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我们都是带着伤前行。

生活中的我们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焦虑,抑郁,不安,愤恨,想要逃避,痛恨,无力等众多负面情绪折磨着我们,让我们心力交瘁,那些感觉是真的不好受,没有谁愿意一直处在那种感受中吧?

可是生活的现实,周围人的冒犯与攻击,社会的挤压,自身的不足等都使你产生那些糟糕的情绪,我们不能放任那些情绪一直影响着我们,否则我们的精神将会陷入疾病当中。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钱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只能自己想办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可我们时常又不知怎么排解情绪,积郁于心,难受至极。

所以,通过阅读一些通俗的心理治疗书籍,我们就可以实现对自我的分析与治愈,我们可以自己处理好情绪,我们还可以更好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英国权威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用了这些动物形象,用童话的外衣,趣味十足地讲述了蛤蟆先生十次约见心理医生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全过程:

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感到情绪低落?

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我们修复情绪,避免抑郁症的伤害?

我们自己该怎么修复我们的坏情绪?

十次咨询后,蛤蟆先生终于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或许我们也能跟着蛤蟆先生的步伐,一点一滴修复自己的情绪空洞,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强大、积极,充满希望地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蛤蟆先生是如何走过他的心路历程的: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蛤蟆先生是河岸地区有名的富二代,他坐拥父辈留下的庞大家产,不用工作,衣食无忧,喜欢打桌球、划船,经常找朋友聚会,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可以说,蛤蟆先生就是我们羡慕的“王思聪”。

但拥有如此优渥条件的蛤蟆先生,突然有一天就陷入了消极情绪中,失去了对生活的全部动力。

他的蛤蟆庄园,以往打理得整整有条,现在疏于管理,杂草丛生,一派破落景象;

以前的蛤蟆,打扮时髦、风度翩翩,经常出去参加活动,是人群中的明星;

现在的蛤蟆,闷在家里不肯出去,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身上还粘着食物残渣……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别看蛤蟆先生生活光鲜,其实他每一天都处于自我怀疑中。

他继承了庞大的蛤蟆庄园,整个庄园都要他来打理,包括厨子、仆人和外面的员工。

他心力交瘁,想卖掉这份产业,却怕被人说是背叛家族,只能强撑着继续下去。

身边的朋友总是对他非常严厉,特别是他父亲的好友獾,总是拿他和父亲做比较,让他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

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

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

然而,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这一桩桩琐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里划下深深浅浅的伤痕。

深陷生活的窘境,蛤蟆试图买醉消愁,可结果却令他跌入更深的泥淖。

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偷了一辆车,又化妆成洗衣妇逃难。

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

生活从未善待蛤蟆,蛤蟆的内心防线,也在出狱后彻底崩盘。

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一度霸占,连最喜欢的村校董事一职,也即将被好友取代。

曾经衣着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却活成了蜷缩在桌子下面,大气都不敢喘的臭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或许,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

你费尽心思讨好一个人,可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

你用尽全力去工作,但命运总给你使绊子,让你的一切辛劳付诸东流;

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连你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对你恶语相向,让你一边背负着恩情,一边又咽下苦水。

曾经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无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跋山涉水。

难过的时候,你可以允许自己停下,但是不可以让自己倒下。

无论前方有多艰难。

我们都要裹挟着伤痕与失落,在挣扎徘徊中,咬牙向前,寻求内心的治愈。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蛤蟆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

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

就这样,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会见了咨询师苍鹭。

蛤蟆一进入咨询室,咨询师便问他:“你好吗?你感觉怎么样?”

蛤蟆被这简单的问候感觉到不知所措,以前都是他主动向朋友们说:”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或者是“你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似乎从没有人问过他:你好吗?你感觉怎样?

小的时候,总是更能得到亲朋好友的关注,而长大后似乎更容易让人孤独,或许,大家都觉得你是个大人,所以不需要关心吧!

苍鹭又问:“谁让你来的?”

蛤蟆不假思索地说:“是河鼠他们。”

但苍鹭却摇摇头,告诉他:“能让你来的,只能是你自己。”

起初,蛤蟆被这个愚蠢的问题激怒,但冷静过后,他才明白:

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

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由蛤蟆自己分析原因。

而苍鹭的问题,也一直是这三个:

“这件事,你怎么看?”

“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怎么做?”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疤,开启了自我性格探索之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认识自己,从诚实面对内心感受开始

咨询师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受访者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都羞于向别人承认,“我的情绪很糟糕”。

就像苍鹭在第二次咨询时,问蛤蟆“你感觉怎么样”的时候,蛤蟆下意识地说“我很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意识呢?谈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许多画面。

比如小时候听到周围的长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哭”;自己当了妈之后,这些曾经说着“不要哭”的长辈,又开始对我的孩子说“不要哭“。

原来,我们从小就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表露悲伤、愤怒这样不可控的情绪,是很不体面、很惹人烦的一件事。

而且,即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很少有人真正在乎对方的感受是怎样的。

大家更多的在乎“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至于“感受”,并不那么重要。

所以,我们便活成了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人。以至于,当咨询师真的想让你描述自己的当下感受时,你一时也弄不清楚自己有有什么感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不过我想,情况到我们孩子这一代,也许会有所改进。毕竟,那么多的情绪绘本,都是在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引导孩子从小开始学习与自己对话,其实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为了让蛤蟆“认识自己的内心”,苍鹭咨询师用了一个心理学上比较常用的方法,那就是情绪温度计。

“假设我们有一个温度计,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蛤蟆在第二次咨询时,给自己打了1-2分,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多,他给自己的打分也在提高。

当然,情绪是流动的,这个分数也不是像“考试”一样必须要追求高分。它只是一个对内心感受的具象化,当你给自己打分的时候,让你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人们的痛苦都是自找的?

在蛤蟆的自述中,我们慢慢明白,它的“抑郁”,实际上是来自人际关系,来自于它身边的朋友与他相处的方式和对待它的态度。

在蛤蟆讲述和别人的故事时,咨询师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大部分时间苍鹭都在安静地听蛤蟆讲。它只是用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比如“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感受”、“对方是怎样回应你的”、“你又是怎么做的”来引发蛤蟆阐述更多的细节。

蛤蟆在讲述这些细节的时候,内心产生许多痛苦的回忆,这其实也是一次面对内心的机会。

而苍鹭显然还想让蛤蟆在这些不愉快的回忆中,挖掘得更深一些。所以,它向蛤蟆引入了心理学的另一个概念,每个人都存在着三种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并非是指像孩子一样幼稚,而是指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包括出生时最基本的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当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中,就会激发我们这些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比如,蛤蟆身边的朋友老獾,总是以一副居高临下、绝对正确的姿态在教育蛤蟆。

他说蛤蟆“生性轻浮善变”,这让蛤蟆感觉非常糟糕,和小时候父亲批评他时他心里的自责、伤心和痛苦的感受非常相似。有着这样感受的蛤蟆,其实就是属于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表现得非常挑剔、严厉,喜欢向对方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希望把自己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强加在对方身上。

就像蛤蟆在回忆自己的亲人时,想到爸爸和祖父总是对自己各种批评、不满那样,苍鹭把这样的父母自我状态归结为“挑剔型父母状态”。

经过了几次咨询,蛤蟆的状态慢慢得到了一些改观,他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了”。“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但这种感觉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很显然,尽管蛤蟆还会时而呆在儿童自我状态里,也会因为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呆在父母状态里,但那些状态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更多地时间蛤蟆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这种状态,就是苍鹭所说的第三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可以让人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能够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行事。

“我们不会再被大脑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们可以思考当下的状况,并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文章看到这有点累了吧,欣赏一下好风景,深呼吸几次,放松一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这个成人自我状态听上去很不错,那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只要丢掉前两种状态,让自己一直呆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不就好了?

事实并非如此。苍鹭这样解释道:“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既然三种状态是共生的,当我们需要调整状态,让自己进入成人状态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

每个读者都像蛤蟆一样,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但苍鹭依然没法给出我们想要的确切答案:

“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果然,如荣格所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的确,当我们处于父母或者儿童状态的时候,我们几乎不用思考,而是下意识地用惯性思维做着什么,或者说着什么,就像我们自己在扮演某个不真实的自己一样。

而进入成人状态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书中,苍鹭的这句话点醒了我: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

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是你自己,在选择拥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白了,你的痛苦和悲伤其实应该算是“自找的”,怨不得别人,成年人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都赞同说童年的经历、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深刻影响我们日后的成长,包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但我们依然不能任性地把一切都怪罪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是你自己选择呆在儿童状态或者父母状态中,而不是用成人状态来理性行事。

换用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概念,就是你和别人“共谋”了这场“自我伤害”,你们在一起玩一场人际沟通的“游戏”,最终你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在书中,苍鹭也解释了这个有关“游戏”的概念。

当蛤蟆在和苍鹭讲述自己与朋友之间不愉快的交往时,当他提到认为朋友们都对他太不友好的时候,苍鹭一阵见血地打破了蛤蟆的抱怨:

“我认为你在玩一个叫做PLOM的游戏,意思就是‘可怜弱小的我’,你偷偷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

这场心理游戏的必然结果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几个月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他的治疗之旅。

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苍鹭让蛤蟆给自己的心情打分,蛤蟆从最初的2分打到了现在的8分。

剩下的2分,就是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

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蛤蟆谨记着这句忠告,然后告别了苍鹭。

他重拾爱好,给自己买了一艘新船,参加了几次皮划艇比赛;之后又开着自己最喜欢的大篷车,做了一次短途旅行。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与勇气。

他从好友手中夺回了村校董事的职位,还竞聘上了河岸板球俱乐部的主席。

他放弃继承令他厌烦的家族产业,转而从事喜爱的房地产。

他安排商业会晤,紧锣密鼓地筹划新公司,将自己每日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一切步入正轨后,蛤蟆又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和过去的自己来一次正式的告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他卖掉了蛤蟆庄园,走出了这座承载他悲伤,见证他抑郁的豪宅。

他在美丽的河岸边,另建新居,开始享受生活所带来的真正幸福。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像蛤蟆一样,被自己的命运困住。

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

杨绛曾说:“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

而所有的治愈,也都得靠自己的力量。


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哭诉,就给你大开方便之门,更不会因为你的慈悲善良,就对你另眼相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你想要的答案在你的自我之中

“你为什么总问我问题,我想要答案!”

很多人像蛤蟆一样急切的想让自己舒服,但最好的答案其实靠自己找寻。

为什么心理医生给不了你答案,因为你没有发现自我。

在所有抑郁中,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马上接受这个观点很难。请先尝试理解这段话:

任何人都不可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别人或许会影响你、说服你,但最后,还是你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难过、怄气、愤怒……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在和他人碰撞后,你做的选择。

例如,已经成年的你,听到父母滔滔不绝,你就马上不自觉地紧张,好似回到小时候总被唠叨、被控制的样子。

你为何会紧张,为何会有条件反射带来的自动感受,没人能精确的告诉你,只能帮你慢慢的发现自我。


如何发现自我

(1)发现自我的追问

“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还记得是什么具体的事情吗?”

“然后你做了什么?”

“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做完,你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这些问题能带你看到真实的自我,进而打破你的心理平衡。

从当下你的抑郁,变为让自己舒服,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还要勇气和决心,最开始还是先认真回答每个问题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2)追溯人生经历就是发现自我的时间线

蛤蟆通过心理医生的追问,他回忆起有些抑郁的小时候。

父亲很严厉,总对他不满意。他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注,却从没得到。

母亲要慈爱得多,好像抱过他几回,但永远不会当着父亲的面做亲密的举动。

7岁,上小学时他整日郁郁寡欢,因为每个学期开始时,他会有离家的孤单悲伤,学期结束时兴冲冲地回到家,却受到冷遇而无比失望。

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父母都是那么的强大,孩子依靠父母的不只是温饱,还有情感需求。

但有时,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快、无助,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这并非孩子的自然状态。

无法逃离,只能承受。

13岁,蛤蟆去的中学推崇强身派教义,每天的健身修行令他疲惫,也无人同情。

上了剑桥,被迫学了历史专业,由于一直是别人替他做的决定,他始终找不到激情。

在不同时期的几件事,时间上都对蛤蟆影响了很久。

心理咨询通过追问这些杂乱的经历,总能勾勒出造成一个人抑郁的时间线。


(3)一场自导自演的剧本

蛤蟆在回忆这些故事后开始寻找事件之间的联系,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

会不会是他的潜意识导演了自己的人生,他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把他推向一次又一次抑郁的结局。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回顾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4、5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

有科学依据吗?有。

在所有人的童年,都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里的“好”怎么定义?可以是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一旦童年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我们在4、5岁时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会维持自己的选择。

人际交往中,你给别人的每一种现实的印象,自信、自卑、强势、弱势……本质都是受童年时心中的人生坐标影响。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结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换一种说法,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把“抑郁”当作一种属于你的态度或者剧本,想象你是不是陷入了自证预言。

去试试吧,结合自己的人生时间线,对照你的人生坐标,找找你给自己写了什么样的剧本?

是不是一直没逃离剧本?

还是你已经改写了剧本?


发现自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蛤蟆在接受10次系统的咨询后,对心理医生说:“你教了我很多,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了解真实的自我。”

开始正视情绪

心理咨询并不恐怖,去咨询的人也不用扭捏、难以启齿,相反,这样的人是有极强的欲望想让自己的身心状态变好。

与其顾虑被孤立、被嘲笑、被特殊对待,不如想办法与真实的自我联结,与自己的情绪联结。

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获得个人成长。

先让自己舒服了,才能让别人舒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也和理解别人有关,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体现出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蛤蟆与他的朋友们:

书里的最后,蛤蟆的朋友们要用一顿午宴,庆祝蛤蟆从抑郁中康复。同时,也是好朋友们之间的告别宴。

朋友们各自经历了生活的奋斗,不约而同纷纷打算离开河岸,去一个让自己始终放不下,内心更为舒服的地方。

鼹鼠要回老家,把鼹鼠幽居改造成餐厅,那一直是个温暖舒适的蜗居。他已想好为伙伴们在不同的季节准备不同的美味。相比过去的害羞、沉默,鼹鼠更强大、更快乐了。

河鼠会去南部的灰色海边小镇,那是个靠着港湾的可爱小镇,海港的一边很陡峭,有一条路伸到岩石边的花园。

一个老朋友请河鼠帮忙打理“旅人大全”书店,他仔细琢磨过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地方适合他。或许还会写本书,关于河岸的朋友们。

蛤蟆经历了心理咨询,卖掉了父亲给他的遗产,那个他无法经营的蛤蟆庄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他能打理的了的小地方。

最重要的是,他变得快乐、自在。他撕掉了过去所有虚幻的人生标签,决定真正表达他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让自己真正舒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你想要的答案和救赎,都在你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心理医生   蛤蟆   苍鹭   情绪   心理咨询   美文   抑郁   成人   内心   主人   父母   状态   答案   自我   感觉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