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波参加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

昨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活动在北京举行。在观点交锋环节,TalkingData CEO崔晓波与知名歌手&演员王源以及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副组长洪延青、隐私护卫队创始人&21世纪报系首席运营官虞伟、梆梆安全董事长兼CEO阚志刚一起,围绕“追踪和画像的度在哪里”主题,结合行业认知与生活经历,对数据画像、精准推送、隐私保护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崔晓波参加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与会嘉宾认为,大数据追踪和用户画像应当有边界,在提升企业效率、个人便利和隐私保护之间应取得平衡,建议对标签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赋予用户拥有不被追踪的控制权。

App追踪

正当有度是关键

观点交锋环节由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副组长洪延青主持。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App的追踪行为。

首先被邀请回答的是王源,作为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被无数粉丝包围的年轻偶像,王源对此有着特别的理解。他提到,作为公众人物,确实在很多情况下经常被追踪,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但这是主观可感知的。相比之下,App的追踪更加隐蔽和难以感知。“在用户未知情、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在网上)任意一个操作都会被记录、甚至汇总起来,这严格来说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有可能会带来电话骚扰、短信轰炸、甚至个人账号受威胁等问题。”王源说。

虞伟则表示大数据时代,个人上网不想被追踪几乎不可能,关键在于这种追踪到什么程度。App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应该与其提供的网络服务相关,否则就存在过度收集的嫌疑。

据崔晓波认为,App收集数据必须遵守法律,以追踪个体为目的数据收集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他介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正当性,如果收集数据侵害到用户隐私,则缺少正当性;二是必要性,现在一些App往往会越权收集信息,这并不可取;三是最小化原则,主要适用于信息的应用环节,目的是为了防止用户数据被滥用。

崔晓波参加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

图:TalkingData CEO 崔晓波发言

针对人们关注的话题——安全公司是否有技术手段防范“被追踪”?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阚志刚表示,相关的技术是存在的,但要做到百分之百防范不太可能。他提到,目前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黑灰产人员在汇总用户信息,然后借此追踪用户。只靠App自身做好用户信息保护是不够的,阚志刚希望可以和商业公司共同努力,逐渐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

人脸识别技术

控制使用场景与范围

除了App追踪外,摄像头也是常见的追踪手段。尤其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加速落地,从门禁考勤、交通安检到支付转账、政府办事,处处可见这项技术的影子。

在当天的活动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和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遭受损失或隐私被侵犯。

王源发现近两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人脸识别通常是面向大众的,一些使用场景并不涉及公共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追踪个人行为,对个人隐私会产生很大影响。

虞伟也认为,目前存在不少过度收集人脸信息的现象,即便在特定场景下收集了人脸信息,也要特别关注这些信息的保存期限和使用范围,它们多长会被删除,是否被共享、用于其它目的。

会上,阚志刚表达了这项技术的担忧。在他看来,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并非绝对安全。有时通过一张简单的照片,或者一段抬头眨眼张嘴的视频,就有可能破解这项技术。因此,他认为需要考虑人脸识别技术适用场景与相关风险,并建议国内也应该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范,出台相应的规定。

崔晓波参加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探讨个人信息保护

图片来源:新京报

用户画像

加强控制与管理

大数据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追踪手段,人们被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在后台被机器打上了一个个标签,最终形成用户画像。

王源以粉丝为例称,有人经常基于年龄等因素给特定的粉丝人群画像,比如有妈妈粉和姐姐粉等,而大数据公司画像跟粉丝贴标签的行为有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如果这种标签贴得恰当的话,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商家了解客户实际需求。“但是现在大数据画像,好像已经超过普通标签的概念。这种画像的积累次数越多,会不会使得个人信息暴露越多?会不会我们的有些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王源担忧道。

阚志刚认为,企业出于正当性目的对客户进行画像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必须对画像的结果进行强度保护。他建议将标签分成成群体标签和个人标签两大类进行管理,并严格控制与个人隐私相关联的标签。

崔晓波也持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当前人们对于精准推送和用户画像的担忧源于信息的不透明。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愿意公开打标签的方式,但即便开放给消费者也不太现实,因为同样的标签可能代表不同含义。

因此,崔晓波建议在数据的加工环节,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对在某一类的行业标签进行定义,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此外,在应用环节也应加强监管,比如关注大数据杀熟,探究这种打标签的行为是否会带来价格歧视的后果。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才能把更多的控制权交还给消费者。

标签与画像

遵守伦理&保护隐私

虞伟表示,希望用户拥有可知晓、可修改、可删除互联网标签的权利。他认为,算法经济下,应关注信息收集的边界、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场景,要在算法中加入人文关怀,让算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把人当成一个各种数字算法叠加的工具。他提到:“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数据的聚合会提高社会效率,但是人类社会不能唯效率论。商业时代的数据画像也需要有伦理、有温度。”

作为一名00后,王源将目光放在青少年网络保护上。他提到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他们所处的网络空间更加脆弱,也更需要得到保护。但是,“App软件并不会因为他们是青少年就减少画像。”这种将用户标签作为利益最大化工具的行为,毫无节制地诱导青少年网上消费或者玩游戏,是不合理的。

因此,他呼吁App对于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少一点追踪,多一点关怀。”与此同时,每一位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也要在家长的指导下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避免受到网络伤害。

本文整理自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相关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黄莉玲,编辑蒋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编辑陈莉

关于TalkingData:TalkingData 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数据服务提供商。TalkingData秉承“数据改变企业决策,数据改善人类生活”的愿景,围绕TalkingData SmartDP数据智能平台(TalkingData数据中台)构建“连接、安全、共享”的数据智能应用生态,致力于用数据+科技的能力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帮助商业企业和现代社会实现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智能化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目的   宣传周   工作组   网络安全   画像   算法   青少年   环节   场景   效率   隐私   粉丝   标签   国家   数据   用户   技术   信息   游戏   崔晓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