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完美主义」侵蚀你的努力:5个实证有效的克服方法

别让「完美主义」侵蚀你的努力:5个实证有效的克服方法

完美主义有诸多不好之处,但有很多人会很容易产生“完美主义是好事”的误区,这是我为什么,以及完美主义这种“病”是怎么来的?

下面来揭示几大原因:

其中一大原因,是视角的问题

认为完美主义是好事,往往是观众视角,就如同我小时候我看励志人物说他们有完美主义,我会不自觉产生这样的逻辑,“他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可见完美主义可以带来更大的成功,不是好事是什么?”

而认为完美主义不是好事,往往是当事人视角,因为只有当事者,才能深切感受完美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混淆了“完美主义”和“完美”的区别

被夸完美主义实际上会令人很不舒服,就像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不会到处自诩抑郁,真的完美主义者深陷完美主义之苦,你说他完美主义,这话就像骂人一般刺耳。

很多人从小感受过那种提高标准因而获得高水准表现的滋味,你可以把那归结为态度认真之类的,但那不是完美主义。

讲哈佛幸福课的那个教授说,“在追求一个成功并满足的人生时,成功的标准必须是现实的,而且必须享受其中”,试问,完美主义者满足了其中哪点?

完美主义者经常设置的标准既不现实,而且即便成功了也不能“享受其中”。

当然,适当要求完美一点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优秀,但完美主义只会让人陷入深渊。

别让「完美主义」侵蚀你的努力:5个实证有效的克服方法

-

产生完美主义的原因

导致一个人形成完美主义,或者说,使得一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不断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将从「个人—教育—商品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 个人:评价权的让渡,个人价值感不稳定的开始

在《超越智商》中,作者说,人们的选择偏好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非基于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体系及偏好

也即是说,把评价决定权交给外部世界。

在完美主义者心中,尽管他们不愿意承认,他们都有一个等式“自我价值感=表现”,表现不好就是自身没价值。

感觉自身没价值,那就要去提高自己的表现水准,这是他们的行动精神。

但这种“自身价值可以通关不断让外在表现变得完美而建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交给外部世界。

但这样的“价值感”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因为遇事不顺而陷入认为自己“没价值”的境地。

于是,当你认为“成败”本身会决定你的价值时,你就会无比重视“失败”的意义,把它看得过于重要,你会容易在潜意识里生成完美主义的工具来与之对抗,具体做法就是拖延行动----在潜意识看来,这是延缓失败的发生。

于是,当你认为“成败”本身会决定你的价值时,你就会苛求“成功”。在做计划的时候,会倾向于过于理想化,他想象的是未来理想化的自己,使用的也是理想化的标准,总心心念念“要么不做,要么XX”、“不成功,便成XX”,总是希望在短时间内有质的改变----在潜意识看来,高标准才能带来高水准表现。

最终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因害怕而选择逃避,要么继续追求完美而不断提高标准----这是完美主义者走向极端的注脚。

2、 教育:纠错机制,受练者逃不掉的“劫”

呱呱坠地之后,我们都享受过一阵没有完美主义的教育,比如婴孩学步,你走对一步就能够获得一个奖励,你会画一个圈圈,你也能够获得一个奖励,这时,大人们看到的是你所做到的、你的优点。

直到进入学校,进入“纠错机制”之中…

学校里,更好的成绩意味着你会拥有一切的正向资源,比如教学资源倾斜以及家长的支持,还有同班同学的艳羡等等。

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于要消除更多的错误,我们需要把那些不会的题都消灭了,才可以提高分数,所以学生们的焦点在错题上或者会出错的地方,很多学生,往往都有建立“错题集”的习惯。

这就是一种纠错机制。

21天都能养成一个习惯,更何况是十几年对这种“纠错机制”的练习,它所能形成的对应意识,或者习惯或者思维,不管有害无害,都早已融入学生身心之中,形成天然

无害的,当然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它能够让学生们适应考试、取得更好学分。

这种思维对于学生考分而言,是利器,但在当学生们褪去“学生”这一角色,或者说,只要学生脱离了高考,开始接触现实生活,它的害处也会慢慢展现出来。

比如很多大学生自然产生的“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只有我提升了,才如何如何”这些想法,是这种教育机制所带来的持续影响。

国外一项针对完美主义者比例的研究显示,在美、英、加拿大,完美主义者在近年本科生中的比例显著升高。

也即,2018年的大学生,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倾向的几率,高于21世纪初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

可以看到,现在的学生对自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跟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训练不无关系。

甚至可以说,受教育程度更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陷在“纠错机制”中无法自拔,总体上会有更高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一点可以在各种影视中的找到印证,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

3、 商品社会:过度竞争,迫不得已

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指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压制了社会中的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向度,从而使得社会变成单向度社会。

那造成单向度社会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是,价值观单一

如今距离马尔库塞的那个时代已经甚远,我们处在商品社会里,然而这种价值观单一的趋势却未改观。

在市场化的今天,可以说,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可以简化为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每个人的价值、地位全体现在数字里。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也主要看一个人在价格市场的价值维度。

这就是今天的局面:

一,所有人都卯足劲让自己变得有用,造成劳动力市场的过度竞争,从而导致完美主义者必须不断提高标准

二,很多好的内在特质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被遮蔽,我们过去认为好的品质,比如诚实、谦让这些品质,我们说的没过去那么多了,这是因为,当它们不能带来实际效用时,往往会被认为没有价值。

受这种商品文化影响,大部分人都会过度重视单一价值,比如自己的工作能力、职位高低、收入水平,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的多元性。

别让「完美主义」侵蚀你的努力:5个实证有效的克服方法

-

怎么克服完美主义

我一度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但在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只属于轻度完美主义,这让我舒了口气。

可以说,这篇文章也是我克服了自己轻度的完美主义的成果,不然,我会一直以为自己写的不够好,还不够格发出来。

以下就是在自我斗争基础上总结出的五个方法,按照对我本人的实用度从前往后排:

1、 放弃“小我”的完美主义。

一篇论文,一个真正想要把论文写得完美的人,你道他应该怎么做?

当然不会是拖延,而是在任务下达的那一纳秒,哦,不,还有更小单位,叫皮秒,他会在一皮秒内选择开始准备,因为越早开始,就有越多的时间可以用来为论文做投入,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性把论文做好,哪里会选择拖延!

那些选择因完美主义而拖延的人,真的好意思自称完美主义?!

为什么?

因为拖延有反作用。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所以希望以拖延的方式来防止不完美的结果到来。

但其实,拖延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了相反的作用,因为你越是往后拖延,就越不可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

尽管一时的拖延可能会在短期内减轻我们的焦虑感,但是越往后拖就会让你越感到焦虑,这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往往会让你在截止时间到来前手忙脚乱。

另外,把工作往后拖的结果就是当你慢吞吞地开始着手工作时突然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最终拖延症会大大降低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我们这里得再次强调,“完美主义”跟“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是有差别的。

“完美主义”,严重了说,是病,当完美主义四个字浮出水面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冰山理论,因为这四个字背后复杂得很,天王老子都不知道它背后还有多少脏水臭水。

而“想要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就单纯的多,出淤泥而不染,是刚出世的小妖,它就只是字面所表达的含义。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为什么完美主义者不是真的为事考虑,反而,“完美主义”成为了很多人选择拖延的内因?

原因就在于,这些完美主义者,坏的很,他的眼光从来都只是聚焦在个人身上,披着“想要把事情做完美”的外衣,实则过程中,他们真正在维护的是个人感受的完美,他们在乎的是个人的形象。

所以,区分在这里:

以「人的感受」为中心的做事方式,就是会为自己的焦虑、恐惧等等愁肠百转,戏多,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小我的完美主义

以「事」为中心的做事方式,它们会真的以事情的完成为首要考虑目标,这些人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形象放次要、以完成任务为己任

他们会想方设法,甚至多方求助,即便出现焦虑,他们也知道,焦虑是个人的,还是事情要紧,他们是铁人王进喜、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这是超越小我的“完美主义”。

比如,这篇文章,我是分前后多次写的,这在以往肯定是不会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会觉得一篇文章,要是不能一气呵成,那情感就做不到连贯,因此我存了很多残稿,只要不是一气呵成的,都被我放弃了----这就是以个人感受为中心的做法。

这次,我确实放弃了,转而以事为中心。

我把任务分家了,刻意练习这种非连续写作的模式。

写作的过程,我会经常告诉自己,“如果你想要一篇文章写得完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开始。”,所以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我想的是写作,这种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当我一再的发现自己已经不抗拒,而且一而再选择对的模式去做事的时候,我体验到了对自我的掌控,我变得更自信了

如果大家也学会了“如果你要让XX变得完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开始”这个句式,用以引导自己的行动,那么,我认为,这将是大家从这五个方法里所能获得的最大收获了。

2、 最优主义。

心理学家把完美主义分为适应性的、健康的“积极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前者又被简称为“完美主义”,而后者被简称为“最优主义”。

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最优主义”。

所谓最优主义,其核心观点是:他们会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是最好的自我成长反馈

最优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不同在于,他们能够好好的利用已发生的事情。他们将那些事情看成是机遇,一种学习的经历。

完美主义者做不了销售,他会因为被拒绝而想放弃。

但最优主义者却能胜任销售,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最优主义的例子,是在十多年前看的一个销售演讲视频,演讲者是公司新晋的销售冠军,当他想别人传授心法的时候,他说:

一定会遭遇拒绝,但是我告诉自己,我在被拒绝39次之前,我绝不放弃。

原因就在于,在他的销售中,销售一件商品最多遭到38次拒绝,然后他在第39次成功了。

最优主义者把“失败”看成是常态,记得印象很深刻的《棋魂》,棋院中的一场比赛,小光因为过于在意结果而造成心态失衡,而佐为真正让他做的是下一盘,再下一盘。

因为无论输赢,所有的对局都会给男主留下经验,让人不断成长,每经一局就成长一些。

别让「完美主义」侵蚀你的努力:5个实证有效的克服方法

最优主义者,在乎的是能力的成长。

因为最终,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3,告诉自己,“足够好了”

一个典型的处境,你前一天本来打算第二天8点计划要去学习,但是你睡到了10点,你采取的是什么应对方式:

1、“我去!怎么起晚了呢,算了,明天再来吧!明天一定不能再起晚了!”

为了防止明天起得晚,你做了万全准备,比如给两部手机定了闹钟。

想着,“明天就正式开始了,那今天再玩最后一天吧! 以后认真起来可就没得玩了。”……

2、“怎么起得晚了呢,算了…好在现在还可以继续。”

10点才起,但这没有打乱你的计划,你打算把那两小时的耽误放到周末去补。

你选择的是继续,然后你也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告诉自己,“嗯,这做的已经足够好了。”

请问,你是哪种行为模式?

完美主义者力求在所在意的事情上,达到每一方面的完美,但这最终只会导致挫败;

相对应的“足够好了”,这种思维背后的理念是,“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接纳和遵从我们生命的限制,然后寻求最佳的或者接近最佳的方式来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写作结束的时候,当我意识到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不足之处,进而发出类似“今天效率真低,时间没有充分利用”的抱怨时,我会及时制止自己,转而告诉自己,“足够好了,明天你还可以继续。”

告诉自己“足够好了”,这会让自己更愿意在第二天面对前一天看得不顺眼的东西,这是我的体会

4、 调出多维评价体系。

我们清楚的知道:

第一, 严格意义上,个人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此才会有电车难题这类的问题;

第二, 如果非要狭义定义个人价值,那么,市场价值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单一标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是多元的。

不再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成就大小来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完美主义者进行价值观改造中最为重要的事。

5、 先完成,再完美。

这一点上,村上春树是这样做的:

不管状态好不好,他每天雷打不动写4000字,即使状态很好,写够4000字后也会停笔;即使状态不好,也要写够字数。如果没有灵感,他就写眼前的风景。

如果写得不好怎么办?他说没关系,还可以修改。一鼓作气写完第一稿,就是为了能给后面的修改提供基础,最糟糕的是没有内容可以修改。

这条没什么可说的,借鉴就是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主义   完美   实证   美文   焦虑   主义者   机制   事情   明天   努力   原因   价值   方式   时间   标准   方法   社会   商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