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北京有位教授讲了个故事;说是几年前,德国一家五星级酒店在餐厅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尊敬的客人,如果你想要享受安静的早餐,请在8点半之后再来。8点半之前有中国的旅行团用餐。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这一纸通告引发了很大争议。不过,公共场所吃饭的时候声音很大,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一些中国人到饭馆里“下馆子”,都是请客、会朋友,或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城乡大大小小的饭馆里,最典型的情景就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每桌都在请菜敬酒,你来我往。个别的有时还会兴致大发,还会划拳行令。如果有一桌人吃饭不说话,人们还会感到奇怪,是不是闹矛盾了?

很显然,热热闹闹地吃饭是一种文化,安安静静地吃饭是另一种文化。中国人喜欢在欢快的气氛氛围中吃饭,可能跟中国人吃饭的态度和方式相关。中国人把吃饭看做是朋友聚会的一个平台,它赋予了一种社会交际的功能,不谈工作,只谈感情。所以在餐桌上往往就会大量饮酒,酒喝个“到位了”,距离拉近了,感情也就加深了。说话的声音当然就大了。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中国人喜欢大声喧哗的习惯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我们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官吏出场前,都会有几个“跑龙套”的,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说明很早以前大声喧哗的现象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可能这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和影响吧。比如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声音小了对方听不见。在农贸市场里,你不大声吆喝东西就卖不出去。工厂噪音也非常大,公共场所嘈杂,在这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就不得不提高嗓门。另外,大声喧哗也可能与不时期的不同要求和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儿童从过去读私塾到如今的幼儿园、小学开始,老师就要求同学们朗读课文。部队里的军人,用呐喊来提高士气,体现军威。“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如果说这是夸张的话,从中或多或少地也能体现出一些中国人对“喊”和“吼”的偏爱吧。

现在,我们应该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变迁,中国人对新生活的新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朋友喝酒几乎见不到划拳行令的了。就连接个电话也会打个招呼,到外边去接听。随着国家法律的健全,酒桌上劝酒人也越来越少了。假如真劝出点儿事来,除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还会波及到四、五个家庭,诸多亲戚和朋友的情感。没人劝酒了,“喝高了”的人也就少了。酒不多,自然也就没人大声喧哗了。别说酒局上,就是在地铁里,列车上,许多人都是抱着手机看,没人说话。就是有人让座了,“谢谢”的声音都非常小。现在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和酒店、餐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也很少见到“请勿大声喧哗”的提示了。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动辄就说“中国人喜欢大声喧哗”,“不文明”,是没道理的,也是错误的。他们往往都来自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和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如果按着这个逻辑,那么“非洲人就是‘懒’,美国人就是‘俗’,英国人就是‘装’,犹太人就是‘坏’,日本人就是‘假’,印度人就是‘脏’又该怎么解释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安安   大发   大声   中国人   喜欢   都会   公共场所   中国   说是   很大   说话   感情   声音   方式   朋友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