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对自己喜欢的明星,都做过哪些“傻事”呢?

逃课听演唱会、拉横幅、喊口号,亦或贴满整面墙的海报?

对于新时代的孩子,这些都太low了。

前段时间,一位爸爸带儿子到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办事民警发现他们家的户口本最后一页,居然是“吴京”的户口信息。

没错,正是你们认识的那个吴京。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爸爸告诉民警,儿子很崇拜吴京,想成为他的家人。于是,就打算将“吴京”写进自家的户口本。

当民警问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吴京时,孩子从容底介绍:

他看过吴京主演的《战狼1》、《战狼2》、《流浪地球》等多部电影,很喜欢他的男子气概,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了解真相的民警小哥哥,耐心地告诉孩子:

追星没问题,但户口本上不能乱写乱画,于是又重新给他们打印了一张空白页。

是啊,谁年轻的时候,还没个追星的经历呢。

不过,比起这个孩子,大多数人可能没那么幸运了。

充其量只是有个小本子,贴满喜欢的明星图片,抄背歌词或台词罢了,而且还得偷偷摸摸进行,若是被父母发现,轻则被骂,耽误学习,重则没收小本儿,一顿凑。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儿童心理学研究:

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中,去尝试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也就是说,“追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有利于人逐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

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就显得很重要。

在教育上,强行打压,只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更加迷恋而执着的要去追,好奇心足以让人无所不能。

二是自我否定。

许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更贴切来说,父母更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孩子行动的方向,当父母强硬否定孩子喜欢的人,容易在孩子心里烙下“我不对”的印记。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01

父母反对孩子“追星”,多半怕孩子游于嬉而荒了业。

同时,也担忧“追星”给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到头来,却往往是父母越反对,孩子越爱。

其实孩子“追星”,表面上看上去狂热和盲目,但背后深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

“追星”是寻求归属,通过与小伙伴一起,谈论明星、参与追星,更容易融入进同龄人的朋友圈。

有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看游戏解说,他告诉我,特别喜欢里面一位主播,每次提到,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当时,我心里有了隐隐的担忧,下意识的认为,主播不是什么“正经职业”,儿子会不会被带偏。

幸好,我只是把这些担忧放在心里,没有发难。

有一次去培训班接他时,正好看到他和其它小朋友在聊天,正讲到他常说的那位主播,3、4个小男孩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在讨论国家大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头顶上,彩色的光晕下,前所未有的感觉。

恍然大悟。对游戏主播的喜欢,不仅是对游戏的热爱,也是孩子和小伙伴之间产生链接的一种方式,比起聊学习、聊作业,他们更乐于谈论感兴趣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从中找到融入小伙伴的归属感,感受到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

其实,“追星”是追求理想的自我,是想通过模仿榜样,让自己变得更好。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心理教育专家指出: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而孩子所谓的“追星”,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某些人的某些优点而着迷,从而推演出这个人什么都好,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那么,一些具有强社会效应的偶像人物、影视剧明星歌手、体育明星、作家,就成为他们参照的榜样。

这些人物身上,通常都会投射出孩子想成为的样子。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各种明星明人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游戏主播、演员明星等,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人设打造,许多成年人都会为之着迷,更何况,正处于向外扩张、向往成长,而又心智和自控都不足的孩子呢?

其实,说到底,不管孩子追的什么样的星,只要父母尝试用辩证的方式看事情,放大好的,缩小坏的,孩子总不至差到哪里去。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02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

孩子更是如此,“追星”活动也从来没停止过。

孩童时,他们会把父母或养育者当成模仿和崇拜对象,稍大一点,会选择性将社会上的人作为模仿的目标,从成长的角度,“追星”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反极必反。那么,到底怎么“追”,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当我们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时,有没有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在他的高度,到底看到了什么。

当你蹲下身子,或许能够找到走进孩子心灵的通道。

就拿“追星”这件事,就是很好的与孩子产生连接的方法。

《武林外传》中的“刑捕头”,演员范明在一档综节目中曾表示:

自己会借助自己是演员的优势,带女儿追星,看演唱会、要签名、合影等等。

之所以帮女儿追星,也是怕父女之间有隔阂,希望年龄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多接触年轻人喜欢的事物,这样才能够和女儿无障碍地沟通交流。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距离就没有崇拜。

而好奇心,又是人的本性,对未知的人和事,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与其阻拦、遮掩,不如让孩子明目张胆的和孩子一起去“追”。

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更加客观的和孩子谈论,从而引导孩子,从中搭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里,父母们需要调整一个误区,不要把“追星”当成娱乐休闲活动,而且也不是所有娱乐活动都会影响人的心智和学习,把握得当,都是利大于弊。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03

美国总统奥巴马从小喜欢看书。

有一次他看《林肯传》,了解到林肯的生平。他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后来,奥巴马把林肯当做偶像,发誓要成为像林肯一样优秀的人。

对此,他的妈妈非常支持,帮助收集林肯的照片,贴得满屋子都是。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孩子们追求偶像,是在否定自我的同时 在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对榜样的认同和学习。

偶像人物的言行, 可以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力量,他们模仿榜样的行为,内心得到一种归属的满足感。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追星”行为,说到底,是在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中,精神得到满足的孩子,对某人某物的喜欢会理性得多,而一些精神匮乏的孩子,则会对喜欢的人或物有着近乎疯狂的表现。

就拿现在有些孩子,动不动就用父母的手机看直播,给喜欢的主播打赏,小则几十,多则过万,有的甚至一不小把父母半辈子的心血,全部送给了那些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像这种对某人狂热的迷恋,父母就必须引起重视。反思教育过程中,是否过于严格或无底线的溺爱,常用物质满足代表情感满足。

当孩子没有建立起情感边界时,自然而然,就出现对某人某物狂热的执着。

此外,父母的爱一直匮乏时,孩子也容易出现这种将感情寄托在其它途径,甚至误入迷途。

这个时候,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一边调整自己的教育试,一边根据孩子的喜好,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报兴趣班,将精神层面的渴望,付诸于实践中,用一些积极向上的兴趣,帮助孩子陶冶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阳光的人,即便“追星”,在他心里也是有尺有度的。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孩子对偶像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

相对于担心孩子“追星”,父母们更应该着急的是:

孩子从未有过偶像。

追星不可怕,只要正确引导,偶像自然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剂。

“吴京,我想成为你的家人”:硬核追星的孩子,是制止还是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巴马   林肯   孩子   都会   户口本   美文   民警   榜样   崇拜   家人   偶像   儿子   父母   精神   明星   喜欢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