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上周末,我看了一档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节目组跑遍中国337个城市采访了1001位中国少年,记录并分享他们眼中的世界、心里的未来。

我关注了几个北京孩子的家庭教育故事,有一天上12小时特长班的“素鸡”、有11岁考上少年班的“牛娃”……

从牛娃集中营的海淀、学业繁重的朝阳,再到号称北京教育高原的西城,我们能从这些家庭里看到,优秀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1

在北京养娃

一年只花五六万块钱

10岁北京男孩,椒椒,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小学四年级。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在北京养一个小孩大概每年要多少钱?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一定都拥有梦想,但一定拥有很多课外辅导班。而且越是牛的娃,课外班上得一定越凶。

我曾看到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妈妈晒出一张天价开学清单,总计近42万,大头就是补习班——2000元每小时的线上辅导课:▼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可椒椒妈表示,她家在教育类支出上,兴趣班加上其他的一些学习支出,一年大概在五六万。在北京来说不算大,只是一个中等的支出。

因为她没有给椒椒报任何文化补习班!

椒椒喜欢架子鼓,椒椒妈很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给椒椒报的课外班很特别,击剑、书法、编程……却没有一般孩子都会上的文化课。

椒椒周末的时间表很满,被这些特长班塞满,至少有一天12小时在连轴转,但椒椒依旧过得很开心,在椒椒和妈妈互相打分的环节,椒椒和很多孩子一样,非常愉快地给妈妈打了满分。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而妈妈给椒椒打了9.5分,给椒椒留了0.5分的进步空间。

椒椒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时间表紧凑而抱怨或者不开心,因为他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这些爱好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椒椒的妈妈希望儿子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虽然做个普通人不代表就要放弃努力,只不过生活平凡也要活得出彩、快乐。

妈妈给椒椒留了一段话,很让我感动:

亲爱的椒椒,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杰出的人其实都是少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爸爸妈妈希望在未来你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能在生活里找到自己的乐趣,遇到低谷的时候能够战胜自己,做一个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

2

孩子的见识

藏在TA读过的书里

9岁朝阳区男孩,多乐,就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三年级。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多乐酷爱阅读,多乐妈给他订阅了各种领域的杂志,虽然学校里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但多乐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小学三年级的水平。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多乐的家庭环境很温馨,全家的生活都围绕育娃为主线展开。他家有个明确的分工:妈妈管学习,爸爸管生活。

有个镜头是爸爸在一家人的饭菜,据悉平时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爸爸负责的。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而多乐妈就主要负责儿子的学业,多乐作为朝阳的孩子想跨区到海淀上学很难,多乐妈加了些家长群,把一些特殊的招生渠道摸得透透的,尽可能地想办法让多乐去试试。

纪录片拍摄时,恰好碰上多乐参加人大附中早培班初试。

这个少年班是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招生对象为北京市学籍十岁左右的小学生,通过考试挑选一些具有特殊才能和创新潜质的孩子,人数不超过180人。

很多读者一定觉得这位朝阳妈妈对儿子的学业规划颇有心得,但其实多乐妈并没有很焦虑,她对儿子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希望他能够去上大学就好了。

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试一试少年班的考试,多乐妈解释说,并不真的想让儿子走这条路,但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重在参与,长长见识。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比起狠狠地鸡娃,多乐的家庭更注定对孩子的多元化培养,以及营造家庭读书学习的氛围。

教育就是这样缓慢、坚持、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会在日复一日时间的力量下,润物细无声地成长。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3

11岁考上少年班的女孩

强在哪里

第三位,是来自北京西城的11岁女孩,陈思凝,小学五年级,已经通过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试,开学后她将跳过6年级,直接上初中。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考上北京八中少年班是个什么概念?之后的4年里,将学习完整7年的初高中课程。少年班里的孩子,在14、15岁的年纪,就要冲击清北交复。

陈思凝的目标是清华的大学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鸡娃圈有个词叫“天牛”,天生就是牛娃,指那些不用父母去鸡,自己就能特别优秀的孩子。

陈思凝就是个“天牛”,为了清华这个目标,陈思凝制定了很好的学习计划,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这般牛娃背后的家庭是怎样的呢?

陈家位于西城区均价14万/平的学区房,陈母是典型的高知妈妈——北京某所985大学的副教授+硕导。

陈母说:“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内驱力。”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内驱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并实现自我提高的动力。

陈母表示来没有强势主动插手女儿的学习,而是给她铺垫好环境,引导她进入自驱的正循环。

当孩子学习有了主动性,TA一定愿意学,也会主动学。

鸡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从被迫学到主动学;最好的鸡饲料,一定是孩子学会“自鸡”。

4

『我是一直被爱着的』

最后要讲的,是一个海淀区11岁男孩,小石头,就读于海淀区玉泉小学六年级。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学,小石头一家从天津搬到北京西城上学。

小石头的父母让我印象很深刻,石头妈给大家分享了一个“瓶子理论”,来源于自己对儿子发脾气时,石头说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水装满了就要溢出来,你们在外面工作,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让你的情绪很不好了,瓶子已经快装满了,到家了以后,看到我任何一点不好,水就会溢出来,最后这个情绪就发泄到我身上了。

所以,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回家前先把这个瓶子倒一下。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石头的这段话对石头妈的触动很大,事后就把这个瓶子理论记录下来,时常提醒自己要记得“放空瓶子”。

有时候孩子也会给大人上了一堂情绪管理课。

石头妈为儿子做了一个成长电子日记,从出生前记录到目前11岁,已经有200多页的ppt,记录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在石头爸妈和石头一起用幻灯片回顾自己的成长时,能让石头知道:我是一直被爱着的,我也要记得感谢他们。

我想这份成长日记,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1岁考上少年班每天12小时特长班,北京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孩子的成长没有严格的对与错,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孩子。

无论是从小就名列前茅的学霸,是脑洞大开的大发明家,还是天真烂漫的小艺术家,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他们的未来,看到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少年班   北京   西城   妈妈   朝阳   纪录片   课外   瓶子   普通人   教育孩子   石头   爸爸   儿子   父母   小时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