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盛夏将至,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为防暑做一些准备的。

藿香正气类药品被公认为是防暑必备的药物。

藿香正气类药物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仅限于防暑。

不过,藿香正气类药物的使用也是一些禁忌的,也并不能适合所有的中暑症状。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对藿香正气类药物有四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个认识误区:服用藿香正气类药物后不能开车。

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是因为在很长时间内,藿香正气类药物主要以藿香正气水为主。

藿香正气水多属于酒剂,酒精含量超过40%,所以服用藿香正气水后要禁止驾驶机、车、船,高空作业、精密仪器操作,并避免与甲硝唑、头孢类抗生素用一时间服用。

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藿香正气类药物的剂型丰富了很多,如丸、滴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合剂等,多是不含有酒精的。服用这些剂型的藿香正气类药物是可以开车的。

当然,谨慎起见,在购买藿香正气液或合剂时,最好咨询一下销售人员,或注意药品成分中是否有乙醇。

第二个认识误区:不含酒精(乙醇)的藿香正气类药物效果要差一些。

服用藿香正气水后,由于酒精的缘故,火辣辣的感觉会迅速由上到下,由里及外,让人感觉药效非常迅速。而如果药物不含酒精,则没有这种感觉。所以不少人认为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气水药效会更好一些。

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酒精对藿香正气水的治疗效果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能起到加快药物发散和吸收的过程。

新型制剂中的滴丸剂、颗粒剂,效果也都是很快的。

第三个认识误区:只有夏天才能机会服用藿香正气类药物。

藿香正气类药物的适应症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简单而言,藿香正气类适用于体内有热有湿,被冷风所吹,或是吃了寒凉食物所导致的上述症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湿性体质的人群越来越多。另外,

人们通过现代化手段去改变季节的影响,冬天有暖气,夏季有空调,这使得人体要饱受室内室外巨大温差的考验。

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所以即使是冬季,内伤湿滞、外感风寒的病症也是广泛存在的,同样也可以用藿香正气类药物来治疗。

第四个认识误区:藿香正气类药物适用于所有的中暑症状。

到了夏季,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多会在工作前后服用藿香正气类药物。有些单位也会采购很多藿香正气水,让员工按时服用。

很多时候,这种做法并不正确,甚至是有害的。

现在医学中,认为中暑是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环境中发生的机体受热过度的急性综合症。不过在实际中,中暑的发生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室内温度过低,或是在凉爽的环境中呆的时间时间过长、或是过食生冷寒凉。

第二种情况:工作或生活的环境,气温过高,或活动时间过长、或活动力度过大。

中医称第一种情况为中暑或伤暑,称第二种情况为中热。中暑为阴证,中热为阳证。

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白芷

分析藿香正气类药物的适应症,便可以看出,其是适合第一种情况的,但却不适合第二种情况。

藿香正气类药物所含的藿香、白芷、紫苏、陈皮、厚朴、白术、半夏,都是温热性药物,对于寒邪湿邪自然有治疗作用。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活动时间过长,不但体液大量流失,而且也有气虚的情况,这时再用这些温热辛燥的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

郑重提示:高温条件下活动,不宜用藿香正气水防暑

所以,在高温高湿条件中活动的人群是不适宜用藿香正气类药物来防暑的,此外诸如人丹、保济丸、十滴水等药物也均同此理,是不适宜使用的。

如需要在高热高湿的环境中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补充水分,适当喝一些淡盐水。

2、平时可以用黄芪、西洋参泡水当做茶饮,多吃一些预防中暑的水果,如西瓜、西红柿、黄瓜等。

3、避免连续、长时间活动。下午14时之前阳光最强,尽量避免在这一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4、当出现不适症状时,要避免马上进入低温环境,也不能喝冷饮。而是要慢慢喝些热水,用热毛巾擦头颈部和脐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藿香   外感   寒凉   白芷   合剂   适应症   条件下   正气   酒精   误区   类药物   症状   高温   郑重   药物   提示   情况   环境   时间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