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很少有人知道,站于万人之上的皇帝,却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这一生比小说都精彩。他3岁登基,6岁退位,18岁被赶出紫禁城,28岁当上傀儡皇帝,40岁沦为囚徒。而他去世前的身份,是花匠。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极具戏剧性,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银幕。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拍摄了电影《末代皇帝》。该片以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蓝本改编,由中、意、英等国合拍,总投资超过2500万美元。那个年代,美国人年均收入大约为12万美元。2500万美元的投资,无疑是大手笔!

《末代皇帝》讲述了溥仪从皇帝到平民颠沛流离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被允许在故宫拍摄的故事片。该片上映后,引发巨大轰动,荣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9项大奖,成为那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豆瓣上,该片评分高达9.2。有人评论说,“电影张力十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它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看完该片,我仿佛读了一部浓缩版的中国近代史,对末代皇帝溥仪,也有了新认识。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01三个隐喻,象征着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放在皇帝溥仪身上,照样适用。

1908年,大清帝国已岌岌可危。三岁的溥仪临危受命,被慈禧钦定为皇位继承人。一夜之间,他从摄政王长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

好运来得太快,未必是好事。茨威格也说过:“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溥仪当了皇帝,代价就是,失去自由。三岁前,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母亲怀里尽情撒娇。三岁后,他成为一国之君,每天锦衣玉食,却只能和太监宫女为伴。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人们只看到皇帝的尊贵,却看不到皇帝的压抑。电影中有三个隐喻,都在向我们暗示,溥仪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他一边享受皇权,一边渴望自由。他在皇权与自由之间苦苦挣扎,而每一次挣扎过后,身上的枷锁都会变得更紧。

第一个隐喻,是门。紫禁城处处都是宫墙院门。门,象征着封闭与隔绝。一扇门,隔开两个世界。门里犹如一潭死水,门外才是烟火人间。电影中,每每出现门,都暗示着溥仪对自由的渴望。且看下面的例子。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乳母被赶出宫时,溥仪追出去,穿过一道道宫门,一直追到太和殿广场,也没能见到乳母最后一面;溥仪骑着自行车溜达到紫禁城大门口,望着近在咫尺的宫外世界,他满眼放光,而守卫们却无情地关上了宫门,任凭他怎么命令,就是不开;逃亡生涯中,当婉容被日本人押上车后,溥仪冲下楼,不顾一切地追出去,最终一扇铁门拦住了去路,他只能停下脚步,转身回来。

每一次关门,都象征着封建体制对人性的压制。溥仪每一次怒吼“开门”,都是对旧势力的反抗。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旧势力再腐朽,也比溥仪个人的力量强大得多,于是他的每一次呐喊,最后都成了一声蚊子叫。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除了门之外,影片中还有小白鼠和蛐蛐这两个隐喻。

宫里的日子太寂寞,溥仪偷偷养了一只小白鼠。他把它装进锦囊里,随身携带。一次,庄士敦发现了这个秘密,溥仪特意嘱咐他,让他不要告诉别人。一次,当溥仪想出宫看看时,却被守卫们关门拦住。溥仪一怒之下,掏出怀里的小白鼠,狠狠摔死在宫门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和小老鼠一样,到死都逃不出宫门。

和小白鼠类似的,还有蛐蛐。溥仪三岁登基时,大臣曾送给他一只小罐,罐里有只碧绿色的大蛐蛐。电影结尾,头发花白的溥仪偷偷登上金銮宝殿,然后弯腰从宝座后取出小罐,擦了擦土,打开罐,里面竟钻出一只灰色的大蛐蛐。这正是当年的那只蛐蛐。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正常情况下,一只蛐蛐的寿命只有四五个月。显然,找蛐蛐这一幕只是导演本人的艺术想象。不过,这也暗示了一点,溥仪这一生好似罐中的蛐蛐,任凭他怎么挣扎,都逃不出被命运囚禁的厄运。

人的一生,被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规则束缚着。皇帝在拥有至高权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桎梏。这,就是皇帝之所以能成为皇帝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02五次离别,见证一个男人成长的全过程

影片中,溥仪从小到大经历过五次离别。每一次离别,都微妙地改变着他人生的轨迹。

第一次离别,发生在乳母身上。溥仪被强行抱进宫时,他的乳母也跟着进了宫。对年幼的溥仪来说,乳母是唯一的亲人。他很依恋乳母,一直吃奶吃到九岁。在他心里,乳母不只是奶妈,也是他的心灵港湾,他离不开她。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为了让溥仪断奶,隆裕皇后派人将乳母赶出了宫。等溥仪一路狂奔赶到乳母的住处时,乳母早已不见踪影。乳母的离去,让溥仪的心变成了一片荒漠。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九岁之前,乳母是使我唯一保留了人性的人。乳母走后,在我身边就再没有一个通人性的人。”乳母走后,溥仪的心也死了。

第二个离开溥仪的是淑妃文绣。当时,文绣和溥仪、婉容逃难到天津,每逢有重要场合,溥仪总和婉容出双入对,文绣夹在二人之间,很没有存在感。再加上当时已是民国,民智渐开,于是文绣越来越想逃离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电影中,文绣在一个雨天夺门而出,再也没回来。现实中,文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和皇帝离婚的女人。文绣的决绝离开,和溥仪的苦苦挣扎形成了强烈对比。越贪恋皇权,人生越痛苦。文绣早已看透这一点,才选择毅然离去。相比之下,溥仪却始终看不透这一点,让人唏嘘。

下一个离开溥仪的是庄士敦。庄士敦是溥仪的外籍老师,他毕业于牛津大学,虽是外国人,却是“中国通”。1919年,时年 45岁的庄士敦成为14岁的溥仪的老师。他像一扇窗,让溥仪看到了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在庄士敦眼里,皇帝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为了排遣溥仪的寂寞,他送给溥仪一辆自行车。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庄士敦和溥仪相处了十几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庄士敦离开中国时,溥仪亲自去火车站送行,并派出一支民乐队高奏《友谊地久天长》。

第四个离开溥仪的人,是皇后婉容。迎娶婉容,本不是溥仪的主意,但新婚之初,二人也曾恩爱过。婉容是继乳母和庄士敦之后,最了解溥仪的人。他俩像今天的九零后一样,喜欢各种新潮事物,还给自己取了英文名,溥仪叫亨利,婉容叫伊丽莎白。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在日本人的怂恿下,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而此时的婉容已成为大烟鬼。溥仪访日期间,婉容和别人发生关系并怀孕。婴儿刚落地,就被日本人杀死。随后,婉容被日本人强行转移去了别处。溥仪发现后,追出去时,汽车已渐行渐远,迎接他的,只有一扇紧闭的大门。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前四个人的离去,让溥仪越发孤独。而最后一个人的离开,对溥仪来说却是好事。如果他不离去,溥仪也许永远都无法自立。

最后一个离开溥仪的,是他的仆人。日本投降后,溥仪以战犯身份,被羁押进抚顺战犯管理所。虽然已经沦为囚犯,但溥仪连穿衣服、系鞋带、递牙刷等琐事,都有仆人来照料。在管理所里三年,他竟连扣子都不会扣。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溥仪扣错了扣子,被所长一顿训斥。这时,仆人走上前,一边说“这是最后一次” ,一边含泪帮他扣好扣子,系好鞋带。不久,仆人带着妻儿离开了管理所。临走前,他指着身边的女人对溥仪说,“这是我老婆,我有两个孩子。你从来没了解过我。”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溥仪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他看来,自己天生就应当被服侍,至于仆人们怎么过日子,他想都没想过。溥仪直到五十多岁时,还是个巨婴。仆人走后,反倒加速了他的成长。几年后,溥仪获得了自由,并成了一名出色的花匠。昔日连纽扣都不会扣的他,此时竟能熟练地修剪各种花草。

走下皇位,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后,溥仪才第一次品尝到了自由的滋味。他身上那些看不见的枷锁,也在无声无息间,消失了。这时候,溥仪才摆脱了棋子的命运,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03一生被命运捉弄,晚年却说自己很幸运

《红楼梦》里,贾元春说,皇宫是“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意思是,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再难享受普通人的欢乐。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也对紫禁城又爱又恨。在中国,他是唯一一个年轻时不能回家,晚年是回家还要买门票的人。因为他的家,叫紫禁城。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影片中,溥仪的生母去世后,溥仪想出宫回家一趟,却被各方阻拦,最后他只能爬上房顶,怒吼着“我要回家!”晚年时,他想回紫禁城看看时,那里却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想进去,就要买门票。如此戏剧性的人生,除了溥仪,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登基大典。当时,溥仪跌跌撞撞走下皇位,奔向太和殿外的巨幅黄绸。那巨幅黄绸,暗示着皇权的摇摇欲坠。太和殿外,烈日之下,一声“跪”字,响彻云霄,无数文武百官朝着溥仪顶礼膜拜,场面震撼。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成年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权力欲爆棚,更何况是一个三岁的孩童?于是,这一幕既成为溥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溥仪一生贪恋皇权,无非是想找回这种被人顶礼膜拜的感觉。

思想家马基亚维利说:“没有能力的人是保不住他的荣耀的,就算很幸运的当上了国王,最后也只能被逐下王位。”所有的繁华终将过去,二战结束后,溥仪成了战犯。从皇帝到战犯,匆匆几十载,犹如黄粱一梦。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五十三岁那年,溥仪获得特赦,第一次拥有了人身自由。从皇帝到囚徒再到平民,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让人感叹命运无常。

民国时期,胡适见完溥仪后,写下了一段话;“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 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本片导演贝托鲁奇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看得出,当人们把溥仪看做是人,而不是皇帝时,大家都很同情他的遭遇。

《末代皇帝》的可贵之处在于,影片中的溥仪不再脸谱化。他不仅是末代皇帝,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却没有人身自由。他渴望亲情,却无一人可以亲近。他想挽回败局,最后却成了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到了晚年,身为花匠的溥仪说:“我这个末代的皇帝,能够有现在这么好的下场,真是值得庆幸。”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他大半生都活得战战兢兢,总担心自己被人暗杀。再加上他熟读历史,深知每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结局都很悲惨。明末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被集体枪决。这些人的下场,成了他的噩梦。相比这些末代皇帝,溥仪至少保住了性命。从这一点看,他确实很幸运。

《末代皇帝》:3岁称帝40岁入狱,被命运囚禁一生,却庆幸下场好

六十一岁那年,溥仪病逝,他的骨灰后来被葬在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内。纵观溥仪这一生,享受过极致的富贵,也承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屈辱。在一场场权利的博弈中,他努力过,抗争过,最后却不过是一枚棋子。

历史烟云转瞬即逝,人间悲欢却从未停歇。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凡夫,终将化为历史夜空中的一颗流星。而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都会给活着的人们带来些许启示。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能做个普通人真幸福。至少,想出门时出门,想回家时回家。自由!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末代   太和殿   紫禁城   皇帝   乳母   岁入   宫门   蛐蛐   皇权   战犯   日本人   仆人   枷锁   下场   庆幸   命运   自由   人生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