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太短,半年太长,一个月刚刚好

“朋友圈仅一个月可见”这个话题上了热搜。

打开微信设置,果然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的这个功能里头,发现了“最近一个月”。这个新的盟友被放置在了老功能“最近半年”和“最近三天”的位置中间,“全部”还是照常被放在了最后。

朋友圈是个好地方,它让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又能窥见别人的生活点滴。这里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刷屏,就像一座城市永远灯火通明。

几百几千好友,就这么静静地待在列表里。沉默的人沉默,活跃的人造作。

雪莉·特克尔在《重拾交谈》这本书里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我分享,故我在」的表演化世界里。你们没有任何联结,只是互为观众,互为演员,在手机的某个APP中,一天天地继续。你有时候,也会觉得莫名其妙:我根本不认识这几百号人,为什么我要加他们?

其实很简单。

人类都是逐利的。而微信好友,在我们的认知中,也是一条路,可以通往某种未知的利益。大家基于潜在的、未来的、可能的利益,聚在一起,暂时没有,但不代表未来没有,留着呗,或许人脉就在明天变现。

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打底,没有相似的价值观扶持,微信好友就只是微信上的“好友”,是一个APP上晃荡的数字,是一串朋友圈沸腾的符号,终究无法入心。

之前询问了几位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的朋友,他们的理由如下:

过去的自己永远是傻,三天前的自己,连我都不想认识。

不想被观察、被评价,不想自己的心事被他人偷窥查看。

我只是懒得删,又不想关闭朋友圈。

因为立了太多flag,怕被打脸。

只是怕以前的内容刷屏,所以就关了。

以前以为朋友圈很干净或者喜欢都删掉的人很酷,后来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没用的链接、过时的段子、新欢、旧爱……他们根本不在乎过去发生了什么,活在现实,看向未来。真正的放下不是绝口不提,而是在回忆涌上心头的某一天,自己笑着跟朋友讲讲。

深以为然,尤其在成年后经历过更多人事后更能懂这种感慨。

在朋友圈里刷出来的存在感,真的是太虚拟了。有人点赞,只是因为他恰好看到了而已,不是因为他在乎;有人评论,也可能只是他现在太无聊想说说话,却懒得打开一个对话框。有人每天听在线付费课,然后在朋友圈发打卡贴,说自己收获满满,开拓了思维边界,勘探了底层逻辑,各种玄妙的术语往外蹦,俨然未来商业奇才。结果他的工作业绩,还跟之前一样。有人则每天忙着写手账,列一页TO DO LIST,周围贴一圈纸胶带,版面搞得倍儿好看,最适合拍照发朋友圈和微博。但仔细一看,上面列的事儿,好像没有一件做完。

改变令你困顿的社交,网络上的也好,真实中的也罢,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逃避,而是从那一天起就认认真真、勤勤恳恳。

马未都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丁酉版》中说过一句话:“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亲人之间要有点生分才能懂得互相尊重,凡事都有点底线;而陌生的人之间要往熟人方向发展,要多加往来才能变得熟稔;熟人之间,就要升级为更加亲切的关系了。亲人、生人、熟人,这是一个闭环的人际关系发展循环。

而现在呢,人们懒得付出和交流,只热衷于引领和表达,微博和微信上每天都可以刷出成堆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无数人在转发,却不知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观念,你奉为圭臬,别人或许不屑一顾。 世界尊重不同,但不同却不能强融,微信上这些靠自己无力改变的好友,只能默默走远。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眼不见为净,还是放彼此一条生路好了。

冯唐在快44岁的时候,给35岁的自己写了一封信,信中道:

年轻气盛时候的肿胀似乎消了,又似乎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另一个空间存在,累惨了,喝多了,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让我在睡梦里哭醒,听见有人唱:“事情过去好久了,话也没啥可说的了,但是有时想起你,还是真的难过啊。”

成年人的世界,早已没有“畅所欲言”四个字,不是因为我们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而是年纪越大,就越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

三天太短,半年太长,也许一个月刚刚好,无论如何,最后,希望你过得好,像朋友圈里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克尔   成山   脱口秀   朋友圈   在线   人脉   奉为圭臬   生人   美文   熟人   亲人   利益   半年   好友   未来   朋友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