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压力有多重?北京居民抵押贷款占收入比为345.52%

中国到底有多少城镇住房?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


因为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据,只公布了部分年份的城镇住房存量数据,要么是统计范围不够大,要么是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数据都不算精准。


数据不明,也让大众对中国的住房存量充满了想象。央行倒是在2020年4月给出过一组数据,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高达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人其实是不缺房子的。


不过,任泽平在其团队最新发布的《中国住房存量报告:2021》中,对中国人是否缺房子这个问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缺不缺房子,得看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1.01、1.10、1.08、1.13,其中,青海、贵州、江西、黑龙江等4省套户比超过1.15,上海、广东、北京等5省低于1.0。


从城市等级来看,当前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26.4㎡、34.6㎡、37㎡,套户比分别为0.97、1.08、1.12,一线城市住房供给偏紧。


很明显,房价越高的地方,越缺房子。


此前,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百城房价收入比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高房价收入比top10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经济圈,且top5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在30以上。



一线城市的压力有多重?北京居民抵押贷款占收入比为345.52%



从大数据来看,深圳以48.1的房价收入比拔得头筹,三亚、厦门紧随其后,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也超过30。即使是四个一线城市中房价最低的广州,其房价收入比也达到了20.7,这也意味着,要想在广州买一套房,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20.7年。


任泽平团队在另一份报告《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2021》中提到,北上广深居民房贷压力居于世界前列,居民抵押贷款占收入比例超过240%。


抵押贷款占收入比例,其实就是每月抵押贷款与家庭收入的比率,比率越低,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根据Numbeo2021年6月数据,在全球主要的483个城市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居民抵押贷款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9.44%、345.52%、267.34%、240.71%。

一线城市的压力有多重?北京居民抵押贷款占收入比为345.52%

其实,大城市住房突出的问题,已经引发了高层的注意。此前,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从会议的着墨来看,租赁市场涉及较多。


今年1月,北京市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北京今年要完成不少于300公顷商品房供地,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5万套,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努力解决好住房突出问题。


而后,上海、广东也就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进行表态,加强租贸房建设,规范长租房市场。


5月,住建部召开了40个城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座谈会。40个城市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住建部指出,将重点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我们能看到风口的转向,从“居者有其屋”变成了“住有所居”——最近,鼓吹“六个钱包买房”的专家樊纲都转换了口风,建议大家租房了,他表示,“其实现在租房挺合算的,中国房租和房价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


不知道樊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考没考虑过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


事实上,大规模发展租赁市场,也是大城市用来解决现阶段住房矛盾的重要手段。尽管一线城市仍然是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但是核心城市吸引力的排名却在不断变化。与2020年相比,北京取代了广州,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广州、上海分别居于第二、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从2020年的第四名下滑至2021年的第六名。而导致深圳排名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对较高的居住负担,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消极影响”。


可见,房价对于人才的去留,影响还是很大的,没有房子,人才就很难留下来。伴随着人口向都市圈、一线城市流动,现阶段的住房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大城市的住房永远不够,而小城市的住房已经开始过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北京   收入   城市   存量   广州   深圳   上海   中国   大城市   住房   房价   比例   居民   房子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