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堪称“家教育儿书鼻祖”的《傅雷家书》,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于英国与世长辞,死因是新冠病毒。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傅聪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也被称为“钢琴诗人”。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就是他的父亲。

被多少中国人奉为“教子圣经”的《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合集。

在我们心里,傅聪一直是那个《傅雷家书》中接受父亲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年轻人。

实际上,傅聪已经86岁的高龄。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夫妇和傅聪

1954年傅聪远离父母,前往波兰留学,傅雷及夫人朱梅馥便开始通过写信来与儿子沟通。

里面涉及父母对儿子的思念、挚爱与期盼,也有对儿子精神、人格成长上的悉心关怀与谆谆教导。

直到1966年傅雷朱梅馥夫妇在家中自尽,方才结束。

15年后,也就是1981年,由次子傅敏整理出版,人们才得以看见傅雷夫妇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里面关于培养孩子要先做人、人格教育为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教育思想,对一代代父母和孩子的影响很大,也是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

金庸曾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夫妇一共育有2子,分别是长子傅聪,次子傅敏。

虽然我们只能在《傅雷家书》中看到其对长子傅聪的教育之道,但肯定是贯通的,这也能从傅敏的部分自述中找到痕迹。

那我们就从傅雷和傅聪、傅敏的几个片段中,看看以下值得我们父母借鉴的傅雷先生的教育之道。

1

人格教育为主

知识技术传授是次要

在《我这样教育傅聪》中,傅雷阐述了他对教育的几个基本观念是: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傅聪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兴趣。

在3、4岁的时候,傅聪站在小板凳上,刚好和书桌一样高。但是一放古典音乐,他就能安静待着一直听,不会吵闹,也不会打瞌睡。

一直到7岁半的时候,傅雷看到了傅聪的热爱与坚持,才一咬牙拿出了大部分积蓄给他买了架钢琴,让他正式开始学习。

虽然是在学习钢琴,但语文、数学、英语均没有落下,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学。而他的语文,则是傅雷先生亲自教的。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先生

傅雷先生“从孔、孟、左传、晏子春秋、史记等上面选材料”,选择“富有伦理观念与哲学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等”,让傅聪明白做人的原则,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诚实不欺,勤劳耐苦......

在教学中会把重点拎出来,着重教学。

比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政府的荒谬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一类的民主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种有关操守道德的训导

以及“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等等的生活作风

为傅聪树立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些原则才是傅雷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因此傅雷让傅聪学习钢琴,也没有抱着一定要让他成为钢琴家、艺术家的想法,而是“始终准备他更弦易辙”。

在傅雷先生看来,先是做人,之后才是做事。

直到1954年初,傅聪赴波兰留学专门学习钢琴,才确定了未来的道路。临行前,傅雷对儿子唯一的叮嘱就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2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傅雷在信中写: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傅雷夫妇也是如此来教育孩子的。这可以从以下3处细节中体现出来:

慰藉朋友

牛恩德是傅聪青年时期一起练琴的朋友,后来被傅雷夫妇认作干女儿。

因为她患有眼疾,需要做开刀手术,非常痛苦,之前开刀手术的时候是傅聪一直在旁边陪伴安慰的,还会念书给她听,缓解了她不少苦闷。

所以傅聪母亲专门写信,让傅聪安慰鼓励一下她,信不需要多长,只需要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即可。

之后,傅雷先生在信中也有提及,告诉他务必写信给牛恩德,可是后来傅聪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没有写,并且反思懊悔自己没有任何的行动表现。

但是傅雷先生是不赞成他的做法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要言行一致。”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夫妇

回信反馈

有次傅雷先生给傅聪寄去德伏夏克谱二册和家书一封,但是后来却收到儿子语焉不详的答复。

因此,还在下一封信中特地做了示范:

“德伏夏克谱二册收到没有?尽管忙,写信时也得提一提‘来信及谱二册均已收到’,不能光提‘来信都收到’。”

而后叮嘱“大小事都要对人有交代。希望你一辈子记住!”

事事有着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靠谱。而靠谱就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虽然看来在珍贵的家书中教孩子如何答复是有些唠叨,但是越小的细节,越透露着傅雷夫妇对儿子关于做人之道的传输。

不要忘恩负义

有一次,傅聪的行李耽搁了,有人就回信给家里解释原因。

收到信后,傅雷便给孩子去信让傅聪表示感谢,还叮嘱到写信的时候要注意口气缓和,还记得写上“承蒙他们谬许”之类的话。

同时也希望傅聪给帮他出国的团队写信致谢,“可以写的简略,但是务必多些事实。”

“要记得表示你没有忘记别人的帮助,不要让人误会。”

3

因材施教

“哎呀,爸爸真是了解我,对我看的是一目了然,看到了骨子里头。”

在原载于《爱乐》二零零四年一、二月号合刊上,傅聪如此说道。

傅雷非常了解自己的2个孩子,他因材施教,最后长子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家,次子傅敏成为专心育人的出色教师。

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他就让傅聪学琴,为他提供一切条件,让他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集百家所长。

而小儿子傅敏想学音乐,傅雷却指出,他更适合做教育,为此,两人还大吵过一架。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和傅敏

那时傅敏上初中,他每天听着哥哥的音乐之声,自己也喜欢的不行,所以想报考上海音乐附中进行专业学习,但父亲傅雷却坚决反对。

傅敏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哥哥可以学,他不可以?他大哭、大吵、大闹,但都无济于事。

傅雷对傅敏说:“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拗不过父亲的傅敏只能选择读书。他从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之后,直升该校高中,之后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

毕业之后便开始了教书育人之路,一接触到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加上教育有道,教学有法,逐渐小有名气,他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教书,并以自己是一名教师为荣。

“我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中学教师是很光荣的,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神圣的职业......在外国人面前,我总是很响亮地说,我是中国的一个中学教师!”

正是因为傅雷的因材施教,从而让2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可以毕生成就的事业。

4

懂得自省

与孩子共同成长

傅雷先生也自知自己的教育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他懂得自省并且改正。

现在好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激化,都说父母在等子女的一声感谢,而子女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从小接受父亲严格教育的傅聪,等到了父亲的道歉:

“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和傅聪在琴边畅谈

有一年傅聪回国,来到家里,但是他睡觉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家人谈话。特别是和父亲,各种题材,各种领域,天南海北,简直是促膝长谈!

“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好的父母,是会随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了解、倾听、支持孩子,与孩子当朋友一样相处,懂得尊重他的决定,必要时加以引导,这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和孩子朝着相同的方向和目标一起前行,亦师亦友是孩子最希望的相处模式。

86岁傅聪逝世,《傅雷家书》中留给我们的教育之道有哪些?

▲ 傅雷夫妇

傅雷夫妇并没有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风气:正直、目光远大、处事乐观、言行一致、低调谦逊.....

而傅雷夫妇关于爱的家庭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希望在父母和孩子的这一场修行中,大家都能共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家书   因材施教   次子   钢琴家   长子   家庭教育   中国   夫妇   人格   钢琴   儿子   父亲   父母   孩子   朋友   傅雷   傅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