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丐办义学

清光绪年间,山东省堂邑县(今聊城市冠县柳林镇)有一个乞丐名叫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的钱,买土地办学堂,举全力兴办义学。因办学有成,清廷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故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为“武训”。

千古奇丐办义学

武训五岁丧父,七岁丧母,孤单一人,四处帮人打工糊口度日。14岁那年,武训外出当雇工,雇主知道武训不识字,就编造武训已预借工钱,拘不再付。武训争辩无果,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三日。武训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20岁时他决心讨饭攒钱,兴办义学。

千古奇丐办义学

自此,武训开始走上了行乞之路,手摇铜鼓,肩背褡袋,破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周边四省。他将讨要的较好的衣物卖掉换钱,而自己却衣衫破烂,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他简衣缩食,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他在行乞时拣收破烂和乱麻线头,边梳理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千古奇丐办义学

他给人打短工时,即兴编出类似“莲花落”的歌谣说唱,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毛驴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他在集市上扮成江湖艺人表演竖鼎、学蝎子爬等杂耍,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获取赏钱。他把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扮演成戏剧中的小丑,博取大家的欢笑以换取施舍。

武训为了兴办义学,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困苦生活,在困苦中他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武训先后在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兴办了三所“崇贤义塾”学堂,惠及了当地许多穷苦孩子。

千古奇丐办义学

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业,对老师更是敬重。当遇到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时,他就跪在他们面前,请求他们要恪守本分,努力学习。师生们深受感动,师有所教,学有所成。

武训一辈子没有读书,但他尽其所能让更多的人圆了读书梦。孔子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懂得和实践做人的道义。武训虽然目不识丁,但他无愧于一个“有学问的人”。他虽然无钱无权,却能超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做到了不“达”却也能“兼济天下”,让人肃然起敬。

千古奇丐办义学

武训先生五十九岁那年仙逝,他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因他而变得光明。

出殡那天,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三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之众,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千古奇丐办义学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是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所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义学   馆陶   冠县   柳林   聊城市   官绅   莲花落   线头   乡民   临清   困苦   这个世界   美文   学堂   学问   乞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