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国散文:大年初一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大年初一是一年中最为期盼的美妙日子,可以吃好的穿新的。

盼望着盼望着,这一日终于来到。一清早,还在暖和的被窝里,猛然被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惊醒;赶紧爬起来,跑出院子去看,黑咕隆咚的看不清人脸,只见人影晃动、鞭炮的火光闪闪,满耳是噼里啪啦的炸响,一股股硝烟钻入鼻孔。这便是年景年味了。

在外面溜达差不多了,赶紧回家吃饭。大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必定吃同样的饭,那就是饺子,这是过年的标志。哪家不包饺子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底下人过年肯定都吃饺子。长大了出去闯世界,才知道南方不少地方过年不吃饺子,也不贴对子,甚是奇怪,感觉过年吃饺子才是正宗过年。饺子是在年三十包好的,当然是肉馅。母亲煮好饺子,连饺子带水捞到碗里;我们端起碗,各寻地方,或坐或站,激动地享用这昼思夜盼的大餐美味。那时吃饺子从未有蘸着什么吃的花样。吃罢饺子,浑身热乎乎的,得劲极了。

母亲不让我们洗碗,也不叫我们扫地,更不准洗衣裳;大年下,还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生气,不能哭。母亲说这是老规矩。

这一日,母亲格外和蔼。小时候不咋明白,总觉是禁锢和迷信,大了就知道这是天底下最美好的期盼和祝愿。

天渐渐地明了,外头的动静大起来,大街上隐约有锣鼓声。这诱惑激发起我们的蠢蠢欲动。

出门是一准要穿新衣裳的。大年初一清早,闺女娃子们都会穿上父母准备的新衣新鞋。一年里极少能有新衣新鞋,而大年初一就成了我们盛大惊喜的日子,崭新衣裳给人的美好感觉永远刻进记忆的最深处。我们的新衣大都是母亲在初一前甚至年三十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熬夜踩缝纫机赶出来的,从未买过成衣。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兄弟穿着母亲做的绿色军装一样的衣服,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七十年代末穿上了带拉链两侧有布袋的上衣,也是母亲的作品。贫寒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而从未见父母在大年初一穿过新衣。

大年初一可以出去看热闹,但不准走亲戚;出了门的闺女更不能回娘家的。只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或搁家说话或近处转转。

到街上去溜达溜达吧。这一日,只要不下雨不下雪,人们都会涌到大街上。县城真是小,只东西南北四条街、十字街一座两层百货楼;人山人海,跟下饺子似的,都快装不下了。街两边净是小摊贩,有鞭炮、玩具、甜杆……。

那时,父亲在煤矿当书记,总是年三十回来,初一下午就回单位值班,家里就减了团圆气氛。我们会颇感失望,也瞅见母亲偷偷地落泪。

在那些简朴的大年初一及其随后日子,我极少能收到压岁钱,能有一串小鞭燃放、有肉品尝就快乐无边了。父亲母亲也说,现在的日子比先前强多了,不打仗不跑老日没有土匪,还有白馍饺子吃。父亲说他小时候,在小店北沟龙泉村乡下,大年初一得先弄点儿好吃的给先人磕头敬拜,再到村外一个小破庙里敬敬神,最后才轮到人享用;有回大年初一后半晌,一伙土匪闯到院里,硬是把家里人舍不得吃的一点儿好东西弄走了。解放后一直在乡下做生产队牛把子的伯父,每到大年初一都拿两个大白蒸馍给牛吃,他说这牛出力一年了也叫它解解馋。那时村里有家人穷得很,没有太多白面包饺子,只好用红薯面掺点儿白面包,包出来的饺子可大,我见过那是一个大圪篓碗里就俩黑黢黢的饺子,后来才知道那种饺子包小了会烂。一想起那大黑饺子,我就觉自己真的是幸福。

大年初一过去了一个又一个,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它永远都是新的、快乐的;而今日子越来越好,令人也理解了昔日的那些快乐以及快乐中的无奈和痛。无论如何,大年初一来了,春天就真的来了。

2018年2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年初   都会   白面   闺女   新衣   天底下   土匪   清早   鞭炮   美文   饺子   散文   小时候   父亲   母亲   日子   快乐   马建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