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刚开学,就有很多家长反映:我家孩子竟然被老师安排到了最后一排,怎么能这样?坐在最后一排的可都是差生啊!老师什么时候调座位啊?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倒数第一排效应”: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

自家孩子到底坐在第几排?

很多家长都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大家固有的认识里,学生的座位跟学生的成绩是挂钩的。

曾经网络上盛传了一张教室座位图: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从这一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倒数第一排是“免费苍蝇按摩区”和“超级VIP休闲专区”。被排到倒数第一排,差不多就是被老师“流放”了,这里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没有课堂的“知识聒噪”、没有其他同学的“意外打扰”。

倒数第一排,绝对是学渣的“天堂”、家长的“地狱”。

霍尔博士的“四种距离”理论:最后一排是“不予交往”之地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空间距离感的,每一种距离就对应一种关系。

第一种距离:亲密距离,大约在15厘米-44厘米之间;

第二种距离:个人距离,大约在46厘米-122厘米之间;

第三种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米-3.7米之间;

第四种距离:公众距离,大约在3.7米-7.6米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双方的沟通与互动越是紧密。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爱人之间,通常愿意保持在亲密距离之间,他们即使呢喃细语,也会达到非常好的互动与沟通;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朋友之间,通常愿意保持在“个人距离”内,这样他们可以比较融洽地聊天,同时略有分寸感;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当在1.2米以上,就是相对比较生分的距离,较为正式的、礼节性的交往通常在这个距离以内。这时,双方的沟通无法有效地实现,一方讲话对另一方的触动较少,只是礼节性的回应。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而到了公众距离,则基本属于一种“对外开放”的状态,就像在空旷的大礼堂里做公开演讲,对方可以“视而不见”、不予交往。

而在目前的教室格局来看,坐在倒数第一排的学生通常是在“社交距离”以内,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学生与老师之间虽有回应,但与前排学生相比,信息传输有效性大打折扣。

老师:排座位,就像一道难解的排列组合题

也正因为这样的距离理论,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不自主地走神,注意力分散,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会上课开小差,导致成绩下滑。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而对于老师,给学生排座位,真的就像一道难解的排列组合题,无论怎么样排列,总有学生不满意,总有学生要坐最后一排。

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的老师会采用每隔一周轮换座位的方式来解决。后排的学生往前排挪动,旁边的学生往中间挪动,大家轮流坐座位。也许你这周坐倒数第一排,下周就坐第一排了;这周做靠窗,下周就可能坐中间,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实现了形式上的“平均主义”。

有的老师会采用自主挑座位的办法,让学生自主去挑座位。每次考试结束,按照学生成绩,从高往低挑座位,第一名先挑,然后第二名、第三名……以此类推,到最后一名的时候,全班只剩一个座位了,就是你的了。

有的老师按个头高低排座位。个子高的坐后排,个子矮的坐前排。中间兼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带一下学习成绩差的,爱说话的学生旁边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有些男生旁边还要安排一些女同学,而有些女生只能跟女生坐……

总之,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让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就坐,尽量为每位同学安排上适宜的座位。

巧用“空间距离理论”,与后排学生“亲近”起来

是不是被安排到倒数第一排后,真得只有被疏远这一个结果?

事实并不是的。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在尝试着利用“空间距离理论”,以其他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一、 圆桌式教学。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圆桌式”教学,由原来的传授式教学向圆形的座次表转化,这样,每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顺畅,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第二、 走动式教学。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虽然座位是固定的,但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会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进行教学,让不同座次的学生都能够近距离地聆听老师的讲课。当教师走到学生身边时,学生的神经会高度紧张,注意力也会增强。时不时地走动,学生会高度留意老师的动态,防止上课过程中的“走神”。

第三、 参与式教学。

最后一排是“学渣俱乐部”?空间距离理论,让后排学生主动学习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老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关键性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多用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与老师发生互动。这时,坐在第几排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想要破解“倒数第一排效应”,首先要做到的是消除教师心中的“倒数第一排”,积极地、充分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讲课的热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后排   霍尔   距离   理论   座次   圆桌   难解   俱乐部   倒数   座位   课堂   学生主动   家长   成绩   老师   孩子   学生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