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相传,周朝时代有个老先生名曰“老莱子”,隐居蒙山之南,此人特别孝敬父母,远近闻名。因为他年近七十,父母仍健在,人们称他为“老莱子”!他从来不在父母亲面前说自己“年老”之类的话,怕父母听见会觉得他们自己更老了。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老莱子的父母年近百岁,不能吃很硬的食物,他就把食物剁碎搓细,把饭菜做的即稀又软,不冷不热,咸淡适宜,父母亲不需要用力咀嚼就能吃到肚子里。

老莱子经常对别人说“笑一笑十年少”。为了让父母开心,他时不时就穿着彩色的衣服,装扮成小孩子,摇着拨浪鼓,故意调皮捣蛋,逗得父母开心大笑。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有时候,他用扁担挑着水桶,故意滑倒在地,打翻水桶,然后坐在地上装小孩子嚎啕大哭。父母看到他和小孩子一样淘气,就笑得不亦乐乎,觉得老莱子还年纪轻轻,那自己也就很不老了,心情舒畅。

诗曰:

戏如孩童孝父母,身着彩衣假啼哭。

娱欢春色庭前入,孝敬美德老莱子。

老莱子“装嫩”博得父母开心,得以延年益寿,不愧为二十四孝之典范。时观当下,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孝文化倡导“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在古代是很被重视的,不孝是一条大罪。在明朝,有“举孝廉”制度,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委以重任。由此可见,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孝顺”的重视程度。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弟子们就“孝敬老人”这个社会问题展开了多次论述。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他问孔子何谓“孝”?孔子说,有些人不懂孝,认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孝了。所以这些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单纯的“养”而没有“”爱心”就不是真孝。孝敬是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敬”。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何谓“孝”?孔子说“色难”。如何理解“色难”之意呢?“色难”就是态度问题,不敬何以为孝?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父母亲有事的时候,我们做后辈的可以代劳。“有酒食,先生馔。”有美食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不是!!为什么呢?“色难”。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所以,孝敬父母,态度很重要。对待父母亲要和颜悦色,态度温和,尽最大努力满足老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所以“孝敬”第一要“尊敬”老人,这是人的心理需求,所以说“色难”。其次才是基本的物质需求,也就是吃饭穿衣问题。有些老人说,“饭好吃,脸难看”就是这个道理。

宋代大儒学家朱熹说: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老莱子彩衣娱亲,论色难再谈孝敬

当今社会,赡养老人的物质需求已不是大问题,难的是精神需求,也就是态度问题,态度就是“色难”。现在,年轻人压力山大,心情不爽,但不能把压抑的心情传递给家里的老人,要学会“变脸”,把笑脸带给老人,让他门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大儒   彩衣娱亲   犬马   孔子   酒食   社会问题   水桶   父母亲   和气   美文   弟子   小孩子   态度   老人   父母   需求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