。

马克·吐温曾说:“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让孩子理解金钱,明白金钱的价值,显然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什么时候开始金钱教育比较合适?

“谈钱伤感情。”对于礼仪之邦的国人来说,从小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还显得有些害羞。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童年本来就不应该受到金钱的污染,不让孩子过早接触金钱。但随着支付宝、电子支付等方式的普及,您的孩子果真可以不接触金钱吗?

有一个同事,对于我儿子小小年纪就可以掌控好几千块钱的压岁钱非常羡慕。她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她和表妹都很爱吃零食,她每次要吃零食就必须要问父母伸手要钱,而表妹,每个月则从父母那里固定拿一笔零用钱。那个时候起,她的表妹每个月都要对自己的零用钱进行规划,哪些买零食,哪些买文具用品,哪些要存着下个月有个同学聚会。而这个同事则从未有过规划,反正父母都兜着呢。

长大后,表妹和她差不多的工资,但是表妹拿工资去买了基金、做了理财,很快买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小车,而这位同事则快三十了,月月光,基本上没有积蓄。

“如果小时候父母可以让我早一点有自己的私房钱,大概我现在也不会这样吧。”她不无感慨地说。

当然,她不应该把所有原因归结到父母身上,不过,确实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钱,本身并不坏,引导孩子早些认识金钱,有利于他将来的人生发展。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日本对于儿童的金钱教育非常重视。经济教育的先驱近藤由纪彦先生一再强调:“打铁要趁热,如果等到小学高年级的课本中才出现指导消费的内容,恐怕积习太深,为时已晚。”

美国更是制定了一套专门针对儿童的学校理财教育体系:3 岁能辨认纸币和硬币的大小;4 岁能够认识到数额固定的钱币不能买很多商品,需要作出选择;5 岁知道钱币是等价物,知道钱是如何来的;6 岁能找数目不是很大的钱,能数大量的硬币;7 岁能看价格标签,逐步形成独有的金钱认识。

犹太人更是从3岁起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4-5岁,孩子可以在父母的监护下学会用钱购买一些简单的小商品;5-6岁,父母会教育孩子知道钱的来之不易,要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劳动;6-7岁,教会孩子数5000美元以内的钱,能用储蓄罐等东西存钱,培养“这是我的钱”的意识;7-8岁,孩子可以看懂商品价格标签,并且能判断自己有无购买此商品的能力。

3、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已经具备初步的金钱观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了解“金钱”的真相,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引导。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对金钱认知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3 ~ 4 岁)发生在前运算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把金钱与其他实物分开,但仅仅把金钱视为玩具。

第二阶段(4 ~ 10 岁)发生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和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一些与金钱有关的孤立的概念。4 ~ 5 岁幼儿可以理解金钱的总体概念,但还不能说出金钱的面值,随着认知的发展他们能够对金钱进行分类,知道哪些价值高哪些价值较低。6、7 岁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金钱交易的功能,对金钱的认知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与他们数学能力的增长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个阶段从 11 岁开始,发生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对金钱开始有了充分的了解,开始理解交易之间的关系。

何振、邹泽梅对学前儿童实施金钱观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了学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金钱观。对于学前儿童的金钱观教育应重点放在“金钱的获取观”和“金钱的使用观”上。

4、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里,我们只谈家庭教育,因为幼儿阶段,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

熊孩子清空爸爸近7万购物车:怎样教学前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一、父母应该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金钱观是怎样的,孩子的金钱观就会是怎样的。最好的教育必然是言传身教。因此,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金钱观,明白金钱很重要,并且金钱的获取是需要勤劳的劳动才能获得,金钱是有价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金钱虽然很重要,但金钱却不是万能的,爱与责任、生命与健康等都不是金钱可以交换的。

第二、遵循儿童金钱认知规律。

孩子对金钱的认知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家长在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的时候,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则,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方法。先让孩子学会辨认钱币;孩子有数的概念后教孩子进行简单的计算;之后再让孩子了解金钱的经济功能以及有关钱的概念,比如工资、买卖等;最后,让孩子认识到金钱与劳动的关系,可以让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去了解一下父母工作的状态,或者去让孩子有意识地参加跳蚤市场等活动。

第三、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

很多家庭秉持“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无论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总是可以有求必应。超市购物的时候,孩子既想这个,又想要那个,购物远远超过预期,也毫不在乎。有时家长也想要有计划地给孩子花钱,但是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心软了,账单总是超支。而对于孩子来说,反正付钱的是父母,与自己无关。

家长可以有意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购物。比如,告诉孩子,这个月,我们在家里的开支不能超过5000块,然后家庭每天的花销可以做个记录,孩子要参与其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也会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当孩子有一定计算能力后,可以适当地给他分配一部分可以自主支配的“预算开支”,超过这个开支,家长不再额外支付,让孩子从小学会有计划地花钱。

第四、让孩子在恰当的时机学会赚钱

在犹太人的教育中,赚钱要从娃娃抓起。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找一些家里的旧书本、旧玩具或其他物品,引导孩子去跳蚤市场售卖,体验赚钱的快乐。当孩子需要额外的金钱、食物或玩具时,可以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务的方式获取金钱,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孩子的自力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生孩子是一种本能,养孩子是一门艺术。

关注“人鱼妈妈教育”,获取更多干货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孩子   金钱观   学前   表妹   认知   零食   爸爸   金钱   家长   正确   父母   概念   阶段   玩具   能力   价值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